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岛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石岛

行政区类别: 准县级(政府派出机构)

所属地区: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

地理位置: 山东胶东半岛

著名景点: 赤山风景区、天后宫

石岛位于山东胶东半岛东南端,濒临黄海,因"背山靠海,遍地皆石"而得名。海岸线长88.5公里,与日、韩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最近的地方。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渔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石岛港。国内外客商来往频繁。

石岛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地势西高东低,为山地丘陵,西有土步山,海拔411.9米,山峰陡峭,沟谷交错;北有烟台头子山,主峰海拔339米,岩石林立;东临石岛湾,湾内水面宽阔;南临王家湾,湾内风平浪静。系建设渔、商、军港的优良基地。

石岛属温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温润。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无霜期214天,年平均日照26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mm左右。

石岛距离威海国际机场45公里,约40分钟车程;距离城铁荣成站36公里,约30分钟车程。区内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石岛赤山和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1]

历史沿革

石岛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隋唐时期(赤山浦)就成为东部沿海的重要商埠;明末清初,更是商贾云集。早在大宋年间(1279年),有几户王姓渔民发现今人和镇码头村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即于此设港口村镇,负责商船停泊与贸易等事宜。码头村由此而得名。随着岁月之推移,水位逐年下降,滩地逐年扩大,港湾条件越来越差。于明末清初,北来的南方商船发现土步山下的一块退滩地(明末有几户王姓居民在此居住,当时称沙岛),港宽水深,天然避风,加之风景秀丽,内地特产丰富,便一起经常停靠落脚,经营生意。1644年,码头村港口迁至沙岛,随之带来了商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小镇。由于此地背山面海,遍地皆石,故更名为石岛。至今,历经300多年,一直是胶东半岛东部的小型商业码头。清代中叶,被称为"黄县帮"的商业资本进入石岛,使这里的渔业、商业和海运有了较大的发展。

石岛建制几经变更。清末属云光都,民国初期属第六区,1930年属第七区。1945年9月,胶东行政公署决定建立石岛特区,将荣成县龙山区、甲子山区、斥山区和文登县的靖海区、人和区划归石岛特区,由东海专区直辖。1946年11月,石岛特区改设为石岛市。同时撤销龙山区,增设镆铘岛区;辖区含原王连镇(现王连街道一部分)、原(小)石岛镇(现港湾街道)、原东山镇(现东山街道及桃园街道部分)、原宁津镇(现宁津街道及桃园街道部分)、原斥山镇(现斥山街道)、原人和镇、原靖海镇。1948年12月,石岛缩小市区,将甲子山区(镆铘岛区并入)、斥山区划归荣成县,靖海区、人和区划归文登县,石岛市只辖原(小)石岛镇(现港湾街道)。

1950年5月撤销石岛市,所辖区域划归荣成县,设立为石岛区。1954年4月1日,石岛县成立。将荣成县十五区(石岛区)、十一区(斥山区,包括现斥山街道全部及王连街道、东山街道各一部分)、十二区(甲子山区,包括现宁津街道全部、东山街道一部分及桃园街道)的33个乡及文登县十区(人和区)、十一区(靖海区)的22个乡,共计55个乡划归石岛县。石岛县增设镆铘岛区,共辖6个区,辖区包括现荣成市石岛管理区(除王连街道一部分村外)全部和人和镇(包括原靖海镇)。县机关驻石岛镇,属文登专区。

1956年2月属莱阳专区。1956年3月,撤销石岛县,所辖区域全部划归荣成县。1957年11月改名为石岛镇。1958 年9月,成立石岛镇人民公社,1982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改为石岛镇。1998年12月,石岛镇与石岛湾开发区合署办公。2000年6月,石岛镇与斥山镇合并为石岛镇。2001年,撤销东山镇、王连镇,并入石岛镇。2005年1月石岛撤镇设管理区,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作为荣成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隶属荣成市人民政府,规格为副县级,将石岛镇和宁津镇整建制划归石岛管理区。

民俗文化

石岛海文化底蕴深厚,以石岛大鼓为灵魂的渔民祭海、娘娘送灯等一系列海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石岛民间艺人成就突出,在书画、奇石、收藏、根雕剪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有多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石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政界省部级以上和部队军级以上要员共计六十多人。

画村

牧云庵,是远近闻名的渔民画村,家家户户墙壁上绘刻着巨幅壁画,如色彩绚丽的宫殿;扬帆远航的大展宏图,满仓而归的喜乐图等。村中专设一个常年开放的"美术展览室",展示近200多件作品,其中有国画油画年画连环画书法和剪纸等,它只是村民几十年创作的一个缩影。该村有80多幅作品参加了市、省级及全国的美术画展,有20作作品获奖,有20多幅年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400多件美术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剪纸在该村也有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美的同时,也在追求着精神生活的美,把舞文弄墨当作一件高雅事。

花村

车脚河,是名扬海内外的花村,其位于法华院东。这里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上覆盖着砂质黑土,山泉四季潺潺,十分适宜花卉栽培和生长,因此山上有数不尽的野生花卉。车脚河的养花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开始了有规模的庭院养花,经历300多年的发展历程,花卉种植已成为村里主要经济支柱。该村花卉以杜鹃、茶花、云松为主,品种繁多,仅杜鹃茶花就各达近百个品种。其自行培植的"桃红"杜鹃在全国园艺博览会上获银奖。现已是山东省最大的杜鹃、茶花养植基地。"人人是花匠,户户有花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该村现户平均养花在800株以上。

杜鹃花

早春的石岛,漫山遍野都盛开着野生的杜鹃红花,远远望去,好象一片红色的海洋,所以石岛人又习惯称之为"映山红"。早在18世纪初,石岛人就有人工栽培杜鹃的习惯。到20世纪20-30年代,石岛盆栽杜鹃就已经进入商业开发时期,或在商号里挂牌交易,或作为礼品馈赠宾朋好友。新中国成立后,石岛的杜鹃花栽培获得了较快发展,大量的新品种不断问世,并自成体系-石岛杜鹃。石岛杜鹃主要品种有毛叶子、石榴红、白杜鹃、五宝珠、富贵姬、玉翠锦、锦风、粉天惠,小桃红、西洋鹃等20多个。其中,西洋鹃是20世纪80年代成功引入石岛并广为普及的。石岛人喜爱杜鹃的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即使在"文革"期间,种草养花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时,石岛人仍然钟情于杜鹃花的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杜鹃品种,就是当年痴心的石岛人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并保留下来的。当时,在民间留下了许多育花、护花、献花的佳话。曾经有多批石岛杜鹃"奉调入京",见证了那段岁月中发生的一些重大外事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石岛杜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杜鹃栽培,已成为石岛的一个特色产业。石岛173个自然村中,大规模栽培杜鹃的有68个,年生产石岛杜鹃900万盆以上,主要销往北京、河北、天津、山西、昆明、大连青岛烟台等地。石岛杜鹃在花卉界闻名遐迩,多次获得展评大奖。其中,盆景杜鹃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花卉盆景大奖赛中独占花魁;小桃红杜鹃在1998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二等奖。

渔村

大鱼岛村依山傍海,是我国最大的自然渔村,也是我国渔村风貌最突出的地方,早期的海草房(海草做顶,青石为墙,冬暖夏凉)及渔村部分旧貌保留完整。早在六十年代,大鱼岛人耕海牧鱼,艰苦奋斗,在全国响当当地树起"海上大寨"、"海上明珠"的牌子,改革开放以来,大鱼岛村居民文化福利设施健全完善,有"中华第一渔村"的美誉。

石岛大鼓

石岛渔家大型锣鼓始创于明末清初,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原各村有一两面大鼓,多在出海之前、海市之前,尤其是在天后宫庙会时演奏。过去的锣鼓十分深沉、舒缓,甚至有些苍凉,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对未来充满着悬念。1993年,石岛镇文化站壮大锣鼓队伍,并对大鼓的曲调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一是变单打为群打;二是去掉了每套的手锣、小钹等小件,增加了锣、钹各一的组件;三是根据时代精神,加强了水斗中欢乐气氛;四是改二钹指挥为一人总指挥,从而使锣鼓的音乐性进一步发展和完美,阵容更加宏大,气势更加壮观。它主要表现出石岛人民在同大自然、特别是与风浪斗争中坚韧不拔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及敢打必胜的信念。如今,这里已培养出一支以石岛中学300多名渔家弟子为骨干的新一代"石岛渔家大型锣鼓队",并多次在省、市组织的大型活动中一展风采。

石头楼

石岛除了拥有极具民俗特色的海草房外,石头楼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走在石岛街头,古朴庄重的石头楼时常跳入眼帘,矮的二层,高的四五层,在使用现代化建筑材料的楼房中显得别有一番风韵。建造石头楼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来自石岛山。这座山属槎山山系,著名的"石岛红"大理石就出自这里。"石岛"也是以这座山得名。

石岛最早的石头楼当属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的天后宫,由山西人王一德所建。260年过去,承载着风雨沧桑的天后宫,依然矗立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清朝中后期,随着石岛的开埠,石岛逐渐变得繁荣起来,一些富户的石头小楼也在众多的民房中拔地而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石岛石头楼建设的繁荣期,建造石头楼的大都是一些机关单位。由于当时石头价格便宜,从附近山上可以就地取材,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富有特色。当年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加固型的小推车,一辆能推一千多斤,每天最少能推两趟,有时候能推三趟,体能付出很大。因为用材多,一些路途较远的村庄也有用牛车、马车将石头运到石岛。那时没有塔吊,建楼房全凭人工搬运。每块石头最少也是100多斤,工匠们就是凭着力气一层层将石块垒砌起来。当石块垒至约一人高时,就开始搭脚手架了。脚手架搭建成较缓的台阶型,每层脚手架上都有人。地面的人将石头端到第一层脚手架上,然后一层层地传递到最高层。一些分量重且体积大的石块人工无法搬动时,工匠们就支起滑轮。正是这种"燕雀衔泥"式的施工,使一座座石头楼拔地而起。

这种外观没有任何雕饰的石头楼,因为墙体厚重,楼内冬暖夏凉,很受人们喜爱。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实心砖广泛采用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建这种石头楼了。石岛共有石头楼近20栋,许多石头楼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然风采依旧。石岛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具有地方特色建筑物的保护力度,已对现存的石头楼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详细档案,同时要求所有产权单位在修缮时一定要保护好石头楼的外观。

港口建设

早在隋唐时期,石岛便成为与日、韩交往的重要商埠,贸易、文化往来持续繁荣。清康熙年间(公元1644年)于石岛建商港、渔港。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两次提到石岛,将石岛与上海广州并列为中国东方三大港口。

石岛以港闻名,以渔强镇,经济实力雄厚。地处黄海之滨,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1988年12月5日石岛港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成为胶东半岛首批开放的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并批准设置海关、边防、商检、动植检、卫检、港监、口岸办检查检验机构。石岛港原为山东省省属港口,1993年下放为威海市属港口。港区面积12万平方米,码头全长1,550米,可停泊1,000-30,000吨级的客货轮。港池平均水深-9--12米,拥有10,000-30,000吨级的泊位3个,大型门机吊7台,年吞吐能力200万吨,是船舶停靠和集疏运货物的理想港口。石岛新港属于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始建于1999年。2001年8月,石岛新港正式对外启用。至2006年4月30日已建成为一个集客滚、集装箱、散杂货冻品、成品油和船舶修理等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石岛渔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渔港,是我国沿海六省两市重要的渔业产品集散地,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渔船前来卸鱼、补给,能够提供大量种类丰富的海产品。现代化的补给设施可迅速为靠泊船只提供水、冰、油等各种船用物资。

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石岛新港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石岛,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方。距离韩国仁川、平泽210海里,釜山428海里,距离日本门司、博多480海里,距离日本关东990海里,关西708海里,距离朝鲜南浦180海里,距离青岛128海里,距离丹东230海里,距离泉州892海里,距离广州1120海里,区域优势显著,是海上南北交通的要道。现已开通石岛-韩国仁川(华东明珠)客滚航线,每周三班;石岛-韩国群山(石岛号)客滚航线,每周三班;石岛-日本神户(燕京号)客滚航线,每周一班;石岛-韩国平泽、釜山航线每周各一班。石岛-韩国釜山、光阳航线每周各一班;石岛-日本关东(东京、横滨)、关西(神户、大阪)航线每周各一班;石岛-日本博多、门司航线每周各一班;石岛-朝鲜南浦航线每周各一班。开通了石岛-泉州、石岛-广州、石岛-厦门、上海内贸线;石岛-青岛外贸内支线等多条客滚入全集装箱班轮航线,使石岛及周边地区的货物能迅速运输到世界各地。石岛新港建立起联接世界各地的联运网络,为石岛地区对外开放搭建了一条黄金桥梁,快速促进了石岛地区与国际深度接轨,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综合竞争力。港口常年有大批船舶在此靠泊,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与港口相邻的6家规模较大的修造船企业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了高品质的航修、坞修服务。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