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紫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生紫菀 |
中文学名 石生紫菀 拉丁学名 Aster oreophilus Franch.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属 紫菀属 种 石生紫菀 |
石生紫菀(学名:Aster oreophilus Franch.)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生于高山和亚高山针林下、开旷坡地或山坡路旁。海拔2300-4000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或斜升,有丛生的茎和莲座状叶丛。茎直立或斜升,高20一60厘米,粗状,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分枝,被开展的长粗毛,基部被枯叶残片,全部有较密的叶。莲座状叶狭匙形,长4—8厘米,宽0.6—1.5厘米,下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全缘或有小尖头状疏齿或浅齿。茎下部叶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匙状或线状长圆形,长4—8厘米,宽o.5—1.2稀2厘米,全缘或上部有浅齿,顶端钝或近圆形;中部及上部叶较小,直立,线状或披针状长圆形,基部急狭,半抱茎,全缘,顶端圆形;全部叶质稍厚,两面被密或疏短糙毛,中脉及近基三出脉在下面稍高起。头状花序径2.5—3.5厘米,伞房状排列稀在茎端单生;花序梗(分枝)长2—10厘米或更长,被长密毛。总苞长6—8毫米,径10—12毫米,半球形;总苞片约3层,外层较内层稍短或近等长,匙状长圆形或舌形,外层草质,长5—7毫米,宽约1毫米,被长密毛,顶端圆形,常紫褐色;内层上部草质,被短密毛,下部厚膜质,顶端圆形或稍尖。舌状花约30个或更多,管部长1.5毫米,舌片蓝紫色,长达12毫米,宽达2毫米。管状花长4—5毫米,管部长1.7毫米,裂片长0.7毫米。花柱附片长o.5毫米。冠毛带红色或污白色,长约4毫米,有近等长的微糙毛。瘦果倒卵形,稍扁,长几达2毫米,一面有肋,被密绢毛。花果期8—10月。[1]
产地生境
产于云南北部及西北部(大理、丽江、宾川、中甸、昆明等)、四川西南部(雷波、普雄、木里、德昌等)。生于高山和亚高山针林下、开旷坡地或山坡路旁。海拔2300—4000米。
本种提示
此种与舌叶紫菀(A.1ingulatusFranch.)接近,但总苞片至少外层顶端圆形且较内层稍短,略似异苞紫菀(A。HeterolepisHand.-Mazz.)和东俄洛紫菀(A.Tongo·lensisFranch.)。但这后2种的冠毛显然与本种有别。此种多变异,有一个生栎林和杂木林中的变型(f.UmbrosusLingf.Nov.),中部和下部叶较宽,全缘或有粗锯齿,顶端较尖,上部叶有时开展,头状花序径约5厘米,总苞也较大。产于云南西北部(鹤庆、宾川)。另—总苞片极不等长的变型(f.InaequisquamusLingf.Nov.),总苞片外层长仅内层的二分之一,叶也较大,产于云南北部(昆明)。此种药用花、止痛、消炎。[2]
主要价值
紫菀别名青菀、小辫子等。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状茎,是具有治疗风寒咳嗽的一种草本药材,很多止咳药都是取材紫菀。[3]
栽培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结合耕翻,每亩(667m)施入腐熟厩肥3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20cm,整平耢细后做宽1.3m的高畦,畦沟宽4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选择粗壮、紫红色、节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取其中段,将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个休眠芽,随切随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开横沟,沟深5~7cm,种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2段,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加压实,浇水1次,再盖一层草保温、保湿。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墒、保苗。
齐苗后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kg;当苗高7~9cm时结合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饼肥50kg,于植株旁开沟施入,施后盖土。封行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遇旱灌溉。发现抽薹及时剪除。[4]
参考资料
- ↑ 石生紫菀Aster oreophilus Franch.,植物通
- ↑ 石生紫菀Aster oreophilus Franch.,植物通
- ↑ 紫菀怎么种?紫菀的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农业知识网,2018-08-25
- ↑ 紫菀怎么种?紫菀的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农业知识网,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