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生活習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蛙的生活習性,石蛙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長棲息於海拔150~1000的密林峽谷間、溪流中、石窟里、岩溝內,晝伏夜出,喜在水上覓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為冬眠期。它在氣溫25~30度時生長最快。它主要捕食各種昆蟲,如椿象、蚱蜢、金龜子、天牛、螞蟻、叩頭蟲及螺蝦、泥鰍和嫩草根等
原文
形態特徵: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壯肉肥。成蛙一般體長10~13厘米,體重150~250克,大的可達400克以上,頭寬大於頭長。皮膚粗糙,背部皮膚呈暗灰色,有許多疣。雄性背部有長短不一的窄長疣,疣上有小的黑刺。石蛙不僅背部有疣,頭、四肢、背面、體側也布滿小的圓疣,疣上還有分散小黑棘。雄體的胸部長有分散的角質黑丁肉刺,固又名棘胸蛙。雄性前肢較粗壯,指端圓,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為粗大,雌性腹麵皮膚光滑,沒有黑刺。石蛙的頭又寬又扁,吻端圓並且突出於下頜,吻棱不很明顯,兩鼻孔之間距離與兩眼間距離幾乎相等。
石蛙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長棲息於海拔150~1000的密林峽谷間、溪流中、石窟里、岩溝內,晝伏夜出,喜在水上覓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為冬眠期。它在氣溫25~30度時生長最快。它主要捕食各種昆蟲,如椿象、蚱蜢、金龜子、天牛、螞蟻、叩頭蟲及螺蝦、泥鰍和嫩草根等。人工養殖可投餵蚯蚓、黃粉蟲等。5~9月為石蛙的繁殖季節,每年交配產卵3次。雌蛙年產卵量為500~1000粒,一般產於瀑布下方的樹根或石上,有時則附着在水溝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卵很大,平均直徑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卵質膜厚、粘性強,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呈索狀浮在水中或附着在水中的物體上。受精卵在自然條件下,胚胎髮育較慢,經22天開始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山溪水坑內的大石縫間或碎石堆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