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桐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碧桐书院,建于乾隆九年 (公元1744年),位于九州清晏景区东北角,是圆明园[1]遗址中的一座建筑,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碧桐书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原本是一座书房,是清帝读书、作画的地方,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 南北长 120 米 ,东西宽 115 米 ,占地 13500 平方米 。南与天然图画为邻,西与慈云普护隔水相望,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
建筑景观
古人将桐树喻为高洁、正直的象征,认为桐树能招来凤凰,这里桐树森然,凝聚着吉祥、静谧。初夏,桐树满枝,香气阵阵。盛夏,森森桐叶,退避暑气,清静安详, 是一处静室读书的绝佳境地, 雍正帝常年在此读书 。 乾隆皇帝在诗中也曾赞美道“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
碧桐书院景区位于后湖的东北角,由五福堂渡河而北,即入冈阜环绕的景区,成为一处环山带水的园中园。碧桐书院景区面积不大,占地约一公顷,建筑亦不多,除了书院的建筑外,另有一亭——建于石山高处的“云岑亭”,亭为正方形,“云岑”匾额悬于外檐。整个景区环以带水,有平桥相通。整齐的梧桐树种植在庭院的各个角落,每到夏季,这里正是“碧桐轩立,绿荫张盖”。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大小院落组成,共三进院落,正殿檐下悬有雍正御书“碧桐书院”匾额。正殿内还设供皇帝休息的床、炕等。
历史人文
在历史上,该园在元代曾是天如禅师倡道之地,当时善画山水的倪赞,号云林,曾将该园绘制成《狮子林图卷》和《狮子林兰若诗》以记其意境。自元代到清代,经过四百馀年,几易其主,到了乾隆年间,黄姓将此园购之,称为“涉园”。狮子林这一园景,有著重叠的假山,曲折的小路,连枝交柯的林木,秀丽的曲池以及精致的小桥。碧桐书院这一景,以乾隆的诗来看,也是著意仿效狮子林这一园景。此后,乾隆帝六下江南,曾三次来到狮子林,对此园欣赏备至,于是令人先画其景,再将倪云林的图卷带回北京,仿其制建于长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