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仙居风景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仙居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南部,现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 。评审专家赞“早知神仙居,何必去黄山”。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韦羌山。现为国家5A级景区。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间县令何树萼题“烟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

地质概貌

神仙居地质构造独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观音、如来、天姥峰、云海、飞瀑、蝌蚪文”六大奇观。神仙居景区分南海、北海两块,”西罨慈帆”、”画屏烟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冲夕照”、”风摇春浪”、“天书蝌蚪”、“淡竹听泉”被称为神仙居新八大景。景区南北两侧,为江南峡谷风光,林泉相依,以岩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雾美取胜,千峰林立,气象恢弘。自北海索道上至南海索道下,数公里的旅程均在数百米的高空栈道上行进。其间依次行走在菩提道、般若道、因缘道、观音道、飞鹰道与无为道这六条道上。景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奇高,平均达2.1万个/每立方厘米,最高处达8.8万个/每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2002年5月,神仙居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5年,神仙居被认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

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观七绝

云海

神仙居的云海以秋冬季节为盛。云海不仅本身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把神仙居装扮得犹如仙山佛国,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仙境。当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远近山峦,在云海中出没无常,宛若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中。

日出

神仙居日出,被人们称为天象奇观。太阳缓慢和坚定地从地平线跃上了天际,顷刻间,浩瀚的云海被太阳的红光一照,色彩斑斓,远近的山峰在云海的遮挡下,只露出小小的山尖,就像那大海中的小珊瑚礁……日出,表明新的一天开始,充满希望、光明!

火山流纹岩

神仙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典型,是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一山一石都记录了亿万年前的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神仙居以奇峰、叠嶂、门阙、台地、洞穴、绝壁、悬崖为最,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地貌形态极具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

瀑布群

在神仙居西罨幽谷景区所见瀑布成群,珍珠瀑、三折瀑、象鼻瀑名目繁多如。其中,象鼻瀑是神仙居中水量最大的瀑布,由于象鼻瀑所在山体从侧面看酷似一头大象的面部,而象鼻瀑刚好在大象的鼻子所在位置飞流而下,故名象鼻瀑。神仙居中水量最大的瀑布,常年流水不干。高约30米,瀑声震耳欲聋。

观音峰

是亿万年天地造化的美景,是神仙居柱峰景观的典型代表。峰高 919 米,形态酷似双手合十的南海观音,口诵佛咒,在茫茫苦海中,凌波引航,普度众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争相一睹真容,虔诚膜拜。 这块岩石在过去,曾被当地人称作“天柱岩”,高耸入云,一柱擎天之意。如果沿着“淡竹听泉”的那条峡谷一路上来,

悬空栈道

神仙居景区内建有一条 3000 多米长的悬空栈道,依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而建造,随山势而旋转,一侧是千尺奇峰,悬崖绝壁,一侧是深谷涧壑,万丈深渊,险要处仅可容身。常年云雾缭绕,行走其上,有平步青云之感。栈道逶迤曲折,仿如一条丝带把整个悬崖绕了一圈,灰色的护栏依着栈道曲线起伏有致,简洁的几何线条别具韵味。站在栈道上,俯瞰脚下的万丈深渊,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惊心动魄。

蝌蚪文

位于海拔 800 多米的千仞绝壁上,是一宽约 40 米,长约 50 米的长方形崖面,崖面上布满了人工镌刻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些符号头粗尾细,形似蝌蚪,人称“蝌蚪文”。从晋代开始人们就尝试破解此文,但迄今无人能识,成为千古之谜。

据文献记载,天姥山上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对于天姥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谣谚》曰:”夏禹所践刻此壁。”天书蝌蚪文就刻在韦羌山的的蝌蚪崖上,布满了人工镌刻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之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含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据万历《仙居县志》和光绪《仙居县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暝”,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诗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现代大家也对蝌蚪文来历众说纷纭,2015年,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带领地质专家前来仙居考察,通过攀岩、岩降等手段近距离地拍摄蝌蚪岩上的图案,并对仙居的其它岩石群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初步证实“蝌蚪文”是一种地质演变的现象。百度上对于韦羌山蝌蚪文也有多种观点,北京大学何振明先生认为,蝌蚪文有两种,一种是古书上的文字,形似蝌蚪,有读音有意义;一种是哑示语,古人将黄河说成“河”,妈妈说成“妈”。 陕西土话河妈的发音为huoma,发音与蛤蟆一样,而蝌蚪是蛤蟆的子孙,从而喻指“我们是河妈的子孙”。于是古人在蝌蚪形状的岩壁上凿一个框,提醒后人记住自己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是河妈的子孙。故蝌蚪崖上的蝌蚪状凸起是天然形成的,而长方形框则是有意凿上去的,意喻他们一段遥远且曲折得无法言说的历史,所以蝌蚪崖上的蝌蚪文是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文。

历史传说

神仙居作为仙居山水文化集大成者,最早的人文曙光可以追溯夏禹时代。景区内的“蝌蚪文”,传说其来历和大禹治水有关,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强烈地吸引后人的目光。汉晋、北宋时均有官宦组织人员探寻未果,今人探索方兴未艾。蝌蚪文与夏禹书、红岩天书、巴蜀符号和东巴文字等一起被称为中国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