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神農嘗百草 |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巨大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着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
目錄
人物簡介
神農出世
在女媧補天之後,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又有神農氏生於姜水之說,姜水在今寶雞境內,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炎帝和神農氏是否為一人的爭議,應是在神化他們時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為一人;再《禮記》據此又稱神農為烈山氏,蓋皆因其行多名號所致),出生了一個小孩。說來奇怪,在他剛出世,石洞周圍自然湧現了九眼井,這九眼井裡的水彼此相連,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會波動起來。有一次炎帝看見一隻紅色的鳥銜着一串像種子的東西,炎帝看見鳥兒把它吐了出來,炎帝拾起來,鳥兒圍住他飛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陣飛走了。炎帝認為這是天帝派紅鳥送來的食物種子,便把種子埋在土裡。又用木頭製成耒耜,教人們松泥土,並掘井灌溉禾苗。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們多高興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稱炎帝為神農。這樣周邊的部落又稱炎帝部落為神農部落,而稱他為神農氏,即農業部落的首領。(「氏」的原意是一種神祇,在原始社會代表部落首領的公用稱呼,只是後世的學者將其解釋為神祇,這和後來興起的中國神話學有關。)
神農氏為五氏出現以來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諸神創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畜、種地稼穡等等一切為人民生活所做的準備全部完成了,中國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到來。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耜,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
三湘四水
三湘四水,曾是遠古中華民族創始人—-炎帝神農氏的領地。炎帝神農氏在此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田耕的歷史轉變,實現了從蒙昧到文明的過渡,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跨越。
炎黃子孫
炎帝率領眾先民戰勝饑荒、疾病,使中華民族脫離了饑寒交迫、患病無醫無藥、顛沛流離的日子。過上了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藥醫,並且能上市場、聽音樂、唱豐年的日子。如今,海內外億萬人民皆以炎黃子孫自謂。
史籍篇注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穀百蔬。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併,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於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並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於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後威望大振,於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子·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麼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後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版本一
太古時候,人們沒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症下藥,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咋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很作難,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面面,數了數,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花蕊公主吃了那藥,肚子疼得像刀絞。沒大一會兒,就生下一隻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趕緊把它弄出去扔了。誰知這小鳥通人性,見家人都煩它,就飛到地里尋神農。
神農正在樹下打瞌睡,忽聽:「嘰嘰,外公。嘰嘰,外公。」抬頭一看,是一隻小鳥。嫌它吵人心煩,就一掄胳膊:「哇嗤——」的一聲,把它攆飛了。沒多大一會兒,這小鳥又飛回到樹上.又叫:「嘰嘰,外公。嘰嘰,外公。」神農氏覺得怪氣,拾起一塊土圪垃,朝樹上一扔,把它嚇飛了。又沒多大一會兒,小鳥又回到樹上,又叫:「外公,嘰嘰。外公,嘰嘰。」神農一犯思想,聽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說:「你要是我的外孫,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鳥真的撲楞楞飛下來,落在神農的左手脖上。神農細看這小鳥,渾身翠綠,透明,連肚裡的腸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農一出嘴,這小鳥接過兩口唾沫星兒咽了。嘿,這唾沫是咋咽到肚裡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農高興透了。神農托着這隻玲瓏剔透的小鳥回到家,家裡人一看,嚇得連連回退,說:「快扔了,妖怪,快扔了……」神農笑哈哈地說:「這不是妖怪,是寶貝喲。就叫它花蕊鳥吧。」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十二味藥分開在鍋里熬。熬一味,餵小鳥一味,一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藥到小鳥肚裡往哪走,有啥變化。自各兒再親口嘗一嘗,體會這味藥在自己肚裡是啥滋味。十二味藥餵完了,嘗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着這隻鳥上大山,鑽老林,採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的餵小鳥,一樣一樣的親口嘗。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裡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經脈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長日久,神農就制定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神農想想,還不放心,就手托這隻鳥繼續驗證,他來到太行山,轉遊了九九八十一天,來到小北頂(神農壇),捉全冠蟲餵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打斷,死了。神農真後悔,極悲痛,大哭一聲。哭過,就選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隻鳥,走哪帶哪。後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窪,誤嘗了斷腸草而死。在百草窪西北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並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裡塑了神農像,左手托着花蕊鳥,右手拿着藥正往嘴裡送。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版本二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
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第四天,他帶着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
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這時,臣民們說這裡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
他說着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這山半截插在雲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着瀑布,長着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
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隻金絲猴,順着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杆,割藤條,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着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裡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白天,他領着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着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餵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 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着嘗百草。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杆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裡的山山嶺嶺。
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瀰漫。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版本三
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樹上的野果子,吃地上爬行的小蟲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傷。神農教人類怎樣播種五穀,用自己的勞動,保障有足夠的生活資料。神農是慈愛的天神,他長的是牛頭、人身,力大無窮,他常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像牛一樣,辛辛苦苦為人類服務。人類跟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愁挨餓一事。可是,不少人吃飽飯之後,常常會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為止。這類事情被神農知道之後,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問卜,但他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於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樣才能把人們患的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有一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金岡一帶,品嘗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版本四
原文: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
譯文:(上古)先民有病,但還沒有發明醫藥。神農氏開始嘗遍百草的滋味,體察百草寒、溫、平、熱的藥性,辨別百草之間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關係。曾經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種劇毒,他神奇地化解了這些劇毒。於是就用文字記下藥性用來治療百姓的疾病,我國的藥醫事業從此誕生了。
神農鞭藥
在女媧補天之後,不知過了多少年,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出生一個小孩,就是神農氏,長大後成為部落首領。有一天,神農到一個靠近山林的部落去,見那裡把獵獲的野獸隨地亂拋。一問,才知道這一帶野獸很多,獵獲的獸肉多的吃不掉。又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個部落去,見他們正把大批的高梁、穀子拋棄掉。炎帝覺得太可惜了。當地人笑着說:「有什麼可惜的,過幾天,新谷又要熟了。」(這是南方一年收三茬糧呀)
回來後,神農成天想着這兩件事。他正在想時,忽然一群孩子吵吵鬧鬧地走了進來。他問孩子們為什麼爭吵。孩子們爭着告訴他說,他們中間有一個孩子有兩張弓,一個有兩支箭,兩個人原說好互相交換的,後來有弓的一個反悔了,因此就吵起來了。神農一聽,頓時開了竅。他想,肉多的部落不是可以和穀子多的部落互相交換嗎(這是在原始社會初期數十萬部落個體人少時期,後來部落聯盟多了,人也多了,食物多了,首領私心也多了,私有制也產生了。可見自古以來的人類戰爭都是為了爭奪食物和生存權,不管多麼現代化都是如此)。他來不及招呼孩子們,欣喜地向外奔去。他和幾個部落的酋長一商量,決定每隔十天,到日中的時候,大家把多餘的東西,拿到一個指定的地點(集市),向別人換取自己所需的東西。人們都很贊成,高高興興地拿着自己多餘的東西,來到指定地點。這時候,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他們互相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就是以物易物、日中為市的開始。也是原始社會人們心地純樸,生活簡單的一種自由貿易,可惜後來被遊牧部落為主的以強盜搶劫行為改變了人們的純樸簡單的生活,為了保護自己的部落和領地,於是國家和階級產生了。
那時候,人們得病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只能靠自己體力抵抗,有的只好等死。神農想到天帝的花園有奇花異草,說不定可以治病。便決定上天去。那時候上天有兩條路:一條從崑崙山上去;另一條從都廣之野順着一株叫建木的大樹爬上去。神農選擇了從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庭。他選了一大捧瑤草,在走出花園時,碰到了天帝,天帝說這點瑤草治不了多少人的病的,給了他一根神鞭,可以鞭打識別草藥有毒無毒,中國草藥即由此稱。神農拿着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據說在中國湖北西部,都可以找到神農鞭藥的地方,那山就叫神農原。
有一天,看到一種樹葉,正好他口渴了,順手摘了幾片放在嘴裡咀嚼。這一嚼,還真解渴,神農又扯了幾把咀嚼着。他感覺肚子裡上上下下有東西在摩擦。他肚子是透明的,看到小葉兒把他的胃擦洗得乾乾淨淨。這一發現。使他大大高興。他斷定這小葉兒既解渴,又能解毒,他決定改鞭藥為嘗藥,如果遇毒,就用它來解救。他把小葉叫「查」(查巡的意思)。後世人讀白話了,叫成了「茶」。神農就這樣一路走着,一路嘗着百草。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經常要中毒,都多虧了「查」解救了他。據說被他嘗過的花、草、根、葉,就有三十九萬八千種。他下決心要嘗遍所有的草。
這一天,他忽然發現一株攀在樹上的藤狀植物,開着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那葉子還會一張一縮,他奇怪極了,就采了一些葉子放在嘴裡咀嚼着。誰知這是一種有劇烈毒性的藥草,叫斷腸草。神農就這樣死去了。在山西太原神釜岡上如今還留着神農嘗藥的鼎。(神農時只有陶器,早已損壞,後世人為了紀念這位為民而死的部落領袖,重新用金屬做了鼎。)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六神農生日(當然是傳說的日期,估計是建廟紀念落成祭祀時的那天),人們紛紛來到藥王廟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的天然中草藥庫,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把這帶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袁珂《中國神話傳說》 [1]
開創中醫
遠古時期,百姓以採食野生瓜果,生吃動物蚌蛤為生,腥臊惡臭傷腹胃,經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壽命很短。炎帝神農氏為「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嘗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溫之藥性。為民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他幾乎嚼嘗過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農在嘗百草的過程中,識別了百草,發現了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藥。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復為「疾病」,故先民封他為「藥神」。炎帝神農氏終因誤嘗斷腸草而死,葬於長沙茶鄉之尾。
中藥巨典
經過長期嘗百草發明了藥草療疾,炎帝神農悟出了草木味苦的涼,辣的熱,甜的補,酸的開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藥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為「宣藥療疾」還刻了「味嘗草木作方書」。這便是人類醫學科學的發端。神農親驗本草藥性,是中藥的重要起源。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無數次的反覆實踐,積累下來許多藥物知識,被纂刻記載下來。隨着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的經典之作,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對中醫藥的發展一直產生着積極的影響,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藥寶庫。
藥學經典
神農氏藥經《又名:神農帝連續篇》,介紹的是神農帝(又名:神農帝仙,也叫:五穀帝仙)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藥經》專著。是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因此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它是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也是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藥經解釋 藥乃:玉帝掌管宇宙生靈萬物、慈悲之懷深思黎民為生活奮鬥,難免身軀會受風寒損傷,甚至病症嚴重命入膏肓之境,而愛護眾群生在金階千跪百叩頭,表心稟求 無極老母大開惻隱之心,而 老母抱慈懷愛民之心降下千種藥草於宇宙繁植不絕種也。而當年命派吾神農氏下凡試百草,研究藥性,宣揚醫理,如今舊鑒漸漸失真傳,歷史演變天災之故損毀亦有也。中斷名人委曲,秘藏亦有也。吾今受命重新闡釋藥經乃當務之急。
經者:置於萬世不易之藥理也。開經方論藥性有分君臣之別,配合四季,論風寒濕熱而謹慎下藥。論病症之重輕、觀五官、含脈診斷五臟之氣運行之狀態,不可疏忽。人之病患多數由感冒而起,不小心不加提防大意誤身,感又重感,致使病症更加嚴重,引起六腑受傷筋酸骨麻,庶民不深究且胡亂服藥,服不對症之藥以致後果嚴重,花費很大金錢,有時能復元有時敗也。最好感冒症不可看輕,又不注意者冒險之行為也。
藥經資料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二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三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四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五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六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七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八
- 神農藥經資料:神農帝連續篇九
曠世經典
《神農本草經》闡述了藥物的三品分類及其性能意義,藥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劑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藥物的陰陽配合、七情合和、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無毒,藥物的采造,藥物的煎煮法,藥物與病證的關係等等,如今仍是臨床用藥的法規準則。它所記載的365味中藥,每味都按藥名、異名、性味、主治病證、生長環境等分別闡述,大多數為臨床常用藥物,樸實有驗,如今仍在習用。千百年來,它作為藥典性著作,指導着海內外炎黃子孫應用藥物治療疾病,保健強身。
老頂山
地理位置
在長治城東北5公里處,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這就是百穀山,俗稱老頂山。此山方圓40多平方公里,從北向南由五個山峰組成,所以又叫五頂山。這五個山峰依次叫老頂、南頂、玉皇頂、奶奶頂、新頂。《太平寰宇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 [2]
神農足跡
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臨老頂,近望高樓錯落,道路井然,市區景致盡收眼底;遠望漳澤水庫狀如錦帶,飄浮於天際,上黨盆地一覽無遺。 在老頂東北峰,有一處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巒,高居於層巒疊嶺之上,形似雄獅蹲踞,它就是獅巒峰。《長治縣誌》曾有記載,清朝有人曾稱讚此峰:「北鈺得獅象,猙獰鎮此邦。臥雲峰疊疊,孔澗水淙淙。」當您在天光淺黛的黎明攀此頂時,大有泰山觀日之感。玉黃頂與奶奶頂在滴谷寺村北面,山勢平緩連綿,松柏密布,翠綠蒼茫, 兩頂相連。新頂,頂低而平,四周松柏叢生,整齊碧綠,環境幽雅。 老頂山不僅山巒秀麗,林木繁盛,而且天然岩洞眾多,景致各異。大小30餘座岩洞,多位於半山陡壁懸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瓏,或寬敞深幽,或數洞並生,或洞體相連,且多數與炎帝神農、道家、仙釋、文人雅士相關。其中南崖宮、朝陽洞最為可觀。在滴谷寺正東半山腰處,有一神農洞,相傳為神農氏嘗百草之所。洞口向西,在一天然青石上開鑿而成。洞口高難度1.7米,寬約1米,洞內寬5.7米,深6米高約3米。洞口左側為一長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茵,四周松柏掩映,若無人帶領,很難尋覓。置身洞中,一種對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皇頂半山腰處,有一天然洞穴,兩面夾山,背山面谷,洞寬6米,深11米,內套一小洞,洞壁玲瓏泛光,洞內有石刻五處,保存清晰,特別是宋代秘書監知軍府事陳述古紀游題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之」、「宋治平仲」等,字體流暢,雕刻蒼勁,猶若石紋。 老頂山除了這眾多的岩洞外,還有一處「寒泉絕勝」。在滴谷寺村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匾額上嵌清朝所留楷書「古寒泉」。古寒泉即百穀泉,亦名神農泉。《潞安府志》稱:「百穀泉,在百穀山神農廟前,砥石湧泉,寺僧引為伏流,注為塘,由螭口飛下大壑,注石子河,味甘。」 [4] 洞口有宋代風格的浮雕龍頭,泉口雕有臥龍,龍嘴開張,下為圓形石鑿小井,布局精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開發我們的始祖炎帝神農氏在太行山上嘗百草、興農業、實現人類歷史上從遊牧到定居,由漁獵到農耕重大轉折的遺蹟,長治市委、市政府已在炎帝昔日嘗百草的地方興建宏大的炎帝紀念館。一尊高39米,堪稱亞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銅像已屹立於聳翠疊嶂的百穀山巔。以銅像為主體的祭進壇、殿堂以及百草堂、神農井、神農泉、耒耜洞、神農村、碑刻等景觀正在籌建。
史書記載
關於神農嘗百草、辨藥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記載:
《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晉代干寶的《搜神記》說:「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
宋代鄭樵的《通志》講:神農嘗百藥之時,「……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
宋代羅泌《路史》云:炎帝神農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藥正三百六十有五。」
嘗藥辨藥
從這些描述看出,神農氏應該是嘗藥物的「氣」和「味」,以及身、口的感受,來辨別藥性。
所以,《神農本草經》有這樣的論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采治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 也許,神農氏是洪荒時代的特殊智者,有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辨別能力,但是現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負責人李輝等人發現,中國人體內有一種苦味基因,稱為TAS2R16,它能辨識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而苦味基因也正是中國先民許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生存下來並遺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