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祭祀,(英语:祭:sacrifice;祀:ritual;韩语:한국의 제사,罗马化:Jesa)是指以线香、酒水、肉类、蔬果,或布帛和玉(传统儒教祭祀)等供品向神灵、圣徒或者亡魂奉献、祈祷的一种行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认为,凡是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于文明的保持和发展的人或物,都可以列入祭祀对象。
作为儒家文化中古代“牺牲”礼仪的变体,现代祭祀一般没有供奉活物、烧化祭等有一定原始崇拜性质的仪式。作为文化融合的一部分,韩国儒家文化中的祭祀也是一种简单纪念先人仪式,常常用以纪念死去的先祖。除此以外,亚洲天主教徒、佛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也会进行一定的祭祀活动--但这往往也是儒家文化的文化融合性质体现,典型一例即是17~18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因祭祀礼仪问题导致的中国礼仪之争。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天主教教义的一部分。但现代基督徒,特别是基督新教信徒,已不再进行这一祭祀行为。
内容
祭或祭祀,从内容上包括场地、仪式、祭文(祝祷词)、祭品(Sacrifice)等内容:
- 仪式(Ritual),有祭礼、祭典;
- 节日,有祭典、祭日、庙会;
- 对象,祭亡灵、祭天地、祭神灵(神和世界万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难者;
-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 祭品(Sacrifice),祭祀用品包括活人、动物和其他祭品;
- 根据仪式大小分类,有官方祭典(公祭)[1]、民间祭祀活动包括家祭,有祭饭(祭席)、祭食;
- 设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筑、祭祀用具、祭品。
汉字文化圈祭祀
汉族自古以今保持长期的祭祀文化,而多个与汉族关系密切的民族也继承汉族的祭祀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革之后,长期处于祭祀的真空期,至1990年代初才慢慢恢复部分祭祀活动,近年来,很多祭礼又重新恢复,不过在城市生活的人普遍不会主动参加祭祀活动。而台澎金马地区则保持了长期的祭祀传统,也保留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祭礼,如妈祖[2]、观音妈、关公、王爷公、祖师公、上帝公、土地公、太子爷、国姓爷等佛、道教神灵都依照时令节庆祭拜,也有大成至圣先师的祭祀。
东亚各地至今仍保留大量的传统祭祀。日本本土、日本琉球、韩国、越南、等除了从中国传入的中国节日祭祀外,也在当地发展出不少本土文化的祭祀仪式。
视频
祭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炎帝陵祭典”官方祭祀,华夏经纬,2008-11-21
- ↑ 妈祖是由真人真事演变来的吗?妈祖真正的原型和家乡是哪里? ,搜狐,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