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秃疮花(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秃疮花
圖片來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秃疮花,中药名。为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leptopodum(Maxim.)Fedde的全草。植物秃疮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之功效。主治扁桃体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结结核(瘰疬),秃疮,疥疮疥癣,痈疽。[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秃疮花
汉语拼音:Tū Chuānɡ Huā
别名:秃子花《陕西中草药》,勒马回《新华本草纲要》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经 毒性:有毒(《全国中草药汇编》)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
主治:扁桃体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结结核(瘰疬),秃疮,疥疮疥癣,痈疽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秃疮花

拼音名:Tū Chuānɡ Huā

别名: 秃子花、勒马回、兔子花。

英文名: 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 Docrampstoga franchetianum(Pranin)Fedde]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春季开花期采挖,阴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草坡、路边或墙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河南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甘肃等地。

原形态

秃疮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稀无毛。主根圆柱形。茎多数,绿色,具白粉,上部具多数分枝。基生叶丛生;叶柄长2-5cm;叶片狭倒披针形,长10-15cm,宽2-4cm,羽状深裂,裂片再次裂或浅裂,背面疏被白色柔毛;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长1-7cm,无柄。花1-5朵于茎及分枝顶端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梗长2-2.5cm,萼片2,卵形,先端细小,绿色,通常无毛,早落;花瓣4,倒卵形或圆形,长1-1.6cm,宽1-1.3cm,黄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狭圆柱形,密被疣状短毛。蒴果线形,长4-7.5cm,宽约0.2cm,无毛,2瓣自先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圆形,具网纹。花期3-5月,果期6-7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10-二十九烷醇(nonasane-10-ol),异紫堇定碱(isocorydine),紫堇定碱(corydine),原阿片碱(protop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海罂粟碱(glaucine),异紫或杷明碱(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紫堇块茎碱(corytuberine)。根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原阿片碱,别隐品碱,隐品碱(cryptopine)。

归经

肺;心;胃经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热消肿;杀虫。主咽喉痛;牙痛;咽喉痛;淋巴结结核(瘰疬),秃疮;疖疥疥癣;痈疽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治扁桃体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2]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理作用

  • 1、镇痛作用。
  • 2、使心率减慢作用。
  • 3、使平滑肌松弛,张力降低。
  • 4、对巨噬细胞活化作用,提高其吞噬能力。

相关配伍

  • 1、治牙痛,咽喉痛,秃疮花12g。水煎,加白糖适量服。(《陕西中草药》)
  • 2、治秃疮,顽癣,秃疮花适量。捣烂敷患处。(《延安地区中草药手册》)
  • 3、治老鼠疮,寻常疣(瘊子),秃疮花、白杨树花等量。熬膏,敷患处。(《延安地区中草药手册》)

采收加工

4~5月开花期间采挖,阴干或鲜用。

分布区域

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东南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2900(~3700)米的草坡或路旁,田埂、墙头、屋顶也常见。[3]

参考资料

  1. 秃疮花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秃疮花中医世家
  3. 秃疮花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