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秭归(zǐ guī)县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2012年有人口38万人,汉族为主。西汉置秭归县。秭归是三峡库区首县,屈原故里。
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
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1]
历史沿革
秭归,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朝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
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
唐武德二年(619)置归州,天宝元年(742)改置巴东郡,治秭归。
乾元元年(758)复置归州。宋时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裁长宁县复置归州。
清雍正七年(1729)置归州为直隶州,隶属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秭归县。隶属荆南道。民国11年(1922),隶属荆宜道。民国21年(1932),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1949年~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
区划沿革
1979年,秭归县设龙江、三闾、桑坪、水田坝、泄滩、西陵、金沙、两河、团结、磨坪、文化、郭家坝、周坪、芝兰、杨林、茅坪16个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种场、九岭头林场2个农林场。同年9月,秭归县重建62个社辖管理区,辖460个生产大队,3135个生产队。
1984年2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区公所;撤销管理区,建立区辖乡镇人民政府;将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秭归县设两个镇:归州镇(原城关镇)、香溪镇(九岭头林场并入);11个区:龙江、三闾、水田坝、泄滩、西陵、两河口、磨坪、郭家坝、周坪、杨林桥、茅坪(茅坪良种场并入)。区下设55个乡、5个乡级镇。
1985年10月,将原两个镇、11个区调整为1个镇、8个镇(区)、2个场、3个区,实行“镇区并存,两块牌子(镇政府、区公所),一套班子”新体制。1个镇即归州镇;8个镇(区):香溪镇(区)、新滩镇(区)、沙镇溪镇(区)、两河口镇(区)、郭家坝镇(区)、周坪镇(区)、杨林桥镇(区)、茅坪镇(区)。2个场:九岭头林场、云台荒药材场;3个区:水田坝区、泄滩区、磨坪区。镇、区下设50个乡、3个乡级镇。县管镇、区,镇管村,区管乡和乡级镇。
1987年10月,秭归县行政区划调整,将原12个区(镇)、50个乡、3个乡级镇改建为8镇8乡,即归州镇、香溪镇、屈原乡、新滩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文化乡、周坪乡、芝兰乡、杨林桥镇、茅坪镇。
1995年10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8镇8乡撤并为7镇7乡。撤销归州镇、新滩镇和屈原乡,设立屈原镇和香溪镇。将原新滩镇和屈原乡所辖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仓、鲁家河、仙女坪、袁家岭、九龙、高峰、双龙12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屈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前山坡。将原归州镇和屈原乡的白果园、高姑坪、贾家店、云雾垭、庄屋岭、羊来洞、肖家垭7个村民委员会划归香溪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陶家坡。秭归县7镇7乡分别为:香溪镇、屈原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周坪乡、杨林桥镇、茅坪镇、芝兰乡、文化乡。
2001年1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7镇7乡撤并为7镇5乡。撤销芝兰乡,将原芝兰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周坪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周坪。撤销文化乡,将原文化乡的行政区域划归郭家坝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崔家湾。香溪镇更名为归州镇。秭归县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周坪乡。
2009年4月,周坪乡正式更名为九畹溪镇,将秭归县7镇5乡变为8镇4乡。秭归县8镇4乡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九畹溪镇。
区划详情
2012年,秭归县辖12个乡镇、6个居委会、186个行政村、1150个村(居)民小组。[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
地质地貌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气候
秭归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5]海拔600米以下地区,温热冬暖;600米~1200米地带,温和湿润,冬冷夏凉;1200米以上地区,冬寒无夏具有典型的山区气候特征。[6]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初春气温回升快,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倒春寒现象;初夏气候温和,雨水适中,盛夏日均气温一般在27℃以上,常有特大暴雨、洪涝出现,夏末湿度减小,炎热少雨,常有伏秋连旱出现;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气候比较暖和,少雷雨。县内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分别占秭归县总面积的20.9%、56.1%、16.4%、6.6%。[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最新土地更新调查实有国土总面积22.74万公顷。其中,耕地2.9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7%;园地2.42万公顷,占10.64%;林地14.87万公顷,占65.39%;牧草地0.06万公顷,占0.2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78万公顷,占3.43%;交通运输用地0.24万公顷,占1.06%;水域及水利设施1.11万公顷,占4.88%;其他土地0.31万公顷,占1.36%。耕地复种指数为231%。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且分布不均匀。以农用地为主,且林地所占比重较大。秭归县农用地面积20.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78%,其中林地占农用地的71.25%。人均拥有土地少,耕地更少。秭归县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在耕地中,旱地面积2.44万公顷,旱地的比重高达82.71%。
水资源
秭归县水利资源优势明显,长江横贯东西64公里,l35条溪河汇成8条水系注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主干的“蜈蚣”状水系。8条水系为青干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龙马溪、香溪河、吒溪河及泄滩河,流域面积1952.5平方公里。秭归县年平均径流量18.37亿立方米。县内共有水库20座,其中小(Ⅰ)型4座,小(Ⅱ)型l6座,承雨面积138.65平方公里,总库容3839.8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704.4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公顷。县内地下水蕴藏量4.89亿立方米。在水能资源利用方面,现已开发建设水电站109座,装机容量8.52万千瓦.
矿产资源
至2010年,勘探、开采矿产资源20多种,主要有:煤。地质储量4505.8万吨,累计开采486万吨。煤炭质量属于低质煤,发热量在3000~5500大卡之间,含硫量在0.2%~2.5%之间。黄金。累计探明储量3822.85千克,累计开采量为1962.85千克。硅石。硅石在县内分布较广,现已探明储量51万吨。(4)饰面用灰岩。现已经探明储量4097.18万吨。另有水泥用灰岩、石膏、铁矿、铜矿、砖瓦用页岩、高岭土、重晶石矿,储量都比较丰富。[4]
区域人口
人口
2012年末秭归县总户数143807户,总人口381914人。在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97353人,女性人口184561人,人口性别比为100:106.93;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314578人,非农业人口67336人。乡村劳动力总资源202209人,外出务工人员85162人。2012年出生人口2901人,死亡人口2424人,人口出生率7.08‰,人口死亡率6.39‰,人口自然增长率0.7‰。
民族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秭归县共有20个民族(包括汉族)人口,少数民族共有19个、2164人。其中,土家族2053人;壮族18人;回族17人;苗族16人;布依族8人;藏族7人;满族、蒙古族各6人;彝族、侗族、瑶族各5人;朝鲜族4人;哈尼族3人;白族、傣族、黎族、拉祜族、仡佬族各2人;佤族1人。
区域经济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比2010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6051万元,比2010年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0369万元,比2010年增长15%。人均GDP达到18345元,比2010年增加3984元,同比增长27.7%。
工业增加值达到208191万元,比2010年增长16.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89874万元,增长18.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0.8:35.35:43.85转变为2011年的22.57:36.90:40.53,其中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1.22%。
2011年,秭归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6%,即消费价格总水平与2010年相比上涨5.6%。其中:食品111.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6%和109.9%。
第一产业
2011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36185万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农业产值100964万元,同比增长36.1%;林业产值5613万元,同比增长15.8%;牧业产值83009万元,同比增长40.8%;渔业产值650万元,同比增长25.2%。
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同比增长4.56%。
第二产业
2011年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612104.2万元,同比增长19.9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9874万元,同比增长18.1%;利润总额达到17912.9万元,同比增长17.41%;税金总额38183.5万元,同比增长167.77%。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7家,其中2011年新增8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达到22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2家,达到5家。秭归县工业企业新发明专利20件,新开发产品500多个,认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
2011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78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51.1%。
第三产业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1355.3万元,比2010年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1952.3万元,增长13.1%;零售业零售额147587.6万元,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22910.5万元,增长15.91%;餐饮业零售额18904.9万元,增长20%。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家,达到45家。
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2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8%。秭归县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家,达到12家。
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24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营业收入103171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65%和35.74%。
2011年,秭归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646万元,同比增长43.31%,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90万元,增长26.15%;房地产投资完成32837万元,增长19.26%;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863万元,增长99.83%;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9256万元,增长10%。
2011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4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1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
2011年完成地域性财政收入82975万元,比2010年增长11.6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256万元,比2010年增长38.44%。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达到29608万元,增长38.64%。
2011年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02465万元,比2010年增长10.31%。
2011年12月末,秭归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702254万元,比年初增加119560万元。[5]
区域交通
秭归是三峡坝上库首第一县,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64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交通咽喉。县城距三峡国际机场50公里,距宜昌火车站40公里。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
截止2011年底,秭归县共有学校75所,其中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40所。在校学生37882人,其中小学14106人,普通中学13507人,职业高中5512人。专任教师总数2661人,其中小学1127人,普通中学1237人,职业高中251人。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4736人。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630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7810平方米。
2011年秭归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39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829人,农业技术人员166人。2011年实现专利申请115件,其中企业专利申请58件,达到申请总量的50.4%;发明专利23件,占申请总量的20%。2011年授权专利56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成功举办了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旅游节、全国龙舟公开赛。秭归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建农家书屋46家,实现秭归县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改造了县电影院、县图书馆,“两馆一站”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8.6%,电视覆盖率达到99.1%。
2011年6月5日,中国诗歌协会在湖北秭归举行授牌仪式,授予屈原故里秭归“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医疗卫生
2011年年末秭归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县级医院2家(包括一家中医院,无三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1所;病床96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9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2人,其中执业医师437人(在职),执业助理医师137人(在职),注册护士568人(在职),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49人。
居民生活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同比增长11.03%。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55户,人数682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887户,人数28754人。新增就业人员6720人,同比增长18.73%。有27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0人,201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社会保障
2011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9187万元,比2010年下降13.8%;基金支出合计208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6%。2011年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05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726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1972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32%,位居湖北省第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00534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8%。[6]
风景名胜
秭归旅游景点有:屈原祠、九畹溪、四溪、凤凰山、链子崖。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毗 临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景区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最佳区位,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畹溪漂流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以探险为特色,以漂流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现代生态型旅游区。九畹溪漂流景区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中国漂流训练基地。国家旅游局首次以漂流命名的AAAA级旅游区。2005年、2006年景区接待总量及门票收入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漂”。
九畹溪峡谷观光风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景区内植被丰富,猕猴成群,被游客称为三峡风光的“袖珍版”。
三峡竹海生态景区:位于秭归,东临县城,旁依三峡大坝。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因“链子锁崖”而得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