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公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豆公乡位于内黄县城西北17公里处,是内黄、安阳、汤阴三县交壤之地,安、汤、卫三河环抱,沟渠纵横,树林茂密。东部、南部濒临卫河与张龙乡、东庄镇、高堤乡隔河相望,西南界汤河与汤阴县境为邻,西与安阳县毗连,北与田氏镇、石盘屯乡为邻。全乡面积44平方千米。[1]
历史沿革
相传因隋唐之交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1957年建立区级建制的乡政府,因乡政府驻窦公集而名窦公乡,后为了书写方便,将"窦公"写作"豆公"。1958年建豆公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3万。内安公路过境,辖豆公东街、豆公西街、豆公南街、豆公北街、东豆公、西豆公、南荆张、北荆张、仁厚屯、晁寺、迁民屯、孙村、李大晁、田大晁、关大晁、崔大晁、渡村、元村、前神标、后社标20个行政村。[2]
基础设施
水利
水利 电力 洹河横穿乡境,1975年在洹河下游两次建闸,1995年在汤河入卫河处新建汤河闸,灌溉受益面积不仅有本县豆公、田氏、楚旺、石盘屯还有安阳毗邻村庄,该乡三河(卫河、洹河、汤河)环绕,农业灌溉以河水为主,另有配套水井600余眼,旱涝保收。
2000年,农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农村年用电量260万千瓦时。
交通
交通 通讯 乡境内安(阳)内(黄)三级柏油公路横穿乡境,1994年全乡20个行政村全部修通了柏油路。同年,修通了豆(公)田(氏)公路,豆(公)辛(安阳县辛村)路。建立了公路运输管理站,被评为县、市公路一类乡镇。
程控电话村村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基本普及。
农林牧渔业
该乡三河(卫、洹、汤)环绕,排灌自如,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乡。八十年代豆公为全县植棉大乡。进入九十年代,因棉花重茬、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价格下跌,种植面积减少。以后逐年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除仍种粮、棉、油外,把大力发展林果业作为发展农业的主攻方向。该乡用材林主要树种为杨树。2000年以来,该乡借助优越的水利条件,坚持用材林与经济林并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林果业。截止到2002年,全乡拥有用材林200万株,人均60余株,木材蓄积量达30万方,森林覆盖率达62%,农田林网控制率98%;果林主要是苹果、大桃,其次是红枣、梨、杏、山楂、葡萄、石榴、柿树、核桃等杂果,在苹果发展上引进了红富士、乔纳金等优质新品种,全乡经济林面积达3.6万亩,其中苹果1.5万亩,以桃为主的优质小杂果达2.1万亩,年产优质苹果3.5万吨,年产优质大桃3.2万吨。1994年,北豆公村被县确定为"矮、密、早高产示范区",1996年在安阳市首届果品评优会上北豆公、仁厚屯村分别被评为金、银奖。同年,豆公乡的苹果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洹水"牌商标。被国家果树专家评价为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量。1998年推行苹果套袋,PBO药剂应用新技术,使苹果向优质无公害方向发展,同年在安阳市第二届果树评优会上,豆公红富士苹果又获金奖。2003年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苹果、大桃基地认证,苹果果品认证,是豫北林果之乡。2005年、2007年、2010年连续三届豆公工艺苹果荣获全国特交会金奖。2011年全乡林果业实现产值1.4亿元,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人均达到51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豆公知名度,乡政府、市文联联合举办了苹果状元乡文学笔会,连续九年成功举办豆公桃花节。极大地提高了豆公林果的知名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近邻县市群众提供了一个集赏花、采摘、游玩寓一体的休闲好去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被安阳市委、市政府誉为"平原造林绿化五佳乡"、"安阳市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教育
境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晁寺村靖普庙碑,旧志载豆公南街有兴教寺。乡政府有文化室,村有舞狮、高跷、秧歌、彩船、大鼓、吹奏等民间业余艺术团体,逢年过节演出,乡政府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节,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2000年首次出版了《内黄县乡镇村志豆公卷》。该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全乡在校学生33460名,教职工236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1998年,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2011年,在全县综合素质能力测试中,小学、初中均列全县第一。
乡镇企业
境内有棉纺织厂、复合肥厂、旋皮厂(33家)、板材加工厂(237家)、胶合板厂、废旧木材加工厂等249余家,产值达1.5亿元。形成了辐射四省,带动周边的豫北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木材加工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劳动就业等行业的发展。
商贸
豆公集为内黄传统的四大集镇之一。历史上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2012年除乡村企业外,个体私营商户遍布乡村,加上几十个经纪人服务农村经济活动,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