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立霧溪 |
---|
|
立霧溪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奇萊北峰與合歡東峰之間的北坡。
其中在天祥至錦文橋,此河段的河蝕地形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介紹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長支流為陶塞溪。建有不少橋樑,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源頭來自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央山脈,流經55公里長的河道,在下游匯集一條支流砂卡礑溪,在經過太魯閣大橋後注入太平洋海平面,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的瀑布景點,比如達歐拉斯瀑布。
關於立霧溪名稱的由來,太魯閣族人稱之Yayung Paru(意為「大河」)、Yayung Mntudu(意為「大小溪澗匯流成河」)。外人則以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崇德部落,原名Tkijig、Takili社稱溪名:荷蘭東印度公司稱此溪為Takilis;清代文獻以擢其力、得其黎漢語音譯;日治時以歷史假名遣「タツキリ」音譯,當年促音符號沒有縮小,如促音改發ツ音,正好以日文漢字「たつきり」同音轉寫;戰後初期以漢字「達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音譯,後來才直接使用日文漢字為立霧溪。立霧溪源發合歡山、奇萊北峰、屏風山的源頭仍保留「塔次基里溪」的名稱。[1]
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從而吸引荷蘭人東部探金,後期也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據傳盛產金礦的「多羅滿」就是指立霧溪河口。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現在立霧溪的源頭前往屏風山的半途仍有合歡金礦的遺跡。
2009年,立霧溪受到10月9日大雨沖刷山壁,土石崩落至溪谷,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便隨之沖破壩體。[2]
水系主要河川
- 立霧溪
主要橋樑
以下由河口至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樑:
- 台鐵立霧溪橋(台鐵北迴線)
- 太魯閣大橋(省道台9線)
- 錦文橋(鄉道花2線)
- 新長春橋(省道台8線)
- 長春橋
- 寧安橋(省道台8線)
- 白沙二橋(省道台8線)
- 白沙一橋(省道台8線)
- 山月吊橋
- 錐麓吊橋
- 流芳橋(省道台8線)
- 普渡橋
影片
參考文獻
- ↑ 立霧溪之美. 太魯閣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0-09-04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上游是陶塞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
- ↑ 立霧溪堰塞湖土體被破壞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