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竹园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园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南部,地处珠江水系甸溪河沿岸,北距省会昆明169公里、弥勒市区37公里,南距州府蒙自89公里[1]。镇域国土面积204.01平方千米,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盛产蔬菜、粮食、甘蔗等[2]。素有“蔗糖之乡”、“莲藕之乡”的美誉。全镇辖10个村,常住人口55071人(2017年),居住着汉、傣、回、彝等多种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农业大镇[3]

快速导航  : 词条图册

中 文 名  : 竹园镇

行政区类别  : 镇

下辖地区  : 10个行政村

邮政区码  : 652304

面 积  : 204.01平方千米

方 言  : 云南话

外 文名  : Zhuyuan Town

所属地区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

电话区号  : 0873

地理位置  : 弥勒市南部,甸溪河沿岸

人 口  : 55071人(2017年)

气候条件  : 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展开 :

行政区划

竹园镇位于弥勒市南部,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南与朋普相连,西与红溪接壤,北与新哨交界。北距省会昆明169公里、弥勒市区37公里,南距红河州首府蒙自89公里。镇域国土面积204.01平方千米,地形特点属坝区和半山区地貌。

竹园光热资源充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全镇有五沟(东沟、西沟、新沟、长沟、小东沟)一河(甸溪河)二龙潭(黑龙潭、石龙潭)与天然山川纵横交错,为竹园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盛产蔬菜、粮食、甘蔗等。素有“蔗糖之乡”、“莲藕之乡”的美誉。

全镇辖10个村委会,106个村民小组,88个自然村,常住人口55071人(2017年)。居住着汉、傣、回、彝等多种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农业大镇。

自然地理

弥勒县竹园镇

竹园镇总体地形特点是坝区周围环山,坝区向半山区、山区梯度过渡,坝区海拔1170米,半山区海拔1400—1751米。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霜期340天,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年平均气温19.4℃,年均降雨量953.7毫米,相对湿度70%,属亚热带气候。日照2018小时,其中:农业有效光照1748.3小时,有效率87%。主要风向为西南风。昼夜温差为10℃左右,年平均气温19.1℃。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27.57千卡/厘米,其中:生理辐射63.79千卡/厘米,年积温6327.4℃,其中:4月1日—10月23日积温为475.3 ℃,有五沟(东沟、西沟、新沟、长沟、小东沟)一河(甸溪河)二龙潭(黑龙潭、石龙潭)与天然山川纵横交错。

经济状况

竹园镇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素有“莲藕之乡”、“蔗糖之乡”的美誉,“小碗红糖”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就有“市马古道”之称。2008年,粮食总产量10038吨,甘蔗总产量134020吨,蔬菜总产量60430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691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349.3万元,工业总产值83568万元;财政总收入5764.7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5.9万元,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33.7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16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9元。2000年以来,竹园镇已形成万亩粮食产业、万亩甘蔗产业和万亩蔬菜产业(冬春反季节蔬菜、夏季莲藕),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的基本格局。

图3:一期市政工程——街道夜景

“十一五”期间,竹园镇党委政府通过抓项目、促产业,在党建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步入较好的发展时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效益稳健快速提高:工农业总产值达7.84亿元,比2006年的3.39亿元增长131.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29亿元,比2006年的8亿元增长66.1%;完成财政总收入2727万元,比2006年的1919.6万元增长42.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8万元,比2006年的718.1万元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4416元,比2006年的2626元增长68.2%。

农业经济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有力地促进了蔬菜、莲藕、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13349.3万元,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3060亩,总产量1003.8万公斤;种植甘蔗17000亩,产值2680万元;莲藕种植面积达13600余亩(含第二茬种植面积),产值1568.7万元;种植冬早蔬菜21480亩,实现产值2923万元;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5820亩,总产值6833万元;林业工作扎实推进,全镇应确权的林地面积102483亩,实际确权面积3407宗152970.07亩,林地确权率达149.3%;确权到户率达100%;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肉类总产量达5295吨,禽蛋产量91吨,实现畜牧产值5565万元,通过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动物防疫灭病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共兑现能繁母猪补助金137500元,母猪保险赔偿32000元。烤烟生产稳步推进,全年烤烟指导性种植面积1400亩,主要在补其、录水、者甸、那庵四个村委会,共签订种烟农户合同227份,生产收购完成4000担。

工业经济

2008年,全镇共有企业1823个,其中集体企业4个,私营企业5个,个体工商户1814个,企业就业人员安置5428人;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2122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24521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8584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0784万元,实现利润4742万元,实交税金2369万元。

基础设施

采取“争取一点,贷款一点,自筹一点”的办法,积极争取省、州、县资金支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全力加快以交通、水利、集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乡村道路

抓住乡村道路建设和通达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全力构建主线通畅、支线快捷、乡村道路成网的道路交通体系。2008年投资34.96万元完成长1284.42米的大发车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投资25.96万元完成长640米的大高寨街道硬化工程;投资14.3万元完成矣果村委会下岔河新农村桥梁、街道硬化工程;投资28.83万元完成长575米的大者旬整村推进街道硬化工程;投资52.2万元完成赵林的寨尾、者甸的四家和绿水的上法门三个整村推进工程,投资64万元的绿水通达工程、投资32万元的矣果通达工程已进入开工建设期。

农田水利

图4:竹园镇龙母沟水库一隅 全年投资399.1万元完成水利工程36件,建设高稳产农田1000亩,改善灌溉面积800亩,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工程总投资3275.2万元,自4月20日开工以来,该项目在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工程进展顺利,至12月31日,工程完成进度达53.4%,预计2009年4月全面完工。龙母沟水库设计总库容552万M,年供水量317万M,概算总投资4333.3万元,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小一型水利工程,现基本完成征地工作和兑现地上附着物果木树林补偿款(直兑农户),该工程于12月21日正式破土动工。

集镇建设

坚持以“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思想,结合石蒙高速公路的走向,按照“突出城镇特色,注重产业支撑”和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把集镇开发与行政综合楼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从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要超前规划,集中开发。在充分考虑集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适度超前做好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把竹园建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镇;

二是盘活土地,培植产业。通过市场化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做好“以地生财,以财建镇”,在培植壮大四大产业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集镇配套设施建设,走市场化道路,搞活商贸服务,将集镇建设的重心向房地产开发与建设转移,实现“商贸活镇”。

三是整合项目,筹集资金。结合正在建设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水利建设项目资金,充分考虑丰富的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项目的整合,将新沟作为今后农业观光旅游的一条景观河来带动集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是分工负责,精心组织。在做好规划与建设的工作中,群策群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莲花大道、莲花小区、行政综合楼三项重大工程建设。

新农村建设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年投入资金513.3万元,建成学田、土桥、上庄地、大法车、中湾沟、上河口、新街子、上岔河小组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硬化村庄道路11932米,修复乡村公路4条17000米,新修下法门小组毛路5000米,建设沼气池7口,新建垃圾池14个,新装路灯20盏,新建乡村卫生公厕40个,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房1.2万平方米,清理沟渠10000余米,建设田心、太和小组活动场2块852平方米。强化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开展以“三民主、一公开”制度为管理模式的依法治村活动,做到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管理农村事务,建立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的民主监督制度,村民对村务的满意率达9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2008年下派州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名,县级3名,镇属4名,10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帮助农村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州、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助联系的村委会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万余元,加快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竹园镇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州级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

2002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2438人;有中心完小12 所,在校学生606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巩固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2%。14周岁人口完学率为93% 。初中入学率达95.7%,辍学率为0.63%;中考升学率达19.2% 。创省级三好学生1 名, 州级三好学生1名,县级三好学生27名, 优秀学生干部3名,州、县先进集体各1个,评出镇首届“春蚕奖”、“十佳班主任”各10名。全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评出“十星户”1472 户,九星户3110户,八星户2919户;创县级文明单位8 个。

文化教育

图5:竹园镇小学一角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2008年,全镇电视用户发展到9959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全镇7个坝区村委会83个村民小组均架设光缆,有线电视信号正常播出,能同时传播收看32个电视频道,通过不断加强安装后的维护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光缆有线电视转播系统在全州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全年镇文化站购书800余册,累计划拔经费3200余元,投入配套资金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基层站点。

教育事业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有小学12所,19个教学点,在校生48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9%,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04%,儿童入园率为90.5%;小学在校学生毕业率为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全年共有4849名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9698套,共计381192.48元,共补助寄宿制学生581人,补助290500元。

医疗卫生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制定《竹园镇2005—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规划》及《2008年度卫生保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春秋两季开展灭鼠工作。艾滋病防治采取入户宣传,培训基层宣传员,及横幅标语、板报,举办全球基金项目重点社区宣传,外展人员培训等方式,目前,艾滋病知晓率坝区达95%,山区达90%。全镇有卫生院1所,病床110张,卫生工作人员93人,10个乡村医疗点,30个乡村医生。10个村委会的卫生所竣工投入使用。全年共有3963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门诊病人104659人次,门诊补偿费用914458.9元,参合住院病人2409人次,住院补偿费用(补偿金额在3000元以下)117364.6元。

劳动保障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为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和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不断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年共开展了19期劳动就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1982人,输出2607人,其中:自发输出1862人,有组织输出745人,输出省外803人,省内675人,县内1129人,女性937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5册,发放养老保险补贴84人次。

精神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州、县党代会精神,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镇妇联、团委、工会、老协等群团组织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抓好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组建“甸溪之声”乐团、“翠屏之声”中老年乐队和“老来红”文艺宣传队,全年共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风的文艺宣传28场次。组织青年文艺队20余名演员精心排练2个具有竹园文化底韵的节目《家乡美》、《田歌》参加全县新农村文艺汇演,受到县领导的高度赞誉。开展“双学双比”、“争先创优”、“法与我同行”、“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争创五好文明家庭”、“农村科技致富女能人培训”等活动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科技培训

从产业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搞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4期,350名农民经培训合格后取得绿色证书。经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433次,培训人员达20791人,其中专业技术培训115次6300人,现场会122次6376人,以会代训196次8115人,印发资料5315份,投入科技培训经费36万元,通过培训,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性科普活动在全镇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民政扶贫

高度重视民政救济工作,努力解决农村贫困户、受灾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落实,弱势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全年发放救助大米2200公斤、临时救济大米4205公斤、春荒救济面条4000公斤、发放农村低保金427620元,城镇低保金493050元,棉被114床,新衣服122套,有效解决432户1548人的缺衣少粮问题。扶贫工作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多方筹措资金,扎实开展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彻底改变山区“吃水贵如油”的现状,全年完成山区特困户家庭水窖建设80件,分布在补其、者甸村委会。补助25.14万元购买大中型农机具1台和小型耕机111台,喷雾器8台,实现机耕面积2100亩。通过“一折通”发放补贴资金318.64万元,有效地支持了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综合治安

全力开展“和谐竹园”创建活动,坚持预防和严打并举方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镇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共调处各类民事矛盾纠纷291件,成功283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7.3%;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9次,排查矛盾纠纷6件;协助调委会调处重大疑难纠纷37件;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8次。发生刑事案件立案33起,破20起,破案率60.6%,治安案件发现受理45起,查处45起,查处率100%;抓获吸毒人员16人,全部送强制戒毒。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也没有因民间纠纷调解不及时转化为刑事案件的事件发生,全镇呈现出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10词条图册 弥勒县竹园镇弥勒县竹园镇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年5月. 565. 词条标签: 行政区划 乡镇

视频

滇南竹园镇,大自然的漫山竹子,成就了现在的竹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