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凄美(周建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林的凄美》是中国当代作家周建明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竹林的凄美
我觉得这片竹林的凄美或许就是给苏轼一个未来的暗示,亦或就是给苏轼一个现实的提醒。然而,才华横溢的苏轼是个愣头青,还有点二,居然一脸懵然地离开了这片竹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故乡,向着他坎坷崎岖的仕途,飞蛾扑火一般飞奔而去。
看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肯定想起了自己16岁那年姐姐苏八妹英年早逝的一段悲催往事。
那是个秋天的傍晚,苦风凄雨,落叶纷飞。
他和弟弟苏辙正在家中聆听父亲演奏古琴,那曲在苏家庭院飘荡回旋的曲调也就变成为苏八妹伤逝的挽歌。就在这曲哀婉揪心的古琴声里,苏八妹的公婆程家派人来报丧了。坐在凉亭里的父亲心中一惊,手中正在弹着的琴弦随之而断。琴弦的断裂使原来的乐曲产生了变声,发出一阵撕裂人心的颤音。就在这决绝的音乐声里,全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苏轼手中的毛笔坠落在宣纸上,一颗悲伤的泪珠便滑落在墨砚里。
这一年,苏八妹只有19岁,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离开了人世。苏轼二话没说,一步窜上前去,一把抓住报丧人的衣领,急急火火地责问道:“我姐姐刚刚嫁过去,怎么就突然死了?”苏辙则悲痛至极,立马泪奔。
程家是名门望族,标准的土豪,户主曾经担任过大理寺的高干。苏轼的母亲就是程家之女,而苏八妹前些日子又嫁给了程家,本来这样亲上加亲,应该使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然而,苏八妹嫁到了程家之后并不快乐,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苏洵被激怒起来了,抓狂至极,竟然召集苏姓全体族人举行批判会,义愤填膺地抨击,狠狠地拍砖,列数程家种种罪行,指责程家倚仗权势、勾结官府、宠妾压妻、纵情淫乐、嫌贫爱富、道德沦丧,并当场宣布和程家断绝一切关系。
这件事虽然已成往事,但苏洵这样敢于向豪门宣战,显示出他嫉恶如仇的个性,给少年苏轼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使他学到了父亲不畏权贵、敢于抗争的品性。
事实上,苏轼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品德,就是在家乡眉山养成的,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父母。
苏轼于1036年11月19日出生至1059年举家迁往京都,其中减去1056年进京殿试的一年,另外加上1066年父亲病逝回乡守孝的两年,共有25年时间是在眉山度过的。这二十多年也正是苏轼清廉正直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十分典型的贤母,在中国历史上和孟子母亲、岳飞母亲一起,被并称为“三大贤母”。苏轼8到10岁时,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落第之后,成为驴友,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便在家里承担起家教的重任。苏轼后来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记载了母亲对自己的引导。文中说家人发现院里有一处窖藏瓮罐,大家都十分欣喜,觉得发了意外之财。可母亲告诫家人,君子不得贪财,故“夫人命以土塞之”。苏辙也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了母亲教育苏轼的一段往事。有一天,母亲读到《范滂传》时感慨不已,站在一侧的苏轼问,我如果成为像范滂一样的反贪英雄,母亲会点赞吗?母亲立马狂顶起苏轼来:“我有一个刚正不阿、清正高洁的儿子了!”
苏轼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不但在高考中得了进士的第二名,而且形成了青竹一般高洁的品德。他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品德,拜别祖坟,离开故土。
作者简介
周建明,品诗文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