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竹蛉 |
中文學名:竹蛉 界:動物界 樹蟋屬爬行動物 |
簡介
竹蛉:別名青竹蛉_中華樹蟋_台灣樹蟋_印度樹蟋,為直翅目、蟋蟀科、樹蟋屬爬行動物,原產於亞洲中部及南部,中國(廣東、海南、福建、江蘇、台灣等地)、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此外俄羅斯也有分布。野生情況下,以植物的鮮嫩花葉為食,也喜吃蚜蟲。白天在枝葉上爬行覓食,只有受驚時才會跳躍。喜歡在夜間鳴叫,叫聲「句、句、句、句」很像蟋蟀的鳴聲,但蟋蟀節奏較慢。鳴叫時兩前翅豎立,與身體約成75度角。邊走邊鳴,鳴聲因而忽此忽彼,常常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
因其翅薄如竹衣,體型纖細、體色秀麗、鳴聲清幽、清脆響亮,如絲竹悠揚,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娛樂寵物鳴蟲之一。比較好靜,不喜強光,飼養盒不宜多移動,或較大震動或搖晃,否則影響它的習慣,造成幾天不鳴。
科目分類:直翅 生存環境:灌叢 顏色分類:褐色_綠色 居住環境:樹棲 最大體型:2cm
性情分類:溫和 壽命年限:1年 適宜溫度:24℃±5℃ 食物飼料:雜食
竹蛉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2cm,淺土黃色,比較柔軟。口器下口式,下顎須下唇須各一對。複眼發達,橢圓形,黃褐色,着生於觸角窩的後下方。觸角絲狀,長度是體長的兩倍。前後翅均薄如紙,透明,前後翅均超過腹末,後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細而短,前足脛節具一對聽器,跗節3節,後足特長,脛節背方有兩列齒,端部2枚長刺,跗節4節。
竹蛉生活習性
成蟲不活潑,移動以跳躍為主,喜藏於雜草或土塊縫隙中,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雜草的幼嫩組織。此蟲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5月。若蟲期5-7月。成蟲期7-9月。產卵期8-9月上旬。卵越冬期10-4月。
竹蛉飼養方法
飼養器可用木質、竹質的圓形、方形盒,推薦透明的塑料或有機玻璃質的盒子。飼養箱都應有通氣孔。飼養盒放置較暗或弱光環境為好。飼餵的食物以米粥、蘋果、梨子、南瓜、山芋為主,最好不要餵米粥、米飯,否則容易粘上翅膀,也可適當餵些蚜蟲和鮮嫩的樹葉。食物要新鮮清潔,並經常調換品種,以保證它獲得多種不同的營養成分,增強它的體質。體質好的鳴蟲,不僅鳴聲響亮悅耳,而且抗病能力強,可以生存較長時間。若保暖保養得當,可養至春節以後。
竹蛉雌雄分辨
雄蟲似琵琶形,前翅前狹後寬,發音膜大而明顯,橢圓形,內有兩條橫脈。尾須兩根,端部微彎,布滿絨毛。雌蟲似梭形,前翅狹長。產卵器平直,劍狀,超過尾須,末端有3枚黑褐色純齒。
竹蛉繁殖方式
8月中旬開始產卵於當年生成熟葡萄枝條中,次年孵化後卵殼仍留在產卵孔中。雌成蟲利用發達的產卵器在葡萄枝條上鑽孔,卵產於枝條的髓部,產卵後則分泌白色的膠狀物覆蓋在產卵孔上成白色的小點,產卵孔排成行,間距lOmm左右。卵圓桶形,光滑,半透明,黃白色,孵化前乳白色。若蟲黃褐色,形態同於成蟲,柔軟,大小如小蚊子,無翅。觸角33節,超過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