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笔帖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笔帖式又作“笔帖黑”。中文词。指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抄写、翻译满汉文。

简介

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baksi),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bithesi),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清各部院、内行衙署均有设置,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 约在天聪末崇德初,刑部笔帖式已从事汇集整理、登记存档已审结案件的工作,以备随时查考利用;国史院笔帖式要定期将重要的刑部档案记入国史档册。 清入关后,国家制度日臻完善,政务活动急剧增加,文书档案工作也日渐繁杂,清政府遂在各衙门广置笔帖式。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有品级。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示例

在都梁的《荣宝斋》中,对此做过描述。

释义

《御制增订清文鉴》中对“ᠪᡳᡨ᠌ᡥᡝᠰᡳ”(bithesi)一词译为“笔帖式”,解释为“jurgan yamun -i bithe dangse de afaha hafan be, bithesi sembi”,即“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叫做笔帖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