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湯圓(汪萬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一次做湯圓》是中國當代作家汪萬英的散文。
作品欣賞
第一次做湯圓
先生的生日。早上起床我問他想要什麼禮物?先生笑着說,你給我煮一碗大湯圓吧。「啊?!」我的嘴巴驚成了「O」型。
煮一頓湯圓,對很多人來說再簡單不過,但對我而言,確實有難度。我可是一直被先生慣着幾乎沒做過飯,且因為先生說的不是超市里賣的那種現成的湯圓,而是用昨天才去磨的,還得手工搓成一個個圓圓的包餡的大湯圓。先生從沒提過要求,我哪好意思拒絕呢?人生總有第一次,硬着頭皮上吧。
我趕緊洗手,從布袋邊緣抓了一塊濕麵團,感覺有點硬就放棄了;再從中間抓了一塊,軟軟的,我想這個應該可以了。我把麵團放在砧板上輕輕揉了幾下,麵團越來越稀,揪一小團放在手掌心搓,麵團很快變長並往下掉,哎呀不好,麵團變成麵糊了。
「我的個傻妹妹喲!你肯定取的是中間的哈,太濕了,怎麼做大湯圓呢?要取邊上較乾的呀。」先生不知何時已洗手擦乾,站在我身旁沖我笑呢。「快去把手洗了,還是我來吧。」他說完就熟練地取出不干不濕的麵團揉搓起來。
我有些不服氣,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小時候我見過父母做大湯圓的呢。我拿起先生揉好的一個小麵團,學着先生的樣子,左手托面,右手拇指插入麵團,其餘四指輔助邊捏邊旋轉,在麵團中間捏出一個大空洞,用勺子舀入少許蜜餡,再把四周圍攏捏合,雙手掌心相扣輕輕揉搓。誰知一搓就破了,重新合攏再搓又破了,反覆三四次,才勉強搓圓,湯圓已是「傷痕累累」。先生笑着說,麵團要捏得厚薄適中,太薄了容易破,太厚裝不了多少餡不好吃。說話間,先生把其餘的湯圓都做好了。
看我難為情的樣子,先生笑着調侃:「湯圓好吃不好做呀!你還記得那年春節,鄰家大娘初一天在院壩哭鬧嗎?」怎麼不記得呢?那天我們端着父母煮好的大湯圓剛邁出門檻,就看見鄰家大娘坐在院壩哭訴:天沒亮她就起來燒水揉面搓湯圓,煮了一百多個,沒想到吃的時候大家都不管她,把湯圓全部吃光了……我當時哭笑不得,不就是沒吃到湯圓嗎,重新煮一鍋就好了呀,至於到院壩哭鬧嗎?幾十年後的今天,我突然明白了,大娘之所以哭,可能是覺得家人不記得她的辛苦,吃的時候竟忘了她,還可能因為是大年初一,吃湯圓意味着團團圓圓萬事圓滿,她沒吃到湯圓這一年就不圓滿了嘛。
湯圓沸水下鍋,水溫立即降下來,不久又沸騰起來,我趕緊舀了一瓢冷水要往裡加,被先生眼神制止了。我奇怪地問,小時候見媽媽煮湯圓都要加三次冷水才熟呢。先生說,小時候物質匱乏,糯米少,湯圓面通常是糯米和秈米或者玉米混合磨成的,煮的時候受熱不均不容易熟,因此要加幾次冷水。現在做的湯圓,要麼是純糯米,要麼是糯米和秈米、玉米按恰當比例磨成的,受熱均勻容易熟,因此不需要加冷水。即使加冷水,也要少加一點,壓得住沸水就行。啊,煮個湯圓還有這麼多學問呀?
明天早上,我一定認真為先生重做一次湯圓,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我相信總是能夠學會做湯圓的。除了做湯圓,我是不是應該為先生分擔一些家務,學會做早餐、午餐,還有晚餐呢?我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姐姐,是不是該降落凡塵了? [1]
作者簡介
汪萬英,重慶市石柱縣西沱中學高級教師,重慶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