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1]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于1974年4月2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音乐中心(LACountyMusicCenter )举行,主持人由约翰·休斯顿(JohnHuston)、大卫·尼文(DavidNiven)、布特·雷诺茨奥斯卡金像奖(BurtReynolds)和黛安娜·罗斯(DianaRoss )担任。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颁奖信息

时间: 1974年4月2日 地点: 美国加州洛杉矶音乐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 主持人: 约翰·休斯顿(JohnHuston) 大卫·尼文(DavidNiven) 布特·雷诺茨(Burt Reynolds) 黛安娜·罗斯(DianaRoss ) 最佳影片《骗中骗》制片人之一的朱莉娅·菲利普斯(JuliaPhillips是第一位赢得最佳影片奖的女制片人。 最佳女主角格伦达·杰克逊(GlendaJackson没有出席颁奖典礼由本片导演兼编剧制片人梅尔文·弗兰克(MelvinFrank替她领奖。 1963年出生年仅10岁的塔特姆·奥尼尔(TatumO'Neal)成为最年轻的奥斯卡获奖者。1935年6岁的秀兰·邓波(ShirleyTemple)曾获得奥斯卡青少年奖(JuvenileAward)但奖项属于荣誉奖。

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人 / 获奖影片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骗中骗》 《美国风情画》、《呼喊与细语/哭泣与耳语》、《驱魔人/大法师》、《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最佳男主角 杰克·莱蒙《救虎记》/JackLemmon 马龙·白兰度《巴黎最后的探戈》、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最后行动》、阿尔·帕西诺《冲突/急先锋横扫罪恶城》、罗伯特·雷德福《骗中骗》
最佳女主角 格伦达·杰克逊《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艾伦·波士汀《驱魔人/大法师》、玛莎·梅森《吧女生涯原是萝》、芭芭拉·史翠珊《往日情怀》、乔安妮·伍德沃德《夏愿春梦》
最佳男配角 约翰·豪斯曼《力争上游》 文森特·加丹尼《战鼓轻悄》、杰克·吉尔福德《救虎记》、杰森·米勒《驱魔人/大法师》、兰迪·奎德《最后的细节/最后行动》
最佳女配角 塔特姆·奥尼尔《纸月亮》 琳达·布莱尔《驱魔人/大法师》、坎迪·克拉克《美国风情画》、马德琳·卡恩《纸月亮》、西尔维亚·西德尼《夏愿春梦》
最佳导演 乔治·罗伊·希尔《骗中骗》 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英格玛·伯格曼《呼喊与细语/哭泣与耳语》、威廉·弗莱德金《驱魔人/大法师》、贝纳多·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
最佳原创剧本 《驱魔人/大法师》 《最后的细节/最后行动》、《力争上游》、《纸月亮》、《冲突/急先锋横扫罪恶城》
最佳改编剧本 《骗中骗》 《美国风情画》、《呼喊与细语/哭泣与耳语》、《救虎记》、《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最佳摄影 《呼喊与细语/哭泣与耳语》 《驱魔人/大法师》、《海鸥乔纳森》、《骗中骗》、《往日情怀》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 《骗中骗》 《太阳神父月亮修女》、《驱魔人/大法师》、《汤姆历险记》、《往日情怀》
最佳服装设计 《骗中骗》 《呼喊与细语/哭泣与耳语》、《诸神的黄昏/路德维希》、《汤姆历险记》、《往日情怀》
最佳音效 《驱魔人/大法师》 《海豚之日》、《力争上游》、《纸月亮》、《骗中骗》
最佳电影剪辑 《骗中骗》 《美国风情画》、《刺杀戴高乐/豺狼末日》、《驱魔人/大法师》、《海鸥乔纳森》
最佳原创歌曲 “TheWayWeWere”《往日情怀》 “AllThatLoveWentToWaste”《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LiveandLetDie”《007:生死关头/铁金刚勇破黑魔党》、“Love”《罗宾汉》、“NiceToBeAround”《吧女生涯原是萝》
最佳原创配乐 《往日情怀》 《吧女生涯原是萝》、《海豚之日》、《巴比龙/恶魔岛》、《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最佳改编配乐 《骗中骗》 《万世巨星》、《汤姆历险记》
最佳动画短片 《弗兰克影片》 《约翰·亨利的传奇》、《普钦内拉》
最佳真人短片 《博莱罗》 《钟表匠》、《生命时间九》
最佳纪录短片 《普林斯顿寻找答案》 《背景》、《工作中的儿童》、《克里斯托的山谷之幕》、《兼光的四个石头》
最佳纪录长片 《伟大的美国牛仔》 《新的开始》、《柏林战役》、《极限之旅》、《火墙》
最佳外语片 《日以继夜/戏中戏》法国 《切罗基大街的房子》以色列、《邀》瑞士、《步行者》西德、《土耳其狂欢》荷兰

最佳影片

《骗中骗》[2]是由MCA环球家庭娱乐于1973年12月25日在美国推出的剧情电影。该片由乔治·罗伊·希尔执导,保罗·纽曼、罗伯特·雷德福、罗伯特·肖等主演。该片讲述了诈骗集团小弟胡克和好友康多尔夫一起利用骗局为老大鲁萨报仇的故事。该片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7项大奖。 一九三六年,在芝加哥附近的约里艾特,三个骗子设圈套骗去了一个过路人的钱,这笔钱的数目大的惊人。诈骗集团的头子鲁萨(Robert Earl Jones饰)手下有个年轻的喽罗叫胡克(罗伯特·雷德福饰),鲁萨待他像自己的儿子,把他推荐给芝加哥的好友康多尔夫(保罗·纽曼饰)。数天后,鲁萨遭遇了黑社会组织暗杀。胡克发誓要为他报仇,并到芝加哥寻求康多尔夫的帮助。康多尔夫跟胡克一起到处设法打听黑社会组织头目罗纳根(罗伯特·肖饰)的情况,利用其喜欢打牌和赛马的弱点来整治他。

幕后花絮

该片中饰演大反派罗纳根的演员罗伯特·肖因为在拍摄前打手球时摔坏了膝盖,所以在片中罗纳根是个跛子。 斯科特·乔布林的音乐因为后于电影的时代背景出现,所以遭到了吹毛求疵者的诟病,但剧组成员一致认为音乐和该片中芝加哥的风土人情非常贴切。

获奖记录

时间 届次 奖项 类别 获奖方 结果
1974年
第46届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骗中骗》 获奖
最佳导演 乔治·罗伊·希尔 获奖
最佳原创剧本 大卫·S·瓦德 获奖
最佳艺术指导 Henry Bumstead、James W. Payne 获奖
最佳服装设计 伊迪丝·海德 获奖
最佳电影剪辑 William Reynolds 获奖
最佳配乐 马文·哈姆利奇 获奖
最佳男主角 罗伯特·雷德福 提名
最佳摄影 Robert Surtees 提名
最佳音响 Ronald Pierce、Robert R.Bertrand 提名
第31届 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最佳编剧 大卫·S·瓦德 提名
第18届 意大利大卫奖 大卫奖-最佳外国男演员 罗伯特·雷德福 获奖
1975年 第1届 人民选择奖 最受欢迎电影 《骗中骗》 获奖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MCA环球家庭娱乐(美国)(Iaserdisc)、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美国) (DVD)、Prem'er Video Fil'm (俄罗斯)(VHS) 发行公司:环球影业(美国) (2006) (theatrical)

上映/发行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国家/地区
1973年12月25日 美国 1974年6月1日 日本
1974年9月5日 中国香港 1974年6月21日 意大利
1974年1月10日 阿根廷 1974年8月1日 荷兰
1973年12月25日 美国 1975年3月3日 波兰
1974年1月21日 巴西 1977年4月28日 美国
1974年2月25日 瑞典 1977年6月4日 日本
1974年4月11日 西德 1978年10月19日 匈牙利
1974年4月13日 挪威 1978年11月4日 韩国
1974年4月14日 西班牙 1982年2月18日 澳大利亚
1974年4月15日 丹麦 1983年2月 土耳其
1974年4月19日 法国 2001年10月11日 美国
1974年4月26日 芬兰 2001年12月26日 法国

影片评价

该片是一部具有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以怀旧的处理手法描述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诈骗活动。该片用俏皮和妙语连珠的对白以及连环套式的诈骗故事始终吸引观众的目光,两位浑身是戏的演员(保罗·纽曼、罗伯特·雷德福)配合默契,加上“冷面”的罗伯特·肖的精彩配戏,该片获得众多影评人称赞。 该片中所流露出来的趣味性和酷味以及隐藏在其中的严肃是许多电影所缺乏的。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没有将简单的剧情复杂处理故弄玄虚,而是采用单线式的讲述方式将复杂的情节简单化。其高超的视觉处理手法,超卓的讲故事能力和风趣富有吸引力的对白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该片中没有浮华热闹的打斗,仅仅依靠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就使整部影片充满着趣味。巧妙的布局谋篇和情节设置让整个观影过程不仅趣味十足,而且始终保持紧张感。 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奇妙的化学反应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尤其是保罗纽曼不着痕迹的完美演技在该片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影史上留下了一个值得记住的“老江湖”形象,令诸多观众难忘。 该片大量使用美国黑人音乐家斯科特·乔布林的作品来渲染和衬托气氛。这种混合了民歌,西部音乐以及非洲大陆切分节奏的音乐贯穿全片,和影片乐观的幽默感觉极为搭调,同时也重新唤起了公众对于这种黑人音乐的热情。(新浪娱乐评) [8] 该片中两位主人公的高智商绝活令众多观众嘴巴开成O型,拍案叫绝。(腾讯娱乐评)

最佳男演员

杰克·莱蒙'[3] (Jack Lemmon,1925年2月8日-2001年6月27日),历史上第一位集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演员。他的第三部影片《罗伯茨先生》为其赢得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从此登上美国的明星宝座。1959年的《热情如火》、1960年《桃色公寓》和1962年的《美酒与玫瑰的日子》又使他三获奥斯卡影帝提名。整个60年代中,他曾七次当选10 大卖座明星之列。1974年终以《拯救老虎》当上奥斯卡影帝。之后以其出色的演技为自己赢得无数荣誉。历史上第一位集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第一人。而莱蒙与华特马修的喜剧搭档,变成为影坛佳话。2001年6月27日因癌症病逝。毕业院校; 美国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 《救虎记》《奉献》《罗伯茨先生》《大失踪》 《中国综合症》《热情似火》; 主要成就: 两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 两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两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

人物生平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杰克·莱蒙由于早产自幼体弱多病,在其10岁以前曾动过5次手术。从小喜爱艺术,儿时就学习钢琴,4岁时就曾参加业余剧团的演出。从安多弗学院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二战时应征入伍服海军兵役。1946退役后开始其表演生涯,参加了马萨诸塞州北岸剧团。1947年赴纽约,在一间酒吧任钢琴师,在广播电台当广播员,并在外百老汇参加一些舞台剧的演出。1953年,他第一次在百老汇主演戏剧《破靴党》。

儿童时期

这位笑星本名约翰·尤勒·莱蒙三世,1925年2月8日生于波士顿。他的父亲莱蒙二世年轻时曾是一位出色的歌剧演员,后来当上了麦克唐纳公司的副经理。母亲也是一位有名的歌手,她对桥牌特别爱好,就在她即将临产时还舍不得离开桥牌俱乐部,以致让儿子呱呱堕地在电梯上。大概正是由于老娘在生他时就处于运动中的缘故,小莱蒙自幼就好动而不安宁。他刚会走路时便想要跑,而当他坐着时,手、脚和头又总是不停地扭动。他生下来脸色就发黄,故在小学读书时,同学们都叫他小“柠檬”(柠檬一同的英文Lemon和莱蒙Lemmon仅差一个m,但发音相同)。他不服气,为此和同学打了几百次架。

初涉影坛

小莱蒙的父母每次看戏看电影总带他一起去,由于耳濡目染,他一回家 便模仿起演员的动作与声音来。4岁时就登台演出。长大后,虽考入哈佛大学,却对学业毫无兴趣,全部精力都投在戏剧俱乐部的演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莱蒙应征在海军服役。复员后,虽当上了药剂师,其兴趣仍然在戏剧表演上,宁可拿微薄的酬劳,也要上台演出。他曾一天连演7个短剧,5年内一共参加了400多个戏的演出。1953年,莱蒙在百老汇上演喜剧《周到的服务》,受到好莱坞著名导演乔治·顾柯赏识。后者邀请他参加《你会遇到这样的事》一片的拍摄。

一举成名

两年后,莱蒙在影片《罗伯茨先生》(Mr Roberts)中扮演巴尔维海军少尉,尽管是为饰主角的大明星亨利·方达等配戏,却把这个轻佻放荡的人物演得十分成功,结果,莱蒙首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同时还被评为“明日明星”第一名。他一跃成为好莱坞著名的性格演员。

作品介绍

演员作品

相约星期二 (1999) 妙人妙事 (1998) 十二怒汉 (1997) 海之外(1997)
三个总统一团糟(1996) 草竖琴 (1996) 脾气更坏的老者 (1995) 人生交叉点 (1993)
斗气老顽童 (1993) 跷家的老爹 (1992) 拜金一族 (1992) 吾爱吾父 (1989)
生之乐章 (1986) 失踪(1982) 患难之交 (1981) 父子情深 (1980)
中国综合症 (1979) 77航空港(1977) 能屈能伸大丈夫 (1975) 救虎记 Save the Tiger (1973)
两代情 Avanti! (1972) The Out-of-Towners (1970) 80年代人生 April Fools,The (1969) 单身公寓 Odd Couple,The (1968)
大桥奇遇 Luv (1967) 飞来福(1966) 杀妻记 (1965) 疯狂大赛车 (1965)
东墙飘香梦 (1964) 花街神女 (1963) 醉乡情断 (1962) 公寓春光(1960)
热情如火 (1959) 夺情记 (1958) 巴士良缘 (1956) 三人同台 (1955)
艾莲妹妹 (1955) 罗伯茨先生 (1955) 模特儿趣事(1954) Phffft! (1954)

导演作品

吾父吾子 Kotch (1971)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

▪ 1983   第55届   最佳男主角奖   失踪   (提名)
▪ 1981 第53届 最佳男主角奖 奉献 (提名)
▪ 1980 第52届 最佳男主角奖 中国综合症 (提名)
▪ 1974 第46届 最佳男主角奖 救虎记 (获奖)
▪ 1963 第35届 最佳男主角奖 醉乡情断 (提名)
▪ 1961 第33届 最佳男主角奖 桃色公寓 (提名)
▪ 1960 第32届 最佳男主角奖 热情似火 (提名)
▪ 1956   第28届   最佳男配角奖   罗伯茨先生   (获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

▪ 1982   第35届   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失踪   (获奖)
    ▪ 1979   第32届   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奖   中国综合症   (获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1993   第50届   沃尔皮杯特别奖   人生交叉点   (获奖)
    ▪ 1992 第49届 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 拜金一族 (获奖)
▪ 1992   第49届   金西阿克奖-最佳男演员奖   拜金一族   (获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6   第46届   终身成就金熊奖   (获奖)    
▪ 1981   第31届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奖   奉献   (获奖)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 2000   第57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相约星期二   (提名)  
  ▪ 2000   第57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天下父母心   (获奖)  
  ▪ 1998 第55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十二怒汉 (提名)
▪ 1994 第51届 特别奖-最佳群戏奖 人生交叉点 (获奖)
▪ 1994 第51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伟大的表演 (提名)
▪ 1991 第48届 塞西尔·B·戴米尔奖 (获奖)
▪ 1990 第47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吾爱吾父 (提名)
▪ 1989 第46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88 第45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长夜漫漫路迢迢 (提名)
▪ 1987 第44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顽皮老爸 (提名)
▪ 1983 第40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失踪 (提名)
▪ 1981 第38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奉献 (提名)
▪ 1980 第37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中国综合症 (提名)
▪ 1975 第32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满城风雨 (提名)
▪ 1974 第31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救虎记 (提名)
▪ 1973 第30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两代情 (获奖)
▪ 1971 第28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老公出差 (提名)
▪ 1969 第26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古怪的一对 (提名)
▪ 1966 第23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疯狂大赛车 (提名)
▪ 1964 第21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花街神女 (提名)
< ▪ 1964 第21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Under the Yum Yum Tree (提名)
▪ 1963 第20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醉乡情断 (提名)
▪ 1961 第18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桃色公寓 (获奖)
▪ 1960   第17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热情似火   (获奖)    

艾美奖

▪ 2000   第52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相约星期二   (获奖)    
▪ 1999   第51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天下父母心   (提名)    
▪ 1998   第50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十二怒汉   (提名)    
▪ 1988 第40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76 第28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提名)
▪ 1976   第28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类-最佳男主角奖   The Entertainer   (提名)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 2000   第57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相约星期二   (提名)    
▪ 2000   第57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天下父母心   (获奖)    
▪ 1998   第55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十二怒汉   (提名)     ▪ 1994 第51届 特别奖-最佳群戏奖 人生交叉点 (获奖)


▪ 1994 第51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伟大的表演 (提名)
▪ 1991 第48届 塞西尔·B·戴米尔奖 (获奖)
▪ 1990 第47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吾爱吾父 (提名)
▪ 1989 第46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88 第45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奖 长夜漫漫路迢迢 (提名)
▪ 1987 第44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顽皮老爸 (提名)
▪ 1983 第40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失踪 (提名)
▪ 1981 第38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奉献 (提名)
▪ 1980 第37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中国综合症 (提名)
▪ 1975 第32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满城风雨 (提名)
▪ 1974 第31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救虎记 (提名)
▪ 1973 第30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两代情 (获奖)
▪ 1971 第28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老公出差 (提名)
▪ 1969 第26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古怪的一对 (提名)
▪ 1966 第23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疯狂大赛车 (提名)
▪ 1964 第21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花街神女 (提名)
▪ 1964 第21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Under the Yum Yum Tree (提名)
▪ 1963 第20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醉乡情断 (提名)
▪ 1961 第18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桃色公寓 (获奖)
▪ 1960 第17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 热情似火 (获奖)

意大利大卫奖

▪ 1983   第27届   最佳外国男演员奖   失踪   (提名)    
▪ 1980 第24届 最佳外国男演员奖 中国综合症 (获奖)
▪ 1975   第19届   最佳外国男演员奖   满城风雨   (获奖)    

合作伙伴

比利·怀尔德是美国著名的风俗喜剧导演。莱蒙和他相遇纯属偶然,却是一见知故。据怀尔德述:“一天,我手里拿着待拍的《热情似火》剧本,走进一家小餐馆,看见杰克·莱蒙在吃饭。我走到他跟前,作了自我介绍,尽管以前从未和他打过招呼。我说‘我想拍一部片子,是讲两个音乐家遭到歹徒袭击,逃入女子爵士乐俱乐部。单凭你这副模样就能演好。愿意吗”哪料莱蒙连剧本也不看,当场答允。以后,每逢我的片子,他总是不要剧本就演了。”在《热情似火》(1958年)里,莱蒙饰的音乐家男扮女装混进女于乐队里,一边演奏,一边扭动身子跳爵士舞,这场戏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莱蒙又和怀尔德合作,相继拍摄了《桃色公寓》(获 1960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只有你晚上好》《情人呵,回来吧》、《满城风雨》等喜剧片。在这些影片里,莱蒙所塑造的多是忧伤、哀愁、性格软弱的 “小人物”,而他的动作言语十分生动诙谐,尤以那含着眼泪微笑的表情,颇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沃尔特·马索 除了怀尔德外,莱蒙还有一个合作者叫沃尔特·马索,他也是位喜剧演员。他们三人从1966年的《幸福的女厨师》起形成搭档关系。怀尔德掌镜执导,莱蒙和马索则总是扮演性格、脾气、经历等完全不同的角色,彼此间时而龃龉,时而和好。例如《奇怪的夫妻》(1970年)里,莱蒙反串一个家庭主妇,整天忙忙碌碌,而马索演的丈夫却是个只会伸手要吃的饭桶。全片的一系列笑料产生于他们之间的喜剧冲突。由于长期的合作,他们三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每当一部新片开拍,他们就住在一起,半夜里准有了好的构思,便马上唤醒其他两人,一起跑到打字机旁,一边讨论一边纪录下来,有时讨论到天亮。所以,美国同行们都称他们是“妙搭档”。

戏路宽广

杰克·莱蒙的戏路极广,不仅擅演喜剧,而且擅演正剧。1974年,他因在《救虎记》(Save the Tiger)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尽折磨而惴惴不安的商人角色,再次问鼎奥斯卡奖--这次是最佳男主角。从70年代后期起,莱蒙拍的正剧片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社会意义。例如在《中国综合症》(1979年)里,他扮演核电站的工程师戈德尔,为了向公众揭露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溢出事故的真相,坚决地同企业主进行斗争。再如《失踪》(1982年)里,他扮演一个失踪的美国青年的父亲,千里迢迢赶到智利进行调查,后来掌握了一些线索,便向法院控告参与智利政府的美国政府。在这两部影片里,再也看不到莱蒙过去所演的那些小人物的影子,他开始塑造刚毅、坚强的“大人物”了。 1985年,这位笑星又到喜剧王国--意大利去,同另一位笑星马切洛·马斯特洛亚尼合演了《吃通心粉的人》。该片表现一个落魄的艺术家同一个美国人之间的友谊的故事。莱蒙扮演的无疑就是那个美国人。他的表演连马斯特洛亚尼都大加称赞:“莱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员,他能随时自如地进入角色,离开角色,而不象有的美国演员只会‘疯子’似的去演。” 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大明星拍摄每一部影片时,都力图使自己生活在角色之中。从生活习惯到举止谈吐,他都要变成另外一个人,以至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形成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经验:每次总差不多有六个月的时间,他们同一位完全陌生的丈夫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拍摄《救虎记》时,莱蒙整天狂笑不止,以至早晨驾车去摄影场时精神都有些异常。在《葡萄酒和玫瑰花的日子》一片里,莱蒙饰一个饮酒过度的角色,为了体验酒醉后的心理状态,便经常出入酒吧,与酒徒们一起开怀畅饮;有时故意喝得酪酊大醉。是角色占有演员,而不是演员驾驶角色,这就是莱蒙创作的信条。

悼念文章

看到杰克·莱蒙(Jack Lemmon)去世的消息,一阵愕然,他的银幕最佳拍档沃尔特·马修去年才刚走,怎么杰克也急不及待赶上去?难道沃尔特在天堂向他招手做伴? 杰克·莱蒙的演艺生涯横跨了半个世纪,在出道之初的1955年,便凭《罗伯茨先生》一片中的轻浮海军少尉角色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并自此奠定了他日后往喜剧演员路线发展的基础。不久,杰克·莱蒙认识了杰出的喜剧导演比利·怀德,两个人的合作擦出了一连串耀眼的火花,于是产生影史上最出色的一批喜剧《热情如火》(1959)、《公寓》(1960)、《花街神女》(1963)等等。而在当时,杰克·莱蒙与傻大姐莎莉·麦克林的搭档,也被誉为最具号召力的喜剧情侣。 1966年,杰克·莱蒙的喜剧生涯踏上了一个新阶段。在比利·怀德导演的《扭计师爷》片中,冷面笑匠沃尔特·马修首次跟杰克·莱蒙在银幕上搭档。当年的沃尔特还未成名,在影坛的份量远远不及杰克,然而,他在片中饰演的一肚子坏水的律师却大抢镜头,风头超过了扮演受伤摄影师的男主角杰克,结果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杰克非但没有嫉妒,还逢人便夸奖他演得好。 杰克这种乐于提拔新人的雍容大度,使得沃尔特死心塌地跟他结为莫逆。两人自此以最佳拍档的架式纵横好莱坞达30余年,成为影坛传奇之一。他俩合演的喜剧佳作有《单身公寓》(1968)、《头版》(1974)、《斗气老顽童》(1993)、《海之外》(1997)等。 杰克·莱蒙跟其他笑匠在喜剧形象上的最大区别,是他很少采用夸张的演出令人捧腹大笑,而多半却是用生活化的写实表演达成笑中带泪的效果。杰克·莱蒙所演的喜剧角色大多是逼迫无奈或走投无路的小人物,跟沃尔特的深沉叼赞和老于世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当杰克不演喜剧时,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戏剧演员。像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拯救老虎》(1973),就是在片中扮演一名事业失败,最后纵火自焚的悲剧性角色。 在戛纳电影节两度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中国综合症》(1979)和《失踪》(1982),则是分别饰演在核电厂外泄事件中良心未泯的工程师,以及跟媳妇一起前往动荡中的南美洲国家寻找失踪儿子的父亲。这些影片都丝毫不搞笑,却具有很高的喜剧张力,而杰克的杰出表演,则是这些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好莱坞,能够像杰克这样左手抓喜剧、右手抓悲剧,而同样表现出色的优秀演员实在不多。如今,影坛流行的喜剧表演方式是吉姆·凯瑞式的无厘头,艾迪·墨非式的特技杂耍,或是亚当·桑德勒式德故作低能等等派别,像杰克这种有生活呼吸德喜剧表演已经难得看到。也许,在近年的汤姆·汉克斯身上还能看到一些影子吧?

最佳女演员

格伦达·杰克逊[4](Glenda Jackson),1936年5月9日生于英国伯肯黑德,影视戏剧演员。曾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攻读。16岁离校加入业余剧团,除演戏外,干过服务员等多种职业。 中文名 格伦达·杰克逊 外文名 Glenda Jackson 国 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伯肯黑德 出生日期 1936年5月9 职 业 影视戏剧演员 主要成就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代表作品 《恋爱中的女人》、《金屋春宵》

演艺经历

1964年她在伦敦、纽约演出的舞台剧《迫害和谋杀让·保罗·马拉》获得成功。 该剧于1967年搬上银幕,是她第一部演出的影片。1970年,她主演影片《情妇》,优秀的演技使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纽约影评人、全美电影评论家联合会和全美电影评议会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1971年,她因主演《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获美国电影学院最佳女演员奖。1981年,她又以影片《史蒂维》获纽约影评人最佳女主角奖。 [1] 因主演《恋爱中的女人》及《金屋春宵》,两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2] 后来从政。对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可笑,我埋头苦干了那么多年,可在此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好莱坞是个制片人说了算的密封型王国,我不想置身其中毁了自己。” [1]

从政经历

1992年,格伦达·杰克逊首次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 [3] ,从保守党手中夺取了伦敦北部的汉普斯蒂德和海格特选区 [4] 。 1999年,格兰达辞去交通大臣职务,在党内角逐伦敦市长候选人。可惜以失败告终 [3] 。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格兰达强烈谴责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非法的、不道德的”,还呼吁布莱尔辞职。从此,格兰达在党内慢慢被边缘化了 [4] 。 2005年,格兰达再次当选议员,但她的支持率比2001年下降了8.6% [3] 。 2010年英国议会下议院选举中,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奖者格伦达·杰克逊以42票微弱优势击败对手,为工党赢得一个议席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

▪ 1976   第48届   最佳女主角   《海达》   (提名)
      ▪ 1974 第46届 最佳女主角 《接触社会》 (获奖)
  ▪ 1972 第44届 最佳女主角 《血腥星期天》 (提名)
  ▪ 1971   第43届   最佳女主角   《恋爱中的女人》   (获奖)
     

黄金时段艾美奖

▪ 1982   第34届   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   《帕特里夏·尼尔的故事》   (提名)    
  ▪ 1972 第24届 最佳单集女演员 《伊丽莎白一代女王-The Shadow In The Sun》 (获奖)
  ▪ 1972 第24届 最佳单集女演员 《伊丽莎白一代女王-The Lion's Cub》 (提名)
  ▪ 1972   第24届   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伊丽莎白一代女王》   (获奖)
     

托尼奖

▪ 2018   第72届   话剧类最佳女主角   《Three Tall Women》   (获奖)
      ▪ 1988 第42届 话剧类最佳女主角 《麦克白》 (提名)
  ▪ 1985 第39届 话剧类最佳女主角 《奇异的插曲》 (提名)
  ▪ 1981 第35届 话剧类最佳女主角 《Rose》 (提名)
  ▪ 1966   第20届   话剧类最佳女配角   《马拉/萨德》   (提名)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1974   第27届   电影类-最佳女演员   《接触社会》   (提名)  
    ▪ 1972 第25届 电视类-最佳女演员 《伊丽莎白一代女王》 (提名)
  ▪ 1972 第25届 电影类-最佳女演员 《血腥星期天》 (获奖)
  ▪ 1971 第24届 电视类-最佳女演员 《BBC月度佳剧》 (提名)
  ▪ 1970   第23届   电影类-最佳女演员   《恋爱中的女人》   (提名)  
   

意大利大卫奖

▪ 1976   第20届   最佳外国女演员     《海达》   (获奖)    
  ▪ 1972   第16届   特别成就奖   《苏格兰玛丽女王》   (获奖)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 1985   第42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   《Sakharov》   (提名)  
    ▪ 1982 第39届 电视类-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 《帕特里夏·尼尔的故事》 (提名)
  ▪ 1979 第36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史蒂维》 (提名) ▪ 1977 第34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不可思议的萨拉》 (提名)
  ▪ 1976 第34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海达》 (提名)
  ▪ 1974 第31届 电影类-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接触社会》 (获奖)
  ▪ 1972 第29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苏格兰玛丽女王》 (提名)
  ▪ 1971   第28届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恋爱中的女人》   (提名)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 1981   第53届   最佳女演员   《恋爱中的女人》   (获奖)  
    ▪ 1971 第43届 最佳女演员 《史蒂维》 (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1981 第47届 最佳女主角 《史蒂维》 (获奖)
  ▪ 1974 第40届 最佳女主角 《A Touch of Class》 (提名)
  ▪ 1970   第36届   最佳女主角   《恋爱中的女人》   (获奖)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 1978   第2届   最佳女演员奖[6]     《女诗人斯蒂威》   (获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