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淫羊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粗毛淫羊藿(学名:Epimedium acuminatum Franch.)是小檗科,淫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50厘米。根状茎有时横走,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小叶薄革质,狭卵形或披针形,叶缘具细密刺齿;圆锥花序具花,花梗密被腺毛;花色变异大,黄色、白色、紫红色或淡青色;外萼片卵状长圆形,内萼片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花瓣远较内轮萼片长,呈角状距,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
粗毛淫羊藿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生长在海拔270-2400米的草丛、石灰山陡坡、林下、灌丛中或竹林下。
粗毛淫羊藿全草入药,用于治疗阳痿,小便失禁,风湿痛,虚劳久咳等症。
粗毛淫羊藿形态特征
粗毛淫羊藿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有时横走,直径2-5毫米,多须根。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小叶3枚,薄革质,狭卵形或披针形,长3-18厘米,宽1.5-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圆形,近相等,侧生小叶基部裂片极度偏斜,上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灰绿色或灰白色,密被粗短伏毛,后变稀疏,基出脉7条,明显隆起,网脉显著,叶缘具细密刺齿;花茎具2枚对生叶,有时3枚轮生。
圆锥花序长12-25厘米,具10-50朵花,无总梗,序轴被腺毛;花梗长1-4厘米,密被腺毛;花色变异大,黄色、白色、紫红色或淡青色;萼片2轮,外萼片4枚,外面1对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内面1对阔倒卵形,长约4.5毫米,宽约4毫米,内萼片4枚,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长8-12毫米,宽3-7毫米;花瓣远较内轮萼片长,呈角状距,向外弯曲,基部无瓣片,长1.5-2.5厘米;雄蕊长3-4毫米,花药长2.5毫米,瓣裂,外卷;子房圆柱形,顶端具长花柱。蒴果长约2厘米,宿存花柱长缘状;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1]
粗毛淫羊藿产地生境
粗毛淫羊藿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生长在海拔270-2400米的草丛、石灰山陡坡、林下、灌丛中或竹林下。
粗毛淫羊藿栽培技术
粗毛淫羊藿选地:粗毛淫羊藿的种植应按照其野生生态环境进行选地。选择质疏松、林下腐殖质土层厚度达15厘米以上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坡地坡度应在25°以下,坡向以背阴坡为好。如选平地栽植,应选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并需种植遮荫作物或搭设荫棚。
整地:林下地将栽植带或栽植穴的蒿草清除,再进行耕翻。整平耙细后按1.2-1.5米宽做平畦或高畦。
管理:植株出苗后可追肥1次,促进叶片生长,提高开花、座果、结实率。夏季6月种子采收后第2次萌发时再追肥,促进萌发。秋季还可再追肥1次,再一次促进生长。冬季施足越冬肥,确保地下活动芽的生长有足够营养,保证第2年有足够的新叶萌发。[2]
粗毛淫羊藿病虫防治
粗毛淫羊藿常见病虫害有12种,其中病害有淫羊藿叶褐斑枯病、淫羊藿皱缩病毒病、淫羊藿锈病、淫羊藿白粉病、淫羊藿生理性红叶病和淫羊藿根肿病等6种。虫害4种,即中华稻蝗、短额负蝗、淫羊藿尺蠖和沫蝉。其他2种为螨类和鼠害。淫羊藿叶褐斑枯病、淫羊藿锈病和稻蝗是3种危害淫羊藿生产的主要病虫。
防治方法:淫羊藿叶褐斑枯病、淫羊藿锈病和稻蝗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即培育无病壮苗、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杂草、加强管理促进淫羊藿良好生长,病虫害初发生时及时做好施药剂防治,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
粗毛淫羊藿以全草入药,具有强筋骨、祛风湿、补肾壮阳的功效。粗毛淫羊藿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肾血液循环、促进核酸代谢及抗癌、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