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魚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魚眼 紅魚眼別名爛頭缽、龍眼睛、小果葉下珠紅魚眼是大戟科植物無毛龍眼睛或龍眼睛的乾燥莖。紅魚眼在廣西壯族民間有較長的使用歷史,為廣西壯族民間重要藥材橢圓形斜切片,直徑2~4厘米,厚約0.5厘米。表面淺褐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塊狀及縱紋。切面褐紅色。氣微,味淡、澀。其具有祛風活血,散瘀消腫的功效;主治風濕關節炎痛,跌打損傷等痹證。[1]
形態特徵
紅魚眼直立或攀援灌木,嫩枝、葉和花梗均被淡黃色短柔毛,植物體無乳汁,蒴果球形,熟時紅色。紅魚眼高1.5-5米。莖褐色,無毛。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至寬卵形或近圓形,頂端急尖或鈍圓,基部鈍圓,邊緣背卷,下面主脈略帶紫色;托葉三角狀鑽形,後期略成刺狀。紅魚眼通常1朵雌花和2-3朵雄花同生於小枝的葉腋;雄花萼片5,卵形,彼此不相等,雄蕊5,3枚合生,2枚分離,腺體5枚,鱗片狀;雌花萼片寬卵形,不相等;花柱頂端2裂,裂片線形,捲曲。果近球形,漿果狀,紅色。紅魚眼花期5~7月,果期6~9月。[2]
生長環境
紅魚眼生於路旁、山地林下或灌木叢中; 梅沙尖、仙湖植物園、內伶仃島等地山谷。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3]
功能主治
紅魚眼具有祛風活血、散瘀消腫、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清熱消腫、健脾止瀉、活血的功效。紅魚眼莖中含有多肽、糖類、鞣質、有機酸、黃酮類、酚類、香豆素與內酯類、甾體或三萜類、皂苷、揮髮油及油脂等。[4]
種殖技術
紅魚眼外植體的選擇與消毒:取紅魚眼健壯植株新萌發的嫩芽,將嫩芽依次用2%洗潔精水溶液浸泡5min、線狀自來水沖洗15-30min、添加了2-3滴/100ml吐溫-20的0.1%升汞消毒8-10min、無菌水沖洗3-5次,最後用消毒濾紙除去表面水分,得外植體;用解剖刀切成長1.0-1.5cm的帶有一個腋芽的莖段,接種到MS誘導培養基中,於培養室內培養30天得無菌試管苗,於培養室內培養30天得叢生芽,得大田移栽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