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纪姓,中华姓氏之一,作为姓氏的"纪"读音应为Jǐ。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2018年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七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他建立了纪国。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腐败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未能开封过,因此被齐国灭后,"齐主叹之。"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源流二
源于纪族,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于子姓,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
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
源流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王,是金国初期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设置的督官,由亲信宗亲王族承担,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为王爵,官秩一品。金国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颜•宗强(金熙宗完颜•亶的叔叔,金国唯一的水军主将完颜•阿鲁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书令完颜•守道(完颜•习尼烈)等,都曾担任"纪王"官职。
在完颜•宗强、完颜•习尼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和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和大夫,是金国模仿宋朝国政机构所设置的一种官职,即是司天翰林官阶中的官职之一,负责执掌天文、历法等,官秩为正六品上。
在纪和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丑驴,是蒙古鞑靼部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书。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明朝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击溃北元残余政权的"捕鱼儿海之战"(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后,丑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
由于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因此出任通译书。明太祖很喜欢丑驴学时渊博,特赐其汉姓名为李贤,授燕王府纪善。纪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专职老师,官秩正七品。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世子朱棣最恭谨。后来这位燕世子发动了"靖难",李贤有辅佐重勋,直至朱棣成为明成祖,纪善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且李贤亦屡陈所见,明成祖皆采纳之。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念李贤旧劳,晋升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赏赐甚丰)。后又封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
在李贤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后以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尔济氏,亦称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Hala,汉义"纲纪",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纪氏。
⑵.满族纪里氏,亦称济礼氏,满语为Giri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等。
⑶.满族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Hala,世居额楚(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等。 [1]
得姓始祖
纪侗、纪后、姜叔姬、纪隐侯、失必儿•丑驴(李贤)。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
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期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公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考证
2012年前后,山东沂水县境内纪王崮发现春秋时期国君级大墓,这一发现也许会揭示很多纪国灭亡前后历史未记载的信息,同时甚至会解密印证纪氏各分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扩散与发展细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