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紀歐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紀歐惠(挪威語:Alfhild Jensen Gislefoss,1918年5月2日-2010年10月31日),挪威麻醉科醫師,長期服務於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第一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基督教徒。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簡介

紀歐惠為1918年生于丹麥哥本哈根,生日是5月2日。其母親為挪威人,嫁給丹麥人,但在生紀歐惠時因難產過世。

1920年,紀歐惠被親人帶回挪威撫養,1939年就讀奧斯陸醫學院,1949年畢業取得醫師執照,隨後於1952年赴美國研習麻醉醫學成為麻醉專科醫師。1960年代台灣流行小兒麻痹,造成不少孩童肢體殘障,許多小兒痳痺症需要矯正手術,遂她於1962年受邀來台灣指導麻醉技術。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義會指派到埔里基督教醫院(簡稱「埔基」)為偏遠山區作醫療工作。在當年的台灣,她是全島第三位麻醉科醫師。該年代東台灣僅有唯一有執照也只有施桂蘭。

埔基副院長成亮表示,當時埔基對所有原住民病患,不管吃藥、住院全部免費,吸引原住民長途跋涉而來求診。紀歐惠回憶當時醫院僅用竹子搭建,病人一來,往往把全家帶來,常把脆弱的房子給擠壞。她會主動到各偏遠山區行醫,往往走七到八個小時,才能到達一小山村,為原住民看病施藥、為長年臥病的老人洗澡,但她不贊成對原住民免費醫療,因他們會隨便裝病拿藥,因此她逐漸酌收醫療費用。

1963年3月12日,紀歐惠與同事徐賓諾(Bjarne Gislefoss)結婚。1966年,他們創辦小兒麻痹之家,照顧小兒麻痹患者。埔基工作人員潘桂香回憶,面對肺癆病患,大家都怕得要死,但他們從來不戴口罩。因夫妻兩人專注忙於工作,沒有生育子女,改以照顧多位孤兒,後來這些孩子成家立業,便經常帶着子女回埔基,要他們的孩子叫兩老為「阿公」、「阿媽」,於是「埔里阿公」、「埔里阿媽」之名也因此傳開。像是1969年出生在彰化鄉下的常倩惠,就是由紀歐惠請美籍外科醫師魏德生診治雙腳畸型,並找到願意收養的美國家庭。

紀歐惠曾擔任埔基院長職務,但逢婦產科需人手時,七旬的她仍然上手術台幫忙。1997年徐賓諾夫婦退休,但每天仍到院當志工。他們早期在埔里全時間奉獻未曾回國,退休後才固定於每年5月到9月回挪威。九二一大地震,他們正好返回挪威度假,知道災情後,向挪威協力差會募了三千條毛毯給災民。

2003年3月10日,作家鄧向揚為紀歐惠與徐賓諾寫的傳記《愛在福爾摩莎》在文建會發表。

2010年挪威時間10月31日凌晨2點,紀歐惠於挪威南部小鎮康斯謀辭世。

視頻

紀歐惠 相關視頻

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全球傳播路線地圖!中國對佛教傳播的影響力
聖經新舊約目錄歌(粵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