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織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霍普特曼的兩個經典劇本,其中《織工》是以1844年西里西亞織工起義為題材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劇中被壓迫被剝削的工人第一次以英雄人物的姿態登上舞台。劇本向人們指出:安分守己只能招致敵人的殘殺。只有起來鬥爭,才是唯一的生路。《沉鍾》里的鑄鐘師為了鑄就一口宏鍾,歷經艱辛,卻始終不得成功。他左右搖擺在世俗社會和仙界之間,迷惘不已。 表達了藝術家徘徊在崇高理想與世俗追求之間的矛盾。

作者簡介

蓋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生於德國西里西亞中部的薩茲布隆。祖父是織工,父親是旅店老闆,哥哥卡爾·霍普特曼是著名的詩人。蓋哈特·霍普特曼早年學過雕塑,後受自然主義思潮影響開始文學創作。成名劇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後,他又轉入寫實主義,接連發表了《織工》(1892)、《海狸皮大衣》(1893)和《弗洛里安·蓋爾》(1896)等現實主義劇作。其中《織工》被看作是德國戲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1894年,夢幻劇《翰奈爾升天》的發表,標誌着作家的創作又發生了轉折,開始走向象徵主義。這一時期的重要劇作《沉鍾》,為作家贏得了世界性聲譽。 霍普特曼傑出的創作,使他生前獲得國內外的眾多榮譽和獎勵,僅維也納皇家學院就三次頒發給他格瑞帕澤獎。1912年,霍普特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原文摘錄

5月底的一天,天氣顯得非常燥熱,時鐘指向了12點,但站在大屋子外面等待宣布結果的織工仍然有很多,他們好像是在等待法官判決自己的生死,痛苦和焦慮充斥着他們惶恐不安的內心。屋外咳嗽聲不斷,所有的織工看上去都像是飽受欺辱、懷有無盡悲屈的乞丐。但他們似乎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等待,所以從他們的身上看不出任何異樣的情況。這裡的很多織工看上去都很相像,目光呆滯,面相苦澀沉悶,胸腹乾癟,骨瘦如柴,也許是由於在織布機旁坐的太久的緣故,膝蓋都直不起來,有的像書生,有的像小學老師。相比之下,織工的妻子大多都一樣,不安的表情下顯出一副筋疲力盡的樣子。她們身上的衣服破舊不堪,滿臉愁容。隊伍中也有一些面黃肌瘦、身材矮小的小女孩,在她們的身上完全看不出一個少女應有的陽光和嬌氣,反而是那雙凸在臉上無神乾癟的大眼睛讓人心生憐憫。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