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織篢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織篢鎮隸屬於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地處粵西中部,位於東經111.70°,北緯21.60°,是陽西縣城所在地,成為陽西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山海兼優,是一個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的農業大鎮,已建成二大養殖基地、二大海養基地、四大蔬菜基地、 四條水果長廊,特色農業頗具規模。人口126414人(2017年)。[1]

中文名稱: 織篢鎮

外文名稱: Zhilo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陽西縣

下轄地區: 石步村、蘇村、牛嶺村 村等

政府駐地: 織篢鎮街道

電話區號: 0662

郵政區碼: 529800

地理位置: 粵西中部沿海,陽西縣中部

面 積: 333.25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126414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車牌代碼: 粵Q

鄉鎮概況

織篢鎮是陽西縣政府所在地,處粵西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27個村委會和4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333.25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85919畝,總人口126414人(2017年)。

全鎮共有黨員2949名,黨支部69個,其中農村支部27個、非公有制企業黨支部9個,農村支部集體經濟年收均在3萬元以上。2008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32.42億元,比增12.37%;工農業總產值23.89億元,比增11.43%,其中工業總產值16.92億元,農業總產值6.97億元,同比分別增15.5%和2.65%;財政總收入2221.13 萬元;人均純收入5005元。

自然資源

坡地面積52224畝,其中25度以下的有4.3萬多畝;山地面積有22萬多畝,耕地面積8.2萬多畝,水田面積5.9萬多畝,灘涂面積近1萬畝,盛產稻穀、蔬菜、荔枝、龍眼、黃皮、淡水魚、蝦、蟹等。

經濟情況

農業現狀

織篢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山海兼優,是一個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的農業大鎮,已建成二大養殖基地、二大海養基地、四大蔬菜基地、 四條水果長廊,特色農業頗具規模。

二大養殖基地:分別是東村海狸養殖基地和平南瘦肉型良種豬場。

二大海養基地:分別是谷石(谷圍、石步)海養基地和金平(金鈎、平南)海養基地,谷石海養基地總面積1.5萬多畝,以谷圍雞乸朗村為中心,沿白土聯圍東西延伸5公里,東至石步牛尾石村,西至谷圍南窯村,主要以精養蝦蟹為主;金平海養基地總面積3000多畝,以金鈎果子山為中心,向東沿河延伸2公里,也以精養蝦蟹為主。

四大蔬菜基地:分別是東村南面垌蔬菜基地、倉新水口蔬菜基地和太平高蘭垌蔬菜基地。三個基地面積分別為800,500和300畝。主要以種植本地常規品種為主。 另外蒲牌片為主的冬種北運椒生產基地。

四條水果長廊:分別是325國道、織溪公路,織洋公路、織塘公路沿線水果長廊。全以種植荔枝、龍眼為主,荔枝主要以妃子笑、雙肩玉荷包、白臘、白糖罌為主, 龍眼以儲良、石硤為主,325國道沿線的將軍嶺連片水果基地面積達萬畝以上。

海洋漁業

織篢鎮以加快漁船的改造實施科技興漁,提高單產和開發深海、外海漁場為主,進一步完善漁業股份合作發展方略,大大提高了捕撈業的「抗風、抗浪」能力。最大的漁業公司為順欣海洋漁業公司,自有海捕漁船100艘,另有投資經營漁船近250艘。2008年1-6月,全鎮海洋捕撈產量8030噸,產值3518萬元,同比增長11.2%。

工業商貿

織篢鎮認真落實「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的發展思路,突出個體私營經營、外經外貿和科技型產業三個重點,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增加經濟產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全鎮民營企業達2895間,逐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商貿體系。五金製品、帽袋、牙刷、皮袋、食品加工、電子材料、玩具等已成為行業支柱產業,有多個品種出口國外。

發展方向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維護好鄉村道路,保證充足的農業生產用水和交通的順暢,落實優惠讓利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着力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重點發展城郊型蔬菜種植業、生豬飼養業和灘涂養殖業,引進羅非魚養殖,實現『一鎮多品」。蔬菜種植,以四個基地為基礎,通過引資,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爭取在太平、倉新、岑村建成連片蔬菜面積達5000畝,並以大棚種植和發展反季節蔬菜為主,發展以蒲牌片為重的北運椒麵積超2萬畝;平南瘦肉型豬場將辦成省級瘦肉型種苗場;海養基地重點引導發展高位池養殖,引進名、優、新、稀品種,在金鈎村委會養殖1100畝半鹹淡水羅非魚,帶動全鎮。在搞好農業生產基地的同時,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拓寬銷售渠道,開發國內外大市場。

景點景觀

織篢鎮自然景色秀麗,歷史悠久,織篢圩場臨河而居,有上千年開埠設市的商貿文明,人文積澱深厚,文化源遠流長。

大垌山禪林風景區是陽江市十大景點之一,位於陽西縣城西4公里處。佛教名勝淨業寺藏隱於大垌山茂密的松林之中。景區內有緬甸玉佛2萬尊,其中一玉臥佛體長7米,高2.5米,重約27噸,為亞洲最大的玉臥佛像。建有占地三百多平方米,七層高21米的玉石萬佛寶塔。

忠勇祠、七賢書院位於織篢鎮太平村。明萬曆三年(1575)總兵張元勛為紀念抗倭陣亡將士,在太平城內建造忠勇祠,後廢。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當地紳耆呈請在忠勇祠舊址建七賢書院,奉祀李德裕、寇準、蘇軾、蘇轍、秦觀、趙鼎、胡詮等7人。並在後面重建忠勇祠。現存遺址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所重建。書院內中堂兩側有兩株古梅,每到隆冬時節,白花怒放,清香怡人,更為書院增添幾分古香古色與寧靜。

織篢天后宮,是媽祖文化的分靈廟,位於陽西縣織篢鎮東堡街與新慶街交接處,座落織篢河泮,建築朝向正南,宮前織篢河與豐河水交匯,水域開闊,眺望綿延嶂疊的龍高山,視界空曠,景色神怡,遠山近水與曠野渾然相融。

商務碉樓處於織篢圩的南閘街與橋頭街交接處。碉樓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時為織篢商會的會所,為當時織篢圩最高的碉樓建築物,牆體四周預設有槍炮眼。今已百年碉樓依然固若金湯,見證那時局動盪的世事與近代織篢圩場商貿發展的滄桑。

視頻

陽西縣織篢鎮解放街首屆鄰里團聚晚會(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