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雄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雄才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罗雄才(1903年5月14日-1993年11月2日),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化学家教育家[1]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2]

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化学科,同年考进日本理化研究所久保田研究室攻读研究生。1931年回国后任国立中山大学化工系教授,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化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等职。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通晓日、德、英三国语言,有译著《最新化学工业大全》、《增订化学工业大全》等。出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期间,主持拟订了《广州地区筹设工学院基本草案》,为华南工学院组建提供了可行的蓝图。出任华南工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和副院长期间,为华南工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规划、校舍建设、师资充实等付出了心血。

1955至1993年间,担任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会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委,第七、八届主委。是广东省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曾担任第五、六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11月2日,在广州病逝,享年91岁。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山大学原副校长[3]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广东兴宁县

出生日期----1903年5月14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创办华南工学院

毕业院校----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

逝世日期----1993年11月2日

党   派 ---- 中国民主同盟

职   称 ---- 教授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人物事迹 4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罗雄才(1903—1993),男,汉族,广东兴宁县龙田镇鸳塘村人,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受父亲道德品格的影响,罗雄才从小立志报国,东渡日本留学11年,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罗雄才一直心系教育,引进国外先进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理念,先后参与创办多所广东高等学府并担任主要领导,是广东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任职教授长达62年,培养了大批教育和科技人才,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1952年罗雄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至1993年间,担任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会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委,第七、八届主委等。他先后被选为广东省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及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人物生平

罗雄才幼年时,父母先后去世,依靠堂叔父罗健瞻抚养。自幼聪颖,在鸳塘村凤汉小学读书时,成绩突出。毕业后考上县立中学。这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时期。他除了认真学好功课以外,还读了许多报章杂志,从而萌生了民主和科学救国的思想。1919年中学毕业后,前往广州准备投考公费学校时。意外地会见了时任广东省参议会议员的同乡李日京。李日京建议他到日本补习日文,生活费只需广东毫洋100元。如能认真学好日文,第二年就很有希望考取中国政府公费留学资格。罗雄才听后非常兴奋,并得到叔父支持。1920年8月,罗雄才到了日本,就读“东亚预备学校”补习日文。刻苦自励,分秒必争,提高了日文的读写水平。1922年初,考上东京帝国大学预科班第一高等学校,实现了公费求学的愿望。3年后,进入帝大理学部化学科学习。毕业后进入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有机化学3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3省。罗雄才义愤填膺,毅然回国。

罗雄才于1931年冬回到广州,任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化工系教授。1938年年底日本占领广州,他随学校西迁云南澄江。1942年又随校迁返粤北坪石。鉴于粤北局势动荡不定,他向广东省教育厅建议,在兴宁创办工业学校,以适应形势需要。批准创办后,他被委为“广东省兴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是年秋他回到兴宁,即利用神庙和民房作校舍,开设纺织和化学2科,招生上课;还就地筹款兴建新校舍。次年秋,新校建成,又增设机械、电机和土木工程3科。1944年秋,坪石沦陷,中大金曾澄校长及部分师生到达兴宁。罗雄才看到他们处境困难,先是向银行贷款解决他们的生活,继又让出部分校舍安排他们上课。不久,金校长委罗雄才任中大工学院院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大复员广州。罗雄才亦回广州,续任工学院长仍兼兴宁工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雄才历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华南工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副校长。年迈时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他自1931年担任大学教授和领导直到退休,历时60余年。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校舍建设、师资调配、拟订并实施教学和科研计划等,历尽艰苦,费尽心血,对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罗雄才治学严谨,对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有精湛研究。曾参与编纂《最新化学大全》,其中第二、三分册是他编写的,内容充实,获得同行称许。1965年,倡议组织“中日高分子双边学术讨论会”,轮流在中国和日本举行,对促进两国学者的友谊和交流新的成果以及发展中国化学研究与生产同步进行作出了有益贡献。从50年代起,他一直担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他努力组织、团结和指导广大化学工作者解决教学、科研和化工生产上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翻译了大量日文化学科技资料,供工厂学校参考,受到同行尊敬和爱戴。

罗雄才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广州市、广东省和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四届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2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长期担任省民盟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省民盟名誉主委、民盟中央参议会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带领大批知识分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3年11月2日,在广州病逝,享年91岁。

人物事迹

为报国求学东瀛十一载

罗雄才的父亲罗望周是一名爱国志士。罗雄才两岁时,父亲不幸染病,临终前留下遗嘱,希望罗雄才能够继承遗志,长大后报效祖国。因家境贫寒,罗雄才十岁正式入学,母亲却于次年染重病离世,罗雄才由堂叔罗健瞻抚养。他谨记父命,发奋学习,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兴宁县立中学毕业。1920年秋,在堂叔罗健瞻的全力支持下,罗雄才负笈东瀛求学。1922年,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简称“一高”)预科班,遂取得中国政府庚子赔款公费资助。一年后,他以预科班第一名成绩毕业,升入“一高”理科班。192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化学科,成为该科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学生,师从有机化学权威松原行一、久保田勉之助、柴田雄次、水岛三一郎、片山正夫等一流教授。1929年,罗雄才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进入当时代表日本最高科技水平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成为该所唯一的中国学者,主攻化学反应催化剂,曾在日本和欧洲的著名化学杂志上发表过四篇论文。在日本11年的求学生涯,罗雄才凭藉出色的学业成绩,对先进科技的灵敏嗅觉,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给日本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经常在工作之余广泛结交中日朋友,他考察过许多地方,较全面地了解日本的状况。罗雄才深切体会到,中国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工业,才能立足世界强国之林。1931年春,日本军国主义挑起的一系列辱华事件,罗雄才谢绝了日本师友的挽留,决意辞职离开日本回国效力。

参与建设中山大学新校区

1932年2月,邹鲁复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决定在石牌建立新校区,设立工学院,并召集24人成立筹备委员会,年仅29岁的罗雄才教授是最年轻的委员之一。从1933年工程施工开始,罗雄才除在广州文明路旧校区授课外,全力以赴投入建校工作中,参与了工学院和部分附属机构建设的指导以及施工监督工作。1934年7月5日,中山大学工学院在文明路旧址成立,10月,工学院全部迁入石牌新校区。

抗战期间与中大共赴国难

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被迫西迁。罗雄才随校经越南迁云南澂江,后返迁粤北坪石。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罗雄才联合兴宁各界共同争取在兴宁设立工业学校。1942年夏,广东省政府批准在兴宁设立“广东省立兴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工校),委派罗雄才为校长。这是抗战期间中国东部唯一新创立的大专以上的学校,建校费用高达220万元,其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罗雄才号召下筹得的各界捐款。期间,罗雄才一直兼任中山大学教授,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坪石与兴宁之间。抗战后期,日寇再次进犯粤北,在中山大学师生颠沛流离撤往东江地区的紧急关头,罗雄才将中大师生迅速在兴梅地区安顿下来。1945年3月上旬,广东省府与中大校方商定在兴、梅等县设校复课,并任命罗雄才为中大工学院院长。日本投降后,中山大学成立复员委员会。罗雄才任复员委员会工程组主任,率领中大工学院师生员工从兴宁返回广州石牌。看到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美丽校园遭到严重破坏,他心痛之极。1948年夏,罗雄才受聘出任中山大学学校总务长,为战后修复、重建校园做了大量工作。

衣带渐宽从教不悔

1950年至1951年,罗雄才未在临时校务委员会担任行政职务,专心致志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1951年8月,中山大学副校长冯乃超代表广东省文教委员会“三顾茅庐”,力请罗雄才出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行政及教师管理工作,并为即将进行的院系调整做筹备工作,罗雄才顾全大局,欣然前往。1963年5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国务院任命书,任命罗雄才为中山大学副校长。他从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科学讨论会、科研成果展等方面加强理科建设,并亲自主持建立了包括光学、生物学、高分子科学等四个高级实验室,在国内均属领先地位。1963至1966年,罗雄才在中大主持了两次科研成果展览会,成为全国高校科研展览会的预演。中山大学的理科建设得到教育部的肯定。1966年,“文革”爆发,罗雄才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伤痛,始终保持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忠诚。1971年底,罗雄才正式恢复所有的职位和待遇。

创办华工院系调整注心血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罗雄才受命担任新的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提议将学院定名为“华南工学院”并获批准,他是华南工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1月17日,罗雄才在工学院体育馆华南工学院成立大会上作了筹备工作报告,后来该日被定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成立纪念日(即“校庆日”)。华南工学院成立前后院系调整工作艰巨而复杂,涉及大批教师、学生及仪器、设备、图书等人、物资源。调入的八十多名教授、大批教职工和二千多名学生来自十多个学校。顺利完成了涉及广东、湖南、广西、湖北、江西等省的院系调整,确立了华南工学院的基本架构。罗雄才以大局为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尊重来自各地的专家教授,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1955年5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国务院任命书,任命罗雄才为华南工学院副院长。1958年,广东省委决定成立华南化工学院,罗雄才被任命为院长。他集思广益,克服了时间紧迫、经费缺乏、校舍不足等困难,如期将学院创办起来。还增设了酸碱、化肥、燃料、有机合成、纤维素、微生物、塑料机械等实用专业,开创了广东化学工业教育的新局面。1962年,化工部指定罗雄才为全国化工统编教材总主编。同年,教育部根据当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华南化工学院与华南工学院重新合并,校名仍为华南工学院。1973年,罗雄才被任命为广东化工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被任命为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提议并组建了华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才智育人成绩斐然促交流

1931年1月,罗雄才被聘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2年的教授生涯。曾讲授过理论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物理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亲手编写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的教材。他的国学功底深厚,外文娴熟,写出的教材文字精湛凝练。他的讲课深入浅出,极具启发性。他不但在讲学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教给学生很多人生哲理。此外,罗雄才还参与翻译了日文版的《最新化学工业大全》及其增订版,在中国化学术语的标准化方面以及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和奠基性的贡献。早在1932年,罗雄才就积极参加广东化学会的活动,是中山大学化学会创始人之一。1961至1981年间,一直担任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的常务理事。上世纪50年代初至1982年,他还兼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并长期担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罗雄才在中山大学大力组织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曾邀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校讲学,还邀请高分子学家钱人元教授等多名国内著名学者来校交流。

情系祖国慰平生

罗雄才还是广东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作为民盟广东省委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利用自己的渊博学识及多年担任高校领导,有丰富经验的优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1984年后,罗雄才教授主动让贤,不再担任大学行政领导职务。1991年底,中大化工系校友为纪念化工系成立60周年,在原化工系教学楼前建立玉雕,请罗雄才教授亲笔题词“孕育”。这座玉雕既意喻几十年来学校老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千千万万的科技人才,也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对师长的怀念和铭感之情。1993年11月2日,罗雄才教授因病在广州逝世,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教育事业,享年91岁。

人物评价

罗雄才出生于1903年5月14日,时值清朝政府极端腐败,中华民族陷于灾难深重的时期。罗雄才怀抱科学救国志向,负笈东瀛。他以优异成绩从日本最优秀的大学毕业,进入著名的理化研究所从事研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肆挑衅中国时,他义无反顾地终止自己如日中天的学术研究,回到祖国,矢志不渝走科学强国道路。他亲自参与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的设立和发展。抗战期间他为保存中大工学院以及抗战胜利后为国立中山大学复校工作均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初全国院系调整,罗雄才主持了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华南工学院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华南工学院的发展、创建华南化工学院和加强中山大学理科建设,建立多层次教育等方面建树良多。罗雄才是华南地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开拓和发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