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罗静,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乔戈里峰(外名:K2) 和南迦帕尔巴特峰华人女性 ,中国第一位成功登顶8463米马卡鲁雪山民间女性登山家。她是中国民间女性登山家,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5000米到6000米再到7000米的进阶。这种攀登的执念正是她成为国内民间女性登山者第一人的重要原因。继杨春风,饶剑峰在巴基斯坦攀登遇难后,罗静也没有改变去巴基斯坦帕尔巴特峰的决定,同时她收获了胜利。
罗静是少数攀爬到8000多米高山峰的女性攀登者,她看上去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即使你注意到她上臂隐约可见的肌肉线条,也无法让人联想到她是国内民间登山界数一数二的女性登山家。
2017年12月5日,罗静获得2017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非奥项目运动员提名奖 。同年也被新华社评选为《2017年度十佳运动员》 。
中文名 罗静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毕业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
主要成就 已成功登顶14座八千米山峰
主要成就 第一位登顶马卡鲁峰的中国女性
第一位登顶干城章嘉峰的中国女性
第一位连续登顶迦舒布鲁姆I II峰的中国女性
世界上首位登顶乔戈里峰的华人女性
首位成功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的华人女性
个人成就
2008年5月:登顶云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10年5月:登顶四川四姑娘三峰,海拔5355米。
2010年8月:登顶四川雀儿山,海拔6168米。
2011年5月:攀登西藏宁金抗沙雪山,海拔7206米,攀登到7100米。
2011年10月:10月4日登顶马纳斯鲁(世界第八)海拔8163米。
2012年05月:5月10日登顶马卡鲁(世界第五)海拔8463米,第一个登顶的中国女性。
2013年05月: 5月20日登顶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海拔8586米,第一个登顶的中国女性。
2013年07月:迦舒布鲁姆I II峰连登(21日登顶II峰,28日登顶I峰),第一个登顶II峰的中国女性。
2013年9月:西欧最高峰:法国勃朗峰(4810米)登顶。
2013年11月:带队尼泊尔amadablam(6812米)第一个登顶的中国队伍
2014年5月: 登顶登顶道拉吉里峰(世界第七)海拔8167米。第一个登顶的中国女性。
2014年7月: 7月26日14时15分,39岁的罗静成功登顶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国外又称K2峰),成为世界上首位登顶乔戈里峰的华人女性。
2016年5月:登顶安娜普尔纳峰(世界第十)海拔8091米。
2016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海拔8844米。
2016年10月:登顶卓奥友峰(世界第六)海拔8201米
2017年5月:5月20日登顶洛子峰(世界第四)海拔8516米。
2017年7月8日下午16点,罗静成功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成为首位登顶的华人女性,这是她完成登顶的第12座8000+米的山峰,也是中国首位登顶12座8000+米高峰的女性登山家。而这距她的上一个8000+米征程(2017年5月20日登顶洛子峰)过去仅仅1个多月。
2017年7月27日罗静成功登顶布洛阿特峰。
2018年9月29日上午8:30左右,罗静成功登顶希夏邦马峰。(但罗静下山后发表声明称,通过回看攀登终点的视频并向多方求证,认为本次登顶并未到达希夏邦马峰主峰,而是海拔8012米的中央峰偏南侧山脊某处。)
人物事迹
曾是一位普通白领,后因酷爱户外运动,辞去工作,追逐攀登高海拔雪山的梦想。2012年5月10日晚上8时,在经历了38天的攀登之后,罗静成功登顶8463米马卡鲁雪山,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马卡鲁峰的女性业余登山者。
马卡鲁山,地处喜玛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
在罗静眼里,登山是一种很健康而且积极向上的运动,但前提是人们一定要尊重山敬畏山。你不能轻视任何一座雪山,最好每一次出行都一定要百分百重视安全。
“我觉得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人一辈子,你如果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一辈子想回头就没机会了。” 罗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你要活下去。你走到那一步了,就必须要扛下来,我不会怨天尤人。”
网上关于罗静的信息不多,最新的报道是2018年五月份希夏邦马顶峰的攀登。因天气原因而下撤,遗憾未能登顶。 在2013年的两次8000米以上雪山的攀登,一次是冒着恐怖袭击的危险,另一次团队中三分之一的人没能活着下山。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罗静辞掉原有的IT工作,从2008年开始攀登雪山,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便进阶到8000米的高度。随着雪山高度的增加,与她一同攀登的女性便越来越少,能够达到罗静这样攀登级别的女性,国内不会超过两人。
“与其他体育运动不同,登山没有男女之分。只要开始攀登大家就面临同样的条件,每个人都必须独立自主,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性而给予特别照顾。”罗静觉得这种状态正是她作为女性所向往的,“我觉得人生总有一件事情是想要做到极限的。”
枪声之后
遇难者好友的一句话让罗静下了决心,在最后一刻独自一人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飞机。
同一座山,两周前10名登山者遭遇恐怖袭击身亡,两周后罗静乘飞机抵达巴基斯坦准备攀登。
“我出发前心里也很矛盾,询问了很多人的意见,其中两个人还是老杨的朋友。”
2013年6月23日凌晨,巴基斯坦南伽帕尔巴特峰营地突发枪击事件,造成11名登山者丧生,其中包括两名中国人。而罗静口中的老杨,便是遇害者之一的杨春风。
罗静告诉我们,她早前就将攀登帕尔巴特峰的计划定在7月上旬,得知这一突发事件之后,虽然无比震惊但并未因此立刻打消攀登的念头。
“我在订机票之前犹豫了很久,恐怖组织已经公然对外发表了还会进行类似行动的恐吓,而且接下来将协助我攀登帕尔巴特峰的当地探险公司正是遇难者选用的那家。”罗静回忆道。
虽然知道此事的人都极力劝说罗静取消此行,但她还是没有停止继续询问,直到一位她与杨春风共同的朋友,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之中对她说:“如果是我,恐怕不会因此改变登山的行程。”
这句话让罗静立刻下了决心,在最后一刻独自一人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飞机。“即便是在飞机上我依然对接下来的事情感到担心,但抵达之后尤其是进入大本营时心情却逐渐平静下来了。”在随后的攀登中,当地警察与军队也随行确保登山者的安全。
尽管罗静平安完成了整个登山过程,但恐怕普通人还是无法理解她执意要在如此危险时刻前往的理由。回顾罗静的攀登历程似乎总在“赶路”,她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5000米到6000米再到7000米的进阶。这种攀登的执念正是她成为国内民间女性登山者第一人的重要原因。
15人上山,10人下山
“登山过程中,人的自私会放大100倍,而感激也会放大同样倍数。”
圈内很多人都知道,“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是饶剑峰(巴基斯坦枪击案的另一位遇难登山者)生前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罗静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5月的干城章嘉,世界第三高峰,罗静作为15人登山团队中的一员开始了她第三座8000米高峰的挑战。
第一个状况出现在距离峰顶还有较长一段路程的时候,夏尔巴(登山协助者)告诉罗静路绳用完了,不能继续攀登了。如果罗静坚持继续攀登,夏尔巴就此下山不奉陪了。罗静此时不想轻易放弃的性格再次占了上风,她很快决定在没有夏尔巴的情况下继续向山顶前进。
第二个状况出现在登顶之后,罗静在山顶遇到了与她关系较好的一位韩国登山者,心想不如就两人一起下山。但韩国登山者要照顾另一位肢体残障的同胞,估计要推迟几个小时下山。罗静迅速考虑了一下,决定不等韩国人,还是要尽快下山。
罗静顺利地在天黑之前回到了山脚下,几个小时之后,噩耗不断传来,韩国登山者在内的五人先后因为滑坠遇难。
这次与死神的擦身而过,让罗静体会到攀登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选择题都有可能关乎生死。同时她也为韩国登山者的遇难感到惋惜,虽然初次相识,但这位韩国人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格让她无法忘怀。“登山过程中,人的自私会放大100倍,而感激也会放大同样倍数[1]。”
下一次启程
14座雪山中,罗静仅剩我国境内的希夏邦马峰未攀登。是国内唯一一位得到有效认证13座8000米雪山的女性。
对于国内企业家圈子里兴起的登山热,罗静觉得那更像是一种体验行为。很多人登山经历并不长,攀登过珠峰便就此作罢。“登顶珠峰并不是极度困难的事,特别是在专业的团队协助之下,每年登山季都会有过百人前去攀登。”罗静至今都未登上珠峰,主要原因也是觉得成本太高,三十几万的费用还不如去登更有挑战的雪山。
除此之外,罗静也觉得名人登山必然备受关注,但同时也应该给与民众一个正确的导向。国内很多登山方面的初学者,在营销团队的策划下着力宣传,在获得关注度的同时却未能把一些误区搞清楚,将错误的信息传递出去,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这些方面国外就做得相对正规,只有各个环节都规范了,才能确保登山者的安全系数。”罗静认为,接下来如果参与一些商业宣传,希望能够更多地让女性群体对登山感兴趣。“组建一支女子登山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如果今年登顶希夏邦马峰,我就能创下一项女性登山的世界纪录。”说这话时的罗静,更像是一位文职女性在描述下半年的购物计划,而不是在谈论一项带有生命危险的运动壮举。
翼装携伴双人飞行
2023年9月14日下午,法国翼装飞行运动员文森特·戴斯克和中国女登山运动员罗静,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上空进行翼装携伴双人飞行挑战。文森特·戴斯克与罗静通过一套特制的安全装备连接在一起。在直升机攀升到海拔4300米的高空时,文森特带着罗静从直升机上一跃而下,先极速俯冲5秒,再以230公里的时速进行翼装飞行,飞行4公里后在海拔1600米的高度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降落在天门山山门广场,完成翼装携伴双人飞行挑战。
综上所述,罗静是一位在多个运动领域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运动员。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运动的热爱,不断挑战自我,攀登高峰,成为了中国体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2]。
目录
参考文献
- ↑ 普通人跟专业运动员差距到底有多大?,搜狐,2023-03-18
- ↑ 当运动员成为社会榜样:体育的力量与责任,搜狐,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