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罪孽天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罪孽天使

罪孽天使,根据根据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基督堂市的真实事件改编,由彼得·杰克逊执导,凯特·温丝莱特梅兰妮·林斯基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两名少不更事、对环境难以适应的少女之间萌生恋情,酿成苦果的故事。该片于1994年9月2日在意大利上映。 有着“弑母”这个沉重的主题,影片经过导演的艺术处理淡化了不少,但结尾处依旧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剧情简介

1953年,来自英国的朱丽叶(凯特·温丝莱特饰)与本地女孩 [1]

波林(梅兰妮·林斯基饰)在新西兰一所女子中学成为同学和朋友,建立起了排斥其他所有人、唯独两人才具有的亲密关系。

在圣诞节,波林得到一个日记本的礼物,她们共同在上面写下日常生活,并进行着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创作,虚构的《博罗夫尼亚》描写了中世纪的查尔斯王和德博拉王后的故事。朱丽叶肺结核复发,两个朋友两个月都不能见面,便分别以查尔斯和德博拉的身份写信相互称呼。[2]

朱丽叶的父母感到女儿和波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过正常的友谊,开始限制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并决定将朱丽叶送到在南非的亲戚家。两个女孩开始歇斯底里,经过密谋,在一个公园里用砖头共同砸死了波林的母亲。二人被判刑关进监狱,1959年获释,自由的条件是两人从此再不见面 。

演职员表

罪孽天使1.jpg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朱丽叶·休默 凯特·温丝莱特 波林·帕克 梅兰妮·林斯基 霍诺拉·帕克 Sarah Peirse 希尔达·休默 Diana Kent 亨利·休默 Clive Merrison 赫伯特·帕克 Simon O'Connor 约翰 杰德·布罗菲 比尔·佩里 Peter Elliott 班尼特医生 Gilbert Goldie 诺里斯牧师 Geoffrey Heath 查尔斯 Ben Fransham 剧院流浪汉(客串) 彼得·杰克逊 折叠职员表 制作人 彼得·杰克逊、Jim Booth、Bridget Bourke 监制

罪孽天使2.jpg

Hanno Huth 导演 彼得·杰克逊 副导演(助理) 卡洛琳妮·康宁汉姆、Andrew Hampton、Emma Johns、Phee Phanshall 编剧 弗兰·威尔士、彼得·杰克逊 摄影 Alun Bollinger 配乐 Peter Dasent 剪辑 Jamie Selkirk 艺术指导 格兰特·梅杰 美术设计 Jill Cormack 服装设计 恩吉拉·迪克森 以上资料来源

罪孽天使3.jpg

角色介绍

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朱丽叶·休默

来自英国的富家少女,能说会道,父母对她不闻不问。她与羞涩、寒酸但天资聪颖的波林成为了好友,并发展成了超友谊的关系。这受到了她父母的阻止,他们决定将朱丽叶送到在南非的亲戚家,这让朱丽叶开始变得歇斯底里。

梅兰妮·林斯基饰演波林·帕克

羞涩、寒酸但天资聪颖的新西兰女孩,与来自英国的富家女朱丽叶成为了好友,并发展成了超友谊的关系,这受到了她父母的阻止。经过密谋,她与朱丽叶在一个公园里用砖头共同砸死了自己的母亲。

Sarah Peirse饰演亨利·休默

大学教授,朱丽叶·休默的父亲,与妻子一直对女儿不闻不问,直到察觉到朱丽叶与波林超友谊的关系,才感到不安,试图拆散她们。

精彩花絮

影片中挂在波林卧室中的照片是真实的朱丽叶·休默本人的照片。

罪孽天使4.jpg

导演彼得·杰克逊本人也在片中小露了一把:他扮演的是在电影院外被朱丽叶亲吻的那个无家可归的人。

有175名女孩应试朱丽叶·休默一角,凯特·温丝莱特仅仅是其中的一名。

编剧之一弗兰·威尔士遍寻当地高中以找到同波林·帕克本人相象的人,直到影片开拍的前两周才发现了梅兰妮·林斯基。

影片中画外音所念的日记片段都摘自波林·帕克真实的日记。

影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场景都是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据导演彼得·杰克逊所说,当摄制组到达谋杀发生的那条泥路上时,现场弥漫着一种怪诞森冷的寂静:鸟停止了唱歌,似乎一切都不对劲儿。因此他们移动了大概两百码来拍摄这场戏。

事件发生时,波林15岁,朱丽叶17岁。

获奖记录

罪孽天使5.jpg

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提名者 备注 1994 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影片 《罪孽天使》 获奖 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罪孽天使》 提名 第1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彼得·杰克逊 获奖 1995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弗兰·威尔士、彼得·杰克逊 提名

发行信息

上映信息

上映国家 上映/发行日期 意大利

1994年9月2日

罪孽天使6.jpg

加拿大

1994年9月12日

新西兰

1994年10月14日

影片评价

《罪孽天使》有着“弑母”这个沉重的主题,影片经过导演的艺术处理

淡化了不少,但结尾处依旧让人感到触目惊心。这部立足现实的影片的批评对象远不是同性恋少女的歇斯底里,而是1950年代中产阶级成年人对任何性事怀有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恐惧。彼得·杰克逊以大量的手提摄影以及外景,来对应主人公的幻想世界。很好地实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结合,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杰克逊运用刻意扭曲的特写镜头衬托林斯基青春期的迷惘和温斯莱特的动人魅力,林斯基把嘴唇傲然抿紧,自暴自弃的孩子心中的苦楚顿时呼之欲出。(时光网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