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經援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經援村
圖片來自explorehk

美經援村英語:CARE Village)是美國經濟援助協會(CARE USA,簡稱:美經援會)於1960年代資助在香港興建的一系列徙置平房,位於新界區,對象多是漁民。當中位於大埔馬灣長洲的徙置平房直接以「美經援村」為官式名稱出現在官方地圖上,位於鴨洲青衣的徙置平房則只稱「漁民村」。

介紹

美經援會是美國人自發的經援組織,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時主要援助受戰爭摧殘而出現糧荒的歐洲國家,乃馬歇爾計劃的副產品。及後歐洲國家逐步復元,美經援會將救援工作轉移到遠東地區。美經援會早在1956年1月起在港展開救援工作。1979年美經援會結束在港工作,該會在香港最後一項工作係青龍頭元敦村內的青元康樂中心

大埔美經援村

位於大埔黃宜㘭、大埔道以北臨海地段,第一批單位49個於1960年代初落成,第二批單位33個,第三批29個,共111個單位。有資料指本村是為安置1962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之災民而建,然而根據報章新聞,建築該村的計劃早於1960年已展䦕。

馬灣美經援村

1963年開始構思,原來選址於麒麟石附近。1965年12月7日漁民新村落成,位於馬角咀半島㐀坡,下臨石仔灣。最初設雙層村屋十二間及合作社一間,由「馬海洋行」之大䘙唐保勞先生及其他人設計,每屋面積20呎x10呎。建築費十七萬港元,由美經援會出資。入伙時每戶每月繳付二十港元予1964年成立的「馬灣漁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作保養之用。

長洲美經援村

第一村:西灣美經援村

一九六六年,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周理炳、馮北財和地方鄉者姚啟亨向美經援會申請資助建村,西灣美經援村於1968年6月21日入伙。該村位於長洲西灣南岸山坡上,最初設平房50間,每間180平方呎,供艇戶及寮屋居民50戶共約270人入住。土地由各戶自置,美經援會負責建屋費十五萬港元,來自美國及加拿大捐款;理民府負責鋪設山路及水渠。

1969年2月,該村又得呂君博先生(九龍總探長呂樂的父親)捐出一萬三千元,由南約理民府撥款支助建築材料,美經援會贈送全部水電裝置及用具,嘉道理贈送衣車,建成「呂君博美經援村福利中心」。同年4月,美經援會協助募捐,籌得款項購買街渡一艘,命名「米多伯利」,往來該村與長洲市區。


第二村:應善良美經援村

第二村於1969年由前總督戴麟趾夫人主持奠基儀式,同年12月9日年落成,位於西灣美經援村西北面。美經援會捐出97000港元、商人沈炳麟捐出90000港元,建成石屋五十一所予寮屋居民三百九十名入住。而新界民政署離島理民府出資20000元協助建築行人路及渠道等設施。該村村民亦出資30000元入股組成「應善良美經援村屋宇建設有限公司」,該公司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註冊在2020年仍有效[1]

第三村:自助美經援村

第一和二村建成後,逾百戶人家生活得以改善,令不少待安置者急謀擺脫生活困境,自願自費建屋。由於第三村的土地,部份是屬於政府,部份則屬私人,村民透過地方鄉紳向政府部門申請豁免地價,最後政府亦接納其建議,自助美經援村遂於1972年9月25日入伙。該村位於西灣美經援村東南面,設平房40間,每間280呎。各戶自行付出6400港元購置地皮,加拿大捐款十餘萬港元。各戶入股組成「自助美經援村屋宇建設有限公司」,該公司屬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仍在登記冊上。

1982年起,長洲美經援第一、二及三陸續獲准在單層平房之上加建第二層,以容納增加的人口。

鴨洲漁民村

1961年12月3日揭幕,有雙層石屋24間,共容納48戶,由政府興建。另外,英軍興建跨海水管,將淡水由對岸的鎖羅盤送到鴨洲。建設經費來源包括美經援會捐助十一萬五千港元、港府出資八萬、美國商人格拉罕法蘭治捐助十萬[2]

青衣漁民村

1965年9月落成。有兩層石屋二十一間,每層面積約210平方呎。該村位於青衣門仔灣避風塘以南山坡上(今青衣公園北,比鄰後來建成的聖保祿村),附有漁民合作社。建築費二十二萬三千港元,由美經援會提供,政府撥地,理民府築路及鋪設水喉。本村為利用美經援會資助興建的第四條村。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該村交魚類統營處管理,租予「荃灣漁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管理[3]

參考文獻

  1. 存檔副本.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2. 香港工商日報, 1961-12-03
  3. 存檔副本.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