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頜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頜龍屬
圖片來自zhklw

美頜龍屬名:Compsognathus)又稱細顎龍美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歐洲

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保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美頜龍是幾類確知其食性的恐龍之一,在兩個標本的體內都有小型的蜥蜴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牙齒有可能也屬於美頜龍。牠的名字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κομψος」(意即美麗)及「γναθος」(意即顎或頜)[1]

美頜龍的兩個化石都是較為完整的骨骼。目前的已承認種只有長足美頜龍C. longipes)。不過,在1970年代於法國發現的較大標本,曾被認為是另一個種,而被命名為C. corallestris。德國標本目前被發現是個幼年個體,兩個標本屬於相同物種。直到1990年代在亞洲發現許多更小型的恐龍以前,美頜龍曾被認為是最小型的非鳥型恐龍,也一度被認為是始祖鳥的近親。因此在古生物學界之外,美頜龍也是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恐龍之一。

描述

幾十年來,美頜龍都被描述為最小型的恐龍。第一個發現的美頜龍標本只有約1公尺長,擁有小下顎和長腳。但是之後發現的小型恐龍,如亞洲近頜龍小盜龍小馳龍的體型更小型。根據最大型的標本,美頜龍的體重被估計重約0.83到3.5公斤。

美頜龍是一小型、雙足的動物,有著長的後肢及尾巴,長尾巴可在移動時平衡身體。前肢比後肢小,手掌有三指,都有著利爪,用來抓捕獵物。頭顱骨細緻、窄長,鼻端呈錐形。頭顱骨有五對洞孔,最大的是其眼窩。眼睛相對於頭顱骨的比例很大。

下頜修長,但沒有下頜孔(Mandibular fenestrae),這是主龍類的常見特徵。牙齒小而鋒利,適合吃小型的脊椎動物及其他動物,如昆蟲。除了在前上頜骨的前段牙齒外,其他的牙齒都有著鋸齒邊緣、大幅彎曲。科學家們就是用這個特徵來辨別美頜龍及牠的近親[2]

發現及物種

目前已發現的美頜龍標本是兩個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一個標本是從德國發現,長約89公分,另一個標本則是從法國發現,長約125公分。德國標本(編號BSP AS I 563)是在1859年出土於巴伐利亞索侯芬石灰岩層。

索侯芬石灰岩層屬於提通階早期,曾發現了一些保存狀態完好的化石,例如有羽毛印痕的始祖鳥標本,一些翼龍目化石也有翼膜印痕。這個德國標本很可能來自於派恩滕組(Painte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啟莫里階最上層,約1億5080萬年前。其他的可能挖掘地點是Jachenhausen或高德堡(Goldberg),這兩地的地質年代都為提通階。在1859年,約翰·安德列亞斯·瓦格納(Johann A. Wagner)概略的描述這個標本,並命名為長足美頜龍Compsognathus longipes)。

之後在1861年才進行詳細的描述。接下來幾年,德國解剖學家卡爾·根格包爾(Karl Gegenbaur)、美國古動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曾提出美頜龍、始祖鳥有類似處[3][4]

在1868年初,湯瑪斯·亨利·赫胥黎參考前述假設,比較美頜龍、始祖鳥的標本,赫胥黎發現兩者的差異只有手臂比例、有無羽毛,而推論美頜龍與始祖鳥是近親,而原始鳥類也與恐龍有親緣關係。而在189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確認這些美頜龍化石屬於恐龍[5]。在1978年,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詳細的重新描述這個物種,令美頜龍成為當時最知名的小型獸腳亞目。德國標本目前在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古生物和地質收藏館中展覽。

較大的法國標本(編號MNHN CNJ 79)是在1971年被發現於法國東南部尼斯附近的一個採石場,屬於波特蘭石灰岩層。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提通階早期。雖然它原先被命名為第二個種,C. corallestris,但於1991年被歸類為長足美頜龍的另一個標本。小型的德國標本被認為是長足美頜龍的幼年個體。在1983年,巴黎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得到了這個法國標本。

之後,化石收集者Heinrich Fischer在索侯芬石灰岩層發現的部份腳掌,曾被認為是屬於長足美頜龍。後來的研究推翻了這個主張,包含約翰·奧斯特倫姆在內。德國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則維持新標本屬於美頜龍的意見。此外在1998年,Jens Zinke將發現於葡萄牙的49顆牙齒化石編入此屬,地質年代為啟莫里階。由於牙齒的鋸齒狀邊緣,這些牙齒化石不是列入長足美頜龍,而是列為美頜龍屬的未命名種(Compsognathus sp.)。

在1997年,Virginia Morell將中華龍鳥列為美頜龍的一個種,成為原始美頜龍(Compsognathus prima[6]但並沒有被普遍接納。

參考文獻

  1. (英文)Liddell & Scott.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1980. ISBN 978-0-19-910207-5. 
  2. (英文)Chen, Pei-ji; Zhi-ming Dong and Shuo-nan Zhen. An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1998, 391: 147–152 [2007-06-07]. Bibcode:1998Natur.391..147C. doi:10.1038/343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5). 
  3. Template:DeGegenbaur, C. Vergleichend-anatomische Bemerkungen über das Fußskelet der Vögel. Archiv für Anatomie, Physiologie und Wissenschaftliche Medicin. 1863, 1863: 450–472. 
  4. (英文)Cope, E.D. An account of the extinct reptiles which approached the bird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1867, 19: 234–235. 
  5. (英文)Marsh, O.C. Classification of dinosaurs. Geological Magazine. 1896, 3: 388–400. 
  6. (英文)Morell, V. The origin of birds: the dinosaur debate. Audubon Magazine. 1997, 99 (2): 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