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蘆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翠蘆莉 |
中文名稱:翠蘆莉 拉丁學名:Aphelandra Ruellia 別稱:藍花草、蘭花草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目:合瓣花亞綱、茄亞目 目科:管花目、爵床科 亞屬種:單藥花屬、翠蘆莉種 |
翠蘆莉(學名:Aphelandra Ruellia)也稱蘆莉草、人字草, 爵床科單藥花屬宿根花卉,地下根莖蔓延生長,形成交織的水平根莖網,其上生有芽,芽向上長出地上苗,並相應的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莖略呈方形,具溝槽,紅褐色。單花壽命短,清晨開放,黃昏凋謝。蒴果長形,先為綠色,成熟後轉為褐色。果實開裂後種子散出,種子細小如粉末狀。
因其具有適應性強、花色優雅、花姿美麗、栽培容易、養護簡單的特點,尤其是耐高溫能力強,可以彌補我國盛夏季節開花植物的不足,因此在園林綠化上顯示出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形態
葉:單葉對生,線狀披針形。葉暗綠色,新葉及葉柄常呈紫紅色。葉全緣或疏鋸齒,葉長8~15cm,葉寬0.5~1.0cm。
花:花腋生,花徑3~5cm。花冠漏斗狀,5裂,具放射狀條紋,細波浪狀,多藍紫色,少數粉色或白色。花期3~10月,開花不斷。
花果期:春至秋季均能開花,花期極長,花謝花開,日日可見花。果實為長型蒴果,等到種子成熟後蒴果會裂開,散出細小如粉末狀的種子。[1]
生長環境
植株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耐旱和耐濕力均較強。喜高溫,耐酷暑,生長適溫22℃~30℃。不擇土壤,耐貧瘠力強,耐輕度鹽鹼土壤。對光照要求不嚴,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2]
分布地域
原產於墨西哥。
繁殖方法
蒴果由綠色轉為灰褐色後即可採收。因種子分批成熟,且果皮容易開裂,故應及時採收。採下的種子置於無風處晾乾,果實開裂後輕輕敲出種子,隨采隨播或常溫貯藏。選擇通透性好、富含養分的土壤作為播種基質,將苗床耙細、整平、壓實,然後再刮平。播種前將底水澆足、澆透。因種子特別細小,需摻細沙或細土1~2倍,均勻撒播。播後在苗床上方加蓋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蒸發過快。種子發芽適溫20℃~25℃,土壤溫度過高時,應增大通風量;在光照充足的中午前後,用遮陽網適當遮光以降低土溫,避免土溫過高使種子喪失生命力。播種至出苗約5~8天。苗期需注意墒情和溫度調控,加強通風,增強光照,注意預防猝倒病的發生。待小苗具2~3對真葉時分苗、移栽。
選用粗沙、沙土或摻沙的園土為基質,從生長健壯的枝條上剪取嫩梢為插穗,長為5~10cm,基部自節下斜削,只保留頂端2~3片葉,其餘的全部摘除。插後澆透水,置半陰處養護。每天向葉面噴水1~2次,保持基質濕潤,在溫度20℃~30℃的條件下約15~20天可生根、移栽。
在春季氣溫回升、新芽尚未萌發之前,結合換盆或移栽進行分株。將地下根莖連同葉片分切為數叢,使每叢帶3~5支莖稈,然後分別上盆或露地種植。[3]
栽培技術
翠蘆莉幼苗移植需一定的蔭蔽度,大苗移栽除冬季外其餘時間均可進行,移栽後應保持充足的水分和適當的蔭蔽度。選擇肥力中等、土質疏鬆、排水透氣性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作為栽培基質。生長期間適量澆水,土壤保持濕潤即可,炎夏時需向葉面噴水。施肥以農家肥、堆肥為最佳。為保持株形美觀,需定期修剪或摘心,以控制株高。
翠蘆莉植株老化時需強剪,促使新枝萌發,枝形豐滿。[4]
價值
適合庭園成簇美化或盆栽。花境布置將翠蘆莉與其他花卉形成自然式的斑塊混交,表現花卉的自然美以及不同種類植物組合形成的群落美。翠蘆莉的高性種可作為線狀花材設計在單面觀花境的後側或雙面觀花境的中間,矮性品種可作為鑲邊材料設計在花境的邊緣。
花壇布置翠蘆莉花期持久,是布置花壇的理想材料,尤其是其耐高溫能力強,是夏季花壇不可多得的花材。其優雅的藍紫色與常見花卉植物相比也相當引人注目,可與其他植物組合成色彩豐富的花壇圖案。[5]
植物文化
名稱由來
翠蘆莉在平地適應良好,即使在冬季地上部仍能保持翠綠,因此以「翠如綠」稱呼之。此外,翠蘆莉雖然沒有茂密的花朵與集中的花期,但一花凋謝一花開放,幾乎每日都可見其開花,故有「日日見花」的別名。
翠蘆莉的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