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家,新朋友(傅建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老作家,新朋友》是中国当代作家傅建国的散文。
作品欣赏
老作家,新朋友
在我结识的温州作家朋友中,刘文起先生当属是前辈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温州市区河通桥鞋料市场打工。为了消遣孤单寂寞,我经常夜晚步行至五马街溜达一番,顺便到位于工人文化宫内的新华书店兜一圈。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每次遇见喜欢的书籍,我都下意识地摸摸口袋,然后咬咬牙买回家,并习惯性地在上面写上购书日期。
《梅龙镇三贤》购于1996年2月29日、农历正月十一。倒不是我记性特别好,而是清晰的钢笔字迹帮我找回记忆。从时间上来看,那会儿我刚好从老家过完春节再次回到温州。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三十篇小说结成集子,1995年12月由浙江文艺出版出版。当属是先生的早期作品。小说好看,短小精彩,富有生活气息,语言充满个性与张力。因为喜欢,作者的名字便牢牢地记住了。1997年春上,我写了个短篇小说,欲投稿,便去墨池坊二十三号《温州文学》编辑部拜访,无意中得知我仰慕的作家刘文起先生,既是市文联主席,又是《温州文学》主编。于是,当我再次造访墨池坊二十三号的时候,我便有备而去,将小说集《梅龙镇三贤》装在包里,找先生签名。那是1997年5月8日,先生得知我慕名而来,很高兴,热情地询问我在温州打工的一些近况,鼓励我说写作贵在坚持,并在书的扉页上签名时写道:傅建国同志指正。
“指正”当然是先生自谦,但,于文学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的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因为有了这一面之缘,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我就像一个追星族似的,凡在报纸副刊上看到署名“刘文起”的文章,我都会静下心来阅读。久而久之,先生在我眼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作家”。当然,这个“老”不是简单的认为先生年龄比我大,而是表示作家在文学的园地里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与心中默默关注的“老作家”有了一次相处学习的机会。
那是2008年12月13至14日,温州市宣传部与温州网联合举办“全国网络媒体·博客看温州”活动。我和先生也是被邀请参加活动的嘉宾之一。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网络媒体记者六十多人一同去永嘉小坑村采访。回来之后,我写了篇类似于通讯的稿子发在博客上,题目叫做《农民的儿子》。不久,我从报纸上看到刘文起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做《诗人章文琼》。两篇一比较,自知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于是我在“采访文章怎么写?——从刘文起先生的文章体会写作者必要的素质”的日记中写道:
这次“全国网络媒体·博客看温州”活动我也参加了,小坑村我也去了,章文琼我也见过了,可是我能写出刘文起先生那样有深度的文章吗?他的文章才一千多字,却博古通今,恰当引用了几个名人典故,使文章增色。大家为什么要去小坑村?章文琼无疑是重点,花这么大精力去看他,难道只是作秀吗?显然不是!那么,我去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看看风景?显然我是浮躁的,我根本没有刘先生那样细心。人家是省作协副主席,起点就是不一样,文采也不一样。我应该向他学习,今后也好知道新闻写作应该怎样抓重点……
“老作家”刘文起先生,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思想,自觉履行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实在是难能可贵,精神可嘉。先生在《我与文学的爱恨情仇》一文中回忆说,当年一开始踏上文学这条路就不顺利,从“要说爱你不容易”到“挡不住的诱惑”,一波三折,最终依然对文学这位“情侣”不离不弃。先生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在“我的文学领路人”章节中,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文学友人,如数家珍,点点滴滴记着人家的好,实在不易。由于先生“文学的情结”深厚,在长期担任温州市文联,及温州晚报等文化部门领导岗位上,依然坚持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出版小说集《梅龙镇三贤》、散文集《毋忘书》、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路》,言论集《未晚丝语(上下)》等13部。另著有大型戏曲剧本《秦宫遗恨》、《凤凰楼》;长篇小说《杀狗记》《张协状元》(改编)等。这是了不起的,着实令人赞叹和敬仰。
尽管认识刘文起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但我们彼此成为朋友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2017年,鄙人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出版。我向先生去电话,询问通讯地址,过后将拙作寄一本于他。坦诚说,身为草根作者,出书送朋友,既是乐不知疲的事情,又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很多时候像一捆稻草扔进水里,没有激起丝毫的浪花和回响。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刘文起先生却认真阅读了,并且写了题为《城市栖居与乡村情节——读傅建国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的评论,先后发表在《温州日报》和《浙江作家》上。
先生在评论中怀着真诚扶持之热情与提携之胸襟称赞道:
贾平凹说:“故乡是你身体和灵魂的地脉。”傅建国的故乡在农村,所以他不管写城市还是写乡村,都离不开他的乡村情结,对城市进入都有一种隔阂。所以,不要说写农村,就是在他的城市打工小说中,都蕴含着他的乡村意识、乡村意象和乡村隐喻。傅建国在“后记”里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故乡!”傅建国还在“后记”里说:在他创作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时,“都仿佛是作者人在旅途中的最后一场‘告别’。”都“几乎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清贫而孤独。”可是,正是因为作者有这种折磨,他的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就作为“专属傅建国的一个重要标签”而让他在文坛中有了立足之地。也是因为有这种折磨,我们就更有理由对傳建国今后的小说创作充满着更多的期待。
2018年12月9日,天空阴沉,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刘文起先生不顾寒冷,准时赶到“一棵树”艺术中心,参加由温州市图书馆、瓯海区文联、鹿城作协联合主办的“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篇小说《皮王》分享会”。先生是一位耿直的人,他不会因为袒护后辈而专门只说一些溢美之词,他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出发,畅谈了个人的阅读感受。先生认为:
长篇小说《皮王》充满温州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但美中不足的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刘虹被作者塑造的过于“大方”和“完美”,反而显得“不可爱”。
于是,先生给《皮王》打了70分。
人生第一部长篇能得到老作家70分的评分,于我早已是一份奢侈的厚礼也。
先生又说:作为一名外来民工,建国在文学的路上一步一脚印,痴心不改,挺不容易的。文学源于生活,傅建国在皮革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并创作出《皮王》这部小说来,这一点是值得点赞的。
鼓励和表扬一个人,是需人胸襟的,先生心胸是个多么开阔的人啊。
近几年,随着与刘文起先生断断续续的交往,我感知他是一个豁达的人。先生为人真诚,说话干脆,却通情达理,且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有幸与先生喝过几次酒,发现先生喝酒爽快,先生的酒风与文风极为相似,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先生的文章大多像温州的老酒汗,香醇,劲大,历久弥新。
能与“老作家”刘文起先生成为“新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件有益而又愉悦的事情。 [1]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在我结识的温州作家朋友中,刘文起先生当属是前辈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温州市区河通桥鞋料市场打工。为了消遣孤单寂寞,我经常夜晚步行至五马街溜达一番,顺便到位于工人文化宫内的新华书店兜一圈。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每次遇见喜欢的书籍,我都下意识地摸摸口袋,然后咬咬牙买回家,并习惯性地在上面写上购书日期。
《梅龙镇三贤》购于1996年2月29日、农历正月十一。倒不是我记性特别好,而是清晰的钢笔字迹帮我找回记忆。从时间上来看,那会儿我刚好从老家过完春节再次回到温州。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三十篇小说结成集子,1995年12月由浙江文艺出版出版。当属是先生的早期作品。小说好看,短小精彩,富有生活气息,语言充满个性与张力。因为喜欢,作者的名字便牢牢地记住了。1997年春上,我写了个短篇小说,欲投稿,便去墨池坊二十三号《温州文学》编辑部拜访,无意中得知我仰慕的作家刘文起先生,既是市文联主席,又是《温州文学》主编。于是,当我再次造访墨池坊二十三号的时候,我便有备而去,将小说集《梅龙镇三贤》装在包里,找先生签名。那是1997年5月8日,先生得知我慕名而来,很高兴,热情地询问我在温州打工的一些近况,鼓励我说写作贵在坚持,并在书的扉页上签名时写道:傅建国同志指正。
“指正”当然是先生自谦,但,于文学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的我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因为有了这一面之缘,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我就像一个追星族似的,凡在报纸副刊上看到署名“刘文起”的文章,我都会静下心来阅读。久而久之,先生在我眼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作家”。当然,这个“老”不是简单的认为先生年龄比我大,而是表示作家在文学的园地里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与心中默默关注的“老作家”有了一次相处学习的机会。
那是2008年12月13至14日,温州市宣传部与温州网联合举办“全国网络媒体·博客看温州”活动。我和先生也是被邀请参加活动的嘉宾之一。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网络媒体记者六十多人一同去永嘉小坑村采访。回来之后,我写了篇类似于通讯的稿子发在博客上,题目叫做《农民的儿子》。不久,我从报纸上看到刘文起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做《诗人章文琼》。两篇一比较,自知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于是我在“采访文章怎么写?——从刘文起先生的文章体会写作者必要的素质”的日记中写道:
这次“全国网络媒体·博客看温州”活动我也参加了,小坑村我也去了,章文琼我也见过了,可是我能写出刘文起先生那样有深度的文章吗?他的文章才一千多字,却博古通今,恰当引用了几个名人典故,使文章增色。大家为什么要去小坑村?章文琼无疑是重点,花这么大精力去看他,难道只是作秀吗?显然不是!那么,我去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看看风景?显然我是浮躁的,我根本没有刘先生那样细心。人家是省作协副主席,起点就是不一样,文采也不一样。我应该向他学习,今后也好知道新闻写作应该怎样抓重点……
“老作家”刘文起先生,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思想,自觉履行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实在是难能可贵,精神可嘉。先生在《我与文学的爱恨情仇》一文中回忆说,当年一开始踏上文学这条路就不顺利,从“要说爱你不容易”到“挡不住的诱惑”,一波三折,最终依然对文学这位“情侣”不离不弃。先生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在“我的文学领路人”章节中,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文学友人,如数家珍,点点滴滴记着人家的好,实在不易。由于先生“文学的情结”深厚,在长期担任温州市文联,及温州晚报等文化部门领导岗位上,依然坚持创作,硕果累累。先后出版小说集《梅龙镇三贤》、散文集《毋忘书》、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路》,言论集《未晚丝语(上下)》等13部。另著有大型戏曲剧本《秦宫遗恨》、《凤凰楼》;长篇小说《杀狗记》《张协状元》(改编)等。这是了不起的,着实令人赞叹和敬仰。
尽管认识刘文起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但我们彼此成为朋友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2017年,鄙人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出版。我向先生去电话,询问通讯地址,过后将拙作寄一本于他。坦诚说,身为草根作者,出书送朋友,既是乐不知疲的事情,又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很多时候像一捆稻草扔进水里,没有激起丝毫的浪花和回响。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刘文起先生却认真阅读了,并且写了题为《城市栖居与乡村情节——读傅建国中篇小说集〈奶奶的村庄〉》的评论,先后发表在《温州日报》和《浙江作家》上。
先生在评论中怀着真诚扶持之热情与提携之胸襟称赞道:
贾平凹说:“故乡是你身体和灵魂的地脉。”傅建国的故乡在农村,所以他不管写城市还是写乡村,都离不开他的乡村情结,对城市进入都有一种隔阂。所以,不要说写农村,就是在他的城市打工小说中,都蕴含着他的乡村意识、乡村意象和乡村隐喻。傅建国在“后记”里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故乡!”傅建国还在“后记”里说:在他创作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时,“都仿佛是作者人在旅途中的最后一场‘告别’。”都“几乎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清贫而孤独。”可是,正是因为作者有这种折磨,他的小说集《奶奶的村庄》就作为“专属傅建国的一个重要标签”而让他在文坛中有了立足之地。也是因为有这种折磨,我们就更有理由对傳建国今后的小说创作充满着更多的期待。
2018年12月9日,天空阴沉,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刘文起先生不顾寒冷,准时赶到“一棵树”艺术中心,参加由温州市图书馆、瓯海区文联、鹿城作协联合主办的“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篇小说《皮王》分享会”。先生是一位耿直的人,他不会因为袒护后辈而专门只说一些溢美之词,他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出发,畅谈了个人的阅读感受。先生认为:
长篇小说《皮王》充满温州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但美中不足的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刘虹被作者塑造的过于“大方”和“完美”,反而显得“不可爱”。
于是,先生给《皮王》打了70分。
人生第一部长篇能得到老作家70分的评分,于我早已是一份奢侈的厚礼也。
先生又说:作为一名外来民工,建国在文学的路上一步一脚印,痴心不改,挺不容易的。文学源于生活,傅建国在皮革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并创作出《皮王》这部小说来,这一点是值得点赞的。
鼓励和表扬一个人,是需人胸襟的,先生心胸是个多么开阔的人啊。
近几年,随着与刘文起先生断断续续的交往,我感知他是一个豁达的人。先生为人真诚,说话干脆,却通情达理,且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有幸与先生喝过几次酒,发现先生喝酒爽快,先生的酒风与文风极为相似,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先生的文章大多像温州的老酒汗,香醇,劲大,历久弥新。
能与“老作家”刘文起先生成为“新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件有益而又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