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君坡鎮,會寧縣轄鎮。位於縣境東南部。地處乾旱山區,平均海拔1998米。面積145.3平方千米。總人口19268人(2017)。轄13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老君坡村,距縣城35千米。雙(鋪)界(石鋪)縣道與蘇(堡)太(平店)鄉道過境。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長征會師於境內。旅遊景點有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紀念碑。[1]
中文名稱: 老君坡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
電話區號: 0943
郵政區碼: 730713
地理位置: 會寧縣東南部
面 積: 145.3平方千米
人 口: 19268人(2017)
車牌代碼: 甘D
名字由來
老君坡鎮原名老君公社,以駐地老君坡自然村而命名,早年建有老君廟,故名。
歷史沿革
1953年建老君區。
1958年設公社。
1983年改老君坡鄉。
2015年撤鄉設鎮(甘民復〔2015〕2號批覆)。
地理環境
老君坡鎮位於會寧縣東南部,東鄰寧夏西吉縣、甘肅靜寧縣,西連會寧八里灣鄉,南靠太平店鎮,北接平頭川鎮。
=地貌概述
老君坡鎮中部高,東西側低,海拔 1989~2156米。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8千米,距會寧縣城44千米。全鎮總面積 13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89394 畝,梯田面積 6.3 萬畝。
氣候概述
屬二陰山區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6.4℃、降雨量450ml。
人口民族
全鎮所轄78個村民小組,4896戶21075人,均為漢族。
經濟概述
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00.94元。
老君坡鎮種植作物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較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豌豆、扁豆、玉米、糜子、穀子、莜麥、洋芋、蕎麥等九種;經濟作物有胡麻、芸芥、葵花、甜菜、大麻等五個品種;瓜果蔬菜有西瓜、西紅柿、茄子、黃瓜、蔥蒜等六個品種;藥材有黨參、黃芪、大黃等,還有本地野生藥材(如茵陳、蒲公英、地骨皮、車前、青焦等幾十種名貴藥材)。
歷史遺址
蘇家堡子
蘇家堡子位於會寧縣老君坡鄉謝埂村蘇堡社。堡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7米,面積3249平方米,堡門南開,有外堡。內堡四角原有炮台,現已全部破毀,外堡四角有墩,亦殘破,4米見方。內堡邊長43米,牆基寬4米,頂寬2米,夯層厚8厘米;堡牆高5.6米;外堡牆殘高內2米,外3米,基寬1.2米;外堡周圍有壕,寬4米,深3米,現僅餘東部一段,長約29米,其餘三面壕皆被破壞。1956年,當地政府在堡內建有蘇堡小學,2008年4月,學校遷至堡西50米處的川地里,現該堡已歸還當地蘇氏後代,為蘇培月所有,對研究會寧蘇門三學士事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黃龍山堡址
黃龍山堡子位於會寧縣老君鄉高石村小溝社黃龍山山頂。該堡依山勢而築,分內外堡。外堡南北長80米,東西寬75米,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堡門位西牆正中堡墩南側;外堡牆大多坍塌,僅有北堡牆保存較好,牆外8米處挖有壕,寬10米,深3米;外堡四角及東、西、南堡牆正中有墩,四角的墩5米見方,牆中的堡墩2米見方;內堡南北長60米,東西寬55米,面積3300平方米,堡門西開於西牆正中堡墩南側;除西牆正中有堡墩外,東北角,西北角也有墩,4米見方。內外堡之間相距7--10米;內堡牆內高1--3米,外高5米,基寬3米,頂寬2米,夯層厚7厘米,內堡牆坍塌較嚴重,僅餘東牆約15米。該堡始築於民國年間,是當地村民集體修築,防禦匪患。該堡對研究民國時期動盪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靈霖山顯聖宮
靈霖山顯聖宮位於會寧縣翟所鄉、太平店鎮、老君坡鄉三鄉交界處的老君坡鄉後川村。正殿顯聖宮,單檐硬山頂建築,三開間兩進,明間2.3米,次間2.2米,一進1.65米,二進3.8米,面積38平方米,內供顯聖大王。該殿始建於清初,乾隆年間維修,1985年又進行了維修。寺內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刻石碑一通,刻靈霖山顯聖大王贊文,碑高108厘米,寬50厘米;鐵罄一口,四孔,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暑月穀旦造,口徑39厘米,高26厘米;乾隆九年(1744年)四月十四日鑄鐘一口,口徑76厘米,鍾高60厘米,現存於顯聖宮。該建築對於研究清代宗教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著名人物
張嗣功
張嗣功(生卒不詳)字敏齋,張家峴(今老君坡鄉屬)人,歲貢生。一生淡泊寧靜,不慕名利。興辦私塾,教授學生。會寧、靜寧、隆德、海原四縣成名士子,多出其門。進士蘇耀泉、蘇源泉兄弟二人為其所教,後病逝家中。
蘇耀泉
蘇耀泉(1869—1908)字朗亭,今老君坡鄉宿家堡子行政村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與其弟蘇源泉同榜中舉,人稱「雙鳳齊鳴」。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二甲第147名進士。曾任浙江衢州石桐稅官,新昌、烏程(今吳興縣)知縣。在任稅官時減輕賦稅,民眾稱頌。在新昌任中,嚴管吏屬,不使擾民,並常深入民間,微服私訪,理清冤獄,緝捕寇盜。離任時百姓焚香跪送,並立去思碑。任烏程知縣時,事必躬親,倡導男耕女織,開渠引水,養蠶繅絲,發展匠藝,使烏程得治。博學多覽,對《綱鑑會纂》及其續編,詳閱後皆加眉批註釋。因積勞成疾,病卒任中,歸葬會寧時,當地士紳民眾沿途設祭,並贈「萬民傘」以志悼念。
視頻
會寧老君坡鎮文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