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子道德經注》,《老子》的重要注本。王弼注。《隋書·經籍志》、新舊《唐書》《經籍志》、《藝文志》等歷代史志中都有著錄。其流傳過程中有《老子注》、《玄言新記道德》、《集注老子》等不同名稱,並有2卷、4卷不同的卷數,但其內容則是相同的。主要版本有明正統年間《道藏》本、商務印書館《四部備要》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今中華書局版《王弼集校釋》亦收入,校勘註解,都比較詳備。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弼的主要哲學著作。它充分發揮了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作為自己思辨的起點,創立了「以無為本」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哲學體系。其40章注云:「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之無」,認為「無」不具有任何具體屬性,是物質世界一切現象賴以存在的本體。在它那裡,「無」也就是「道」,其28章注云:「道以無形無名成濟萬物」,於是,被老子規定為「無」又規定為「常有」的「道」,經過它的改造,摒棄了老子思想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萌芽,成為徹底的唯心主義。在此基礎上,又把有無的關係視為體用、本末、多一、眾寡的關係,提出無是體,有是用。其38章注云:「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以此深入論證了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貴無」哲學。還闡發了「靜為躁君」的形而上學動靜觀,提出以靜為本,以動為末。其16章注曰:「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強調作為世界本體的「無」是絕對靜止的,而現象世界的運動變化只不過「靜」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由此引伸出名教出於自然的政治結論,其第15章注云:「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於所用,則莫不贍矣。」17章注云:「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這一切都表現了它「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的原則,企圖用自然無為的主靜哲學來緩和社會矛盾。
本書在認識論上也表現出唯心論先驗論的傾向,如第47章注云:「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這與王弼主張的「言不盡意,得意忘象」、「聖人體無」的神秘主義認識路線是一致的。本書與王弼的其他著作,共同開倡了中國魏晉玄學思潮,成為奠定玄學的主要理論基石。
作者簡介
王弼(226—249),中國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人。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人,漢末著名士族、詩人王粲的侄孫。自幼即好論儒道,為何晏所賞識,薦與曹爽,任尚書郎職,後因事免官。王弼在其24歲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周易注》、《周易略例》及《論語釋疑》等著作,在魏晉之際的「正始玄學」中,獨標玄解,後來居上,在中國哲學史上發生了深遠影響。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老子道德經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 ↑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