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草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耳草属 |
中文学名:耳草属 拉丁学名:Hedyotis Linn. 界:植物界 |
耳草属(学名:Hedyotis Linn.)为茜草科下分一属。
该属植物形态上有草本、亚灌木及灌木。叶多对生,稀轮生;花白色或淡红色,头状聚伞花序,很少其它花序或单生;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雄蕊4~5枚;花盘小;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多个胚珠,很少单颗;果小;胚乳肉质。
目录
形态特征
物种分布
下级分类
代表植物
本属研究[1]
形态特征
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直立或攀援;茎圆柱形或方柱形。叶对生,罕有轮生或丛生状;托叶分离或基部连合成鞘状。
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为聚伞花序或聚伞花序再复合成圆锥花序式、头状花序式、伞形花序式或伞房花序式,很少其他花序或简化为单花;花有或无苞片和小苞片,有或无花梗;萼管通常陀螺形,萼檐宿存,明显或不明显,通常4裂,有时5裂,罕有2或3裂或截平;花冠管状、漏斗状或辐状,被毛或无毛,檐部4或5裂,罕有2或3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罕有不同数,伸出或内藏,花丝被毛或无毛,花药背着;花盘通常小,4浅裂;子房2室,花柱线形,内藏或伸出,柱头2裂,罕有不裂,胚珠每子房室多数或几粒,极少1粒。
果小,膜质、脆壳质,罕为革质,成熟时不开裂、室间或室背开裂,内有种子2至多数,罕有1粒;种子小,具棱角或平凸,种皮平滑或有窝孔,胚乳肉质;胚根棒形或圆柱形。
物种分布
约420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地为亚洲,我国约50种,产长江以南各省,北部少见。
下级分类
隆冠果组 Sect. Dimetia Wight et Arn.
二裂果组 Sect. Diplophragma Wight et Arn.
真耳草组 Sect. Euoldenlandia K. Schum.
角果组 Sect. Gonotheca Meissn.
耳草组 Sect. Hedyotis
代表植物
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L. 多年生、近直立或平卧的粗壮草本,高30-100厘米;小枝被短硬毛,罕无毛,幼时近方柱形,老时呈圆柱形,通常节上生根。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侧脉每边4-6条,与中脉成锐角斜向上伸;叶柄长2-7毫米或更短;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顶部5-7裂,裂片线形或刚毛状。聚伞花序腋生,密集成头状,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无梗或具长1毫米的花梗;萼管长约1毫米,通常被毛,萼檐裂片4,披针形,长1-1.2毫米,被毛;花冠白色,管长1-1.5毫米,外面无毛,里面仅喉部被毛,花冠裂片4,长1.5-2毫米,广展;雄蕊生于冠管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突出,长圆形,比花丝稍短;花柱长1毫米,被毛,柱头2裂,裂片棒状,被毛。果球形,直径1.2-1.5毫米,疏被短硬毛或近无毛,成熟时不开裂,宿存萼檐裂片长0.5-1毫米;种子每室2-6粒,种皮干后黑色,有小窝孔。花期3-8月。
本属研究
耳草属药用植物约20种,其中金草、伞房花耳草、白花蛇舌草、双花耳草、金毛耳草、牛白藤、长节耳草等7种为广东省广布种,产量较多;广州耳草、败酱耳草、脉耳草和阔托叶耳草为局限分布种,产量少,仅在地方作药用。除金毛耳草用作“肠炎宁”制剂的主药及白花蛇舌草已制成胶囊等外。
我国广义的耳草属包括狭义耳草属和蛇舌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海拔约2000m。广东、海南和云南为中国该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中国植物志》记载耳草属植物有60种3变种,加之新种,中国耳草属植物共68种3变种,其中42种为中国特有。广东省约有耳草属植物36种1变种, 约占我国耳草属的53.7%。此外,云南21种、香港20种、福建16种、广西14种、贵州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