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胡健
别名 建伟,号勉亭
出生年 不详
死亡年 不详
官宦经历 乾隆十四年(1749)选授直隶无极县。丁艰起复,改补福鼎县,调永定,署闽县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设社塾,创文石书院,政绩尤多。
编著作品 《澎湖纪略》十二卷

胡健(?~?),字建伟,号勉亭广东三水人。

生平

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选授直隶无极县。丁艰起复,改补福鼎县,调永定,署闽县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设社塾,创文石书院,政绩尤多。时澎湖士赴试台湾,多惮风涛。胡氏详请道府“缄题扃试”,两年间澎湖士子入学者六人,澎人夸为盛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补鹿港同知,在台创立澎瀛书院,为澎湖诸生赴试寓所,士民为之立祀于文石书院。乾隆三十七年(1774)陞台湾北路理番同知。

著作

纂有《澎湖纪略》十二卷。现存诗作俱见胡建伟《澎湖纪略》、蒋镛《澎湖续编》,共三十四首。诗作与澎湖地区风土密切相关。[1]

七言律诗

薯米
薯米澎无稻粱,居人以薯干供食,因名为薯米。

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2] 安闲海外家。义士不须劳指囷[3],将军何事慨量沙[4]。笑殊香秔供天府[5],喜并山芋[6] 唤地瓜闽人呼番薯为地瓜。一自岛隅分种后,风流随处咏桃花红白相参为桃花米[7]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贰册。由于胡健曾任澎湖通判一职,可知本作为其观察澎湖百姓生活之所得。诗中记录澎湖人以番薯干作为替代粮食的饮食习惯,并认为若自古便有薯米,则鲁肃无须资助周瑜军粮,而檀道济也不用因缺粮而唱筹量沙,对于番薯替代米粮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本作除了记录台人称番薯为地瓜外,同时也将山药并称为地瓜,呈现出古今语言习惯的延续与变异,而将番薯与山药合煮的菜肴,雅称为“桃花米”,可谓是透过文人的笔锋,为澎湖缺乏米粮,不得不食用薯干的窘境,增添了几分雅致与解嘲。


【延伸阅读】
1.陈廷宪〈澎湖杂咏〉二十首之十,《全台诗》第参册
2. 刘家谋〈海音诗〉一百首之十四,《全台诗》第伍册

七言古诗

渡海纪行
时维二月中和节[8],天气晴明浪澄彻。

鹭门待济匝月馀[9],一朝理楫[10]心怡悦。

鸣锣击鼓舟师迎,拔碇许许欢同声[11]

抓桅整缭候风信[12],四面飘飘扬旗旌。

港绕山回指大嶝[13],两峰对峙如门径[14]

絮絮钟磬出云端[15],共言此地颇幽胜。

探奇未暇蜡屐[16]登,订游约爽虎溪僧虎溪僧曾约余舟过,游大嶝山。

好山看遍且观海,眼界开豁心神凝。

停桡忽向寮罗地名捭[17],呀呷[18]无风亦簸洒。

更兼海气涌臊腥[19],重晕头眩轻也备[20]

守风七日藉风便[21],倏忽千里茫无边。

岛屿青青四山失,只见上天下水相胶连[22]

浑沦囊括地轴逸[23],洗濯星辰浴日月。

有如混沌未分之两仪[24],朔南何方东西昵。

馀皇[25]巨舰轻于毛,一叶泛泛随波涛。

后船瞥见前船底,仿佛露出鲲鱼尻[26]

形形色色见未见,灼灼烁烁闪流电。

似燹非燹燐非燐[27],云乃咸气浮光夜炫煽。

认副驾渡洋官船为正驾,馀船为副驾,招邻舟,

火号高烧明星流。天鸡[28]未鸣天已白,

茫茫飞渡黑水沟海中有黑水如沟。

黑水之沟黑逾[29]墨,蛟鲸宫阙龙伯国[30]

任尔铜船铁梢公[31],每每过之生喘息。

我曾泛历江与湖,自谓大观难为徒。

睹此爽然翻自失[32],川渟渎渚等杯盂[33]

浩浩落落[34]有如此,一腔豪气何时已。

酒酣夜半击楫歌,刮起黄头尽倾耳[35]

最怜徐福[36]三千人,昔年过此曾问津[37]

求仙采药那可得,至今漆齿作文身[38]

八十年前驱鳄战谓平郑逆也,凶人革心先革面。

九州之外又九州,尽入版图要荒甸[39]

置官命吏沧溟东,捧檄[40]万里乘长风。

[41]险如夷履平地,丈夫如此亦豪雄。

【题解】
本诗为七言古诗,收入《全台诗》第贰册。此诗是描述作者从厦门要到澎湖就任搭船的经过,在厦门等待将近一个月后,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一准备出发,据《澎湖纪略•官师纪》所载,作者于“乾隆31年(1766)2月19日到任澎湖通判”。全诗写来,让人仿佛跟著作者从厦门出海,一路经过大嶝山、小嶝山岛、黑水沟,向著澎湖前进,一幕幕让人惊叹的风景陆续映入眼帘,作者笔锋迭荡多转,更藉著“酒酣夜半击楫歌”,遥想徐福与郑氏时代,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此与其他清代宦台诗人多描写渡海的惊险与黑水沟的暗潮汹涌的情景,大异其趣。

【延伸阅读】
1. 胡健〈到澎湖境〉,《全台诗》第贰册。

2. 胡健〈澎湖歌〉,《全台诗》第贰册。

注释

  1. 江宝钗撰
  2. 鼓腹:饱食而闲暇无事。
  3. 指囷:囷,音ㄑㄩㄣ,圆形谷仓。《三国志• 吴志•鲁肃传》记载,周瑜派人向鲁肃要求资助军粮,鲁肃家有两座米仓,便指其中一座,将其赠与周瑜。后以“指囷”比喻慷慨资助。
  4. 量沙:《南史• 檀道济传》记载,南朝宋将军檀道济攻伐北魏,因粮草不继而将退兵。北魏军由降兵处听闻南朝宋军兵粮已尽,便派间谍探听真伪。而檀道济下令以沙混充米粮,并大声念出伪造的秤量数字,此举让北魏军误认宋军尚有军粮,放弃了追击计画。后以“量沙”喻指安定军心,迷惑敌人之典。
  5. 香秔供天府:香秔,亦称“香梗”,一种产于江浙地区,带有香味的梗米。天府,指朝廷。全句意指将香米上贡给朝廷。《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唐代常州、苏州,要上贡大量的香秔给朝廷。
  6. 山芋:山药之别称,亦惯称为“薯蓣”或“淮山”。《恒春县志》:“薯蓣:即山药。本草:‘山药,一名薯藇,一名山芋,一名薯薯,一名儿’”。
  7. 桃花米:将红心的番薯,与白心的山药一同混煮,雅称桃花米。
  8. 时维二月中和节:维,是。中和节,唐德宗贞元5年(789)时,下诏以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取义于《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处点出作者从厦门往澎湖出发的时间点是在农历二月初一。
  9. 鹭门待济匝月馀:鹭门,厦门古称。济,谓渡海。匝月,一整个月。指在厦门等待搭船渡海将近一个多月。
  10. 理楫:修整船桨,意谓准备航行出发。
  11. 拔碇许许欢同声:碇,同碇,音ㄉㄧㄥˋ。拔碇,谓拉起系船石或船锚。许许,音ㄏㄨˇ ㄏㄨˇ,谓众人劳动时一起出力的呼喊声,是一种劳动号子,典出自《淮南子•道应篇》:“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12. 抓桅整缭候风信:桅,音ㄨㄟˊ,谓船上系帆的柱子。缭,音ㄌㄧㄠˊ,谓缠绕的绳子。风信,随著季节变化吹来的风。
  13. 大嶝:嶝,音ㄉㄥˋ。大嶝,谓大嶝岛,在今厦门东南海面上,与金门相距约1800公尺,由三座岛屿―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组成。
  14. 两峰对峙如门径:谓从厦门搭船出海后,映入眼帘便是大嶝山与小嶝山岛分列于左右的景致,仿佛当门的小径般。
  15. 絮絮钟磬出云端:絮絮,声音繁复不间断之意。磬,音ㄑㄧㄥˋ,乐器名。钟磬,谓寺院里的钟声与磬声。
  16. 蜡屐:谓登山用的鞋子。古人登山时用蜡涂抹在木屐上,减少摩擦,让脚较为舒适。
  17. 停桡忽向寮罗捭:桡,音ㄖㄠˊ,船桨。寮罗,地名,即今料罗湾,金门重要港口之一。捭,音ㄅㄞˇ,开也;两手横向对外旁击。
  18. 呀呷:海浪开合拍打的样子。
  19. 臊腥:恶臭的气味。
  20. 重晕头眩轻也备:备,通“惫”,疲惫之意。谓重则头晕轻则疲惫。
  21. 便:顺便的机会。
  22. 胶连:紧密结合相连结之意。
  23. 浑沦囊括地轴逸:浑沦,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混沌不明的样子。地轴,古人想像中的大地轴心。逸,丧失。
  24. 两仪:谓天地。
  25. 馀皇:春秋时代吴国的船名,泛指船只。
  26. 尻:音ㄎㄠ,臀部末端。
  27. 似燹非燹燐非燐:燹,音ㄒㄧㄢˇ,火也。燐,燐火。
  28. 天鸡:谓神话中天上的鸡。典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29. 逾:超过。
  30. 龙伯国: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国。
  31. 任尔铜船铁梢公:铜船,谓坚固的船。铁梢公,谓强健的船夫。
  32. 爽然翻自失:爽然,茫然之意。谓己因此反而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33. 川渟渎渚等杯盂:渟,音ㄊㄧㄥˊ,水深之意。渎,音ㄉㄨˊ,沟渠。渚,音ㄓㄨˇ,水中的小沙洲。等,等同。杯盂,皆容器。谓与此大海相比,等同于小型容器。
  34. 浩浩落落:形容水流盛大、连续不断的样子。
  35. 黄头尽倾耳:黄头,谓船夫。尽,皆。倾耳,侧著耳朵倾听。
  36. 徐福:即徐巿(音ㄈㄨˊ),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朝著名的方士。据传西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乘船出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37. 问津:津,渡口。寻访之意。
  38. 漆齿作文身:谓将牙齿涂黑、身上刺青,用以形容原住民。
  39. 荒甸:泛指边僻区域。
  40. 捧檄:檄,音ㄒㄧˊ,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捧檄,谓奉命就任。
  41. 坎:《易经》卦名,象征险难之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