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胡济民 |
出生地: 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 1919年0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09月09日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胡济民 (1919年1月26日—1998年9月9日),江苏如皋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核理论、重离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目录
人物简介
胡济民(1919.1—1998.9)江苏如皋人。物理学家。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3年起任重庆交通大学助教,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40年代对具有非中心力成分的核力问题作了系统研究。60年代深入研究了荷电粒子在等离子体中的减速等理论问题。70年代从理论上探索了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和重离子核反应的机制。80年代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核宏观模型“连续介质模型”,能同时给出与实验相符的核质量等数据。[1]
1935年就读于南通中学。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技术物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兼研究员。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教委理科核物理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核理论、等离子体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2]
1998年9月9日逝世,终年79岁。
人物生平
1919年1月26日,胡济民出生于江苏如皋,儿时在家跟老先生学识字。
1929年,十岁时进入上海小学,插班念五年级。
1931年,进入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今上海市大同中学)学习。
1932年,初中二年级时转学至江苏省南通中学。
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在二年级就从化学系转到物理系。
194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物理系助教。
1943年,到重庆的交通大学当助教。
1945年,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去英国留学,到英国后,胡济民在伯明翰大学学习,导师奥里芬特(Oliphant)是参加美国原子弹的科学家之一,刚从美国回英。但因专业关系胡济民要求专学,奥里芬特支持胡济民转学,并介绍到他的好友、伦敦大学的莫赛(Massey)教授处去做研究生。
1946年,在伯明翰待了不到半年,进了伦敦大学,在莫赛教授指导下用唯象的方法研究核力,他在核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理论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
1949年9月,回到了刚刚解放的浙江杭州,应聘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不久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副教务长。
1951年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初,奉调到北京大学,并由周总理亲自批示,任命为物理研究室主任,负责筹建和领导物理研究室的工作,并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北京大学党委委员。
1956年,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的专门人才。
1958年,物理研究室扩建为原子能系,后又更名为技术物理系,胡济民担任首任系主任直至1986年,在此期间,他还兼任技术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北大党委委员等职。
1998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胡济民对具有非中心力成分的核力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重离子核反应机制方面,提出了“准复合核模型”,在原子核裂变、原子核集体运动和宏观模型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胡济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倡导开展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重离子核物理成为核科学研究前沿课题时,他就从理论上探索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重离子核反应要经过中间阶段的“准复合核模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关心、支持中国核数据编评和核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亲自领导和参加裂变核数据计算和裂变机制的研究工作,他首创的多维裂变布朗运动模型取得了重要成果。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比较、分析已有核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原子核宏观模型,并应用于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取得了新的进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又在高自旋超形变态研究领域,发展了原子核的振动与转动模型,为核结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5]
学术论著
根据2016年10月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显示,胡济民主编出版了《原子核理论》《原子核的宏观模型》《原子核裂变物理》等专著。
人才培养
胡济民在全国核物理会议上讲话 |
讲授课程
胡济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他亲自授课、指导研究生。他既主讲《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等基础课,也讲授《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原子核理论》等专业课。还为全校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讲授了第一堂课。他还经常给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作核科学报告与讲座,介绍核科学的最新进展和自己研究成果。
学科建设
1955年春,胡济民奉调到北京筹建和主持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原子能科技干部的物理研究室,担任室主任。1958年该室改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一直到1986年,胡济民都担任该系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并承担教学工作,带领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生多人。
编著教材
胡济民编著的教材《原子核理论》第一版获工业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和全国优秀教材国家优秀奖,修订版又获教育部和国家级两项科技进步奖。
荣誉表彰
1980年胡济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胡济民父亲胡兆沂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学法律,辛亥革命前曾在山东作过几年法官,辛亥革命后在北京或上海当律师。
1954年初胡济民与钟云霄结婚,二人相濡以沫四十多年,直到胡济民在1998年去世。[6]
胡济民女儿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胡少文教授。
兴趣爱好
少年胡济民爱好广泛,喜爱体育运动。其中,打乒乓球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和几位同学一起发起成立了乒乓球俱乐部,定期组织比赛,切磋球艺。受姐姐的影响,胡济民也喜欢文学。
人物评价
胡济民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为发展核科学与原子能事业作贡献。胡济民在原子核理论方面精深的学术造诣、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他长期从教的丰富经验,凝结成重要的教材和科技专著,为中国的核科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胡济民是一位德高望重、科研教学成绩卓著的核科学家与教育家。半个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中国的核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为中国核工业的创建与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后世纪念
胡济民教育科学基金
为纪念胡济民先生,缅怀他在开创中国核物理、核聚变科学和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2000年前后,由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和中国核物理学会发起,联合中国国内几个核科技主要单位,在北京大学设立了“胡济民教育科学基金”。基金本金来自核工业总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等。基金用于资助“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该奖的目的是鼓励为发展中国核物理与核聚变事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教工作者和研究生。按照《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章程》,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全国核物理大会上宣布评选结果并发奖 。
胡济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2019年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主要创始人胡济民诞辰一百周年。1月1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了“胡济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共同缅怀胡济民先生的光辉业绩,学习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弘扬其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满腔热忱的精神。
参考资料
- ↑ 胡济民,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 ↑ 胡济民_院士风采,江苏省南通中学
- ↑ 胡济民,西安交通大学
- ↑ 通籍院士|胡济民:把毕生献给了中国的核物理科学,微信公众平台
- ↑ 中国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奠基人——胡济民,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 ↑ 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胡济民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