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脊樑(董建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脊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脊樑》中國當代作家董建剛的散文。

作品欣賞

脊樑

父親說,你把鋤和杴肩上,柴和谷杆,我來挑。

我說,還疼嗎?父親說,歇一會就好了,你先回?

我下山在柿樹下歇息等候,父親挑着山一般的梢子柴,踏着彎彎山道,從樹林裡緩緩走了出來。到我跟前,他說,你還不趕緊回?不知道你媽一人在家忙嗎?說着,父親換一個肩,跨過水渠,閃着步子,向村莊走去。

天果然像父親說的那樣,不一會兒就從藍天變為灰雲暈染。濕漉漉的微風,沿着丹江河吹進村莊巷巷道道。歇息後,父親給牛納上草料,飲了溫水,點一鍋旱煙坐在一旁抽着。還不時用拳頭不停擊打他的腰和脊背。一道閃電划過,雨來了。

每逢天氣變化,父親的腰脊就會在陰雨來臨時隱隱疼痛。和眾多百姓一樣,常年勞動,給他們身上留下的傷痛無處不有。一旦風雨來臨,這些傷痕,就會趁勢和陰冷撕扯在一起返疼,返痛。

天地對老動者的回應,用了一種獨特方式,來加深勞動者對黃土的眷戀與牽絆。日積月累,這種來自大地的獨特提醒,就會逐漸滲透進勞動者的血脈和全身每一根神經。

隨着心靈的逐漸安靜,隨着每一根脊骨的扭動、矯正,直到方向的始終不變,直到以不懼生死的倔強,堅持一生。

父親將結滿鹼花的上衣卷到頭頂,背朝我,裸露一副泥土色的男人脊背,對我說,給我打!

像捶打洗衣板一樣,我反覆捶打着。脊樑弓起的父親,眼含期待,一會兒給你轉過脊樑這一面,一會兒給你遞過來那一邊,輪換着讓我捶打。雷雨聲由遠及近,我的砰砰捶打聲和雨聲交織在一起。

我看見,從父親的脖子到肩膀再到整個脊樑,隱約交織着一縷縷,一道道青灰色瘀痕——我知道,這些傷痕,有的是在山上被樹枝劃傷;有的是被老牛犁地時擠傷;有的是在丹江河抗洪時,被浪濤中的荊棘刺傷;有的是在割麥時被麥茬扎傷……

此時,有的像一綹黑線在皮層下蠕動,有的像一隊螞蟻翻山越嶺,有的像一眼迷茫的麻錢,有的像仲夏跌落的柳葉,有的像一根書籤,折翅在篆字的溝壑之間……這些大小、長短、寬窄不一的傷痕,正在趁勢發威,生髮陣陣疼痛。

當我捶打到某一縷或某一道傷痕時,父親就猛地一個顫抖,我用拳密集時,父親就猛地一個前挫。就這樣,我捶打,他顫抖,他顫抖,我捶打。如此不停地捶打,顫抖,再顫抖,再捶打,直到他一臉冷汗往下落。

這是一副憨厚清苦的男人脊樑,儘管傷痕縱橫,但卻從未作聲,只一個勁兒撐着風雨將我們全家扛着,跟風霜雨雪做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較真後,倔強為一面獨當,默然承受各種天氣變化帶來的陰冷和陣痛。

面對陣陣疼痛,父親從未躲閃,也從未顧及和膽怯。那陣陣鑽心的疼痛,一旦發作,就像一件可身衣服,緊緊黏貼在他脊樑上。

有一次,父親挑一擔麥捆下山,因山路濕滑,一個趔趄,他像老牛倒下一樣,摔倒在山道上。扁擔兩頭一人高的麥捆死死壓着扁擔,讓扁擔下的父親無法動彈。我急得哇哇大叫,附近的幾位鄉親趕來,才把父親從扁擔下拽出來。一身泥水的父親坐在泥地上,謝過鄉親,擦乾膝蓋和脊背的血跡,重新挑起麥捆,顫抖着下山。

就是這樣一副脊樑,它那每一根脊骨的顫抖着堅持,帶動着整個脊樑堅持向前。就像割麥,犁地,插秧時聽從爺爺叮嚀那樣,畢恭畢敬,全神貫注。

這時候,父親不會躺着,也不會歇着。脊樑淤傷的隱痛稍有減緩,就會頂着陽光開始勞作。對土地的報恩讓他至死認定:勤奮勞作,是他一生對土地的孝敬和報恩。哪怕身體再睏倦,脊骨再疼痛,他都會強忍疼痛振作起來,挑一肩責任和擔當。

如同《詩經》中那些先輩:「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成為與生俱來的縮命和操守。

秋風中,這副脊樑,肩扛扁擔收谷收豆;春雨中,這副脊樑,肩扛老钁或鐵鋤,將土地深挖或深耕;霜雪裡,這副脊樑,站在房階或牛棚,擊打腰脊疼痛處,再進牛圈出肥或朔笤除打草鞋;酷暑中,這副脊樑,扛起扁擔,趟過州河,不是割柴割草,就是送肥耙地。父親明白:作為一個男人,這是他進入勞作前的必備技巧之一。

在我和母親的輪番捶打下,父親脊樑上的縷縷淤痕處,隱隱泛紅;油亮處,微微泛亮;一臉冷汗的父親說,……不疼啦,不疼啦!活動一陣胳膊腿後,父親提起鐵鍘刀和母親在木棚下給老牛軋草拌料。天雨依然歘歘下着。父親說,這可是老天給咱的金元寶啊!

父親把一地雨水,看作他一生都沒有見到的金元寶。仔細想想,對於他痴愛的大地來說,任何一場雨水,不就是天地帶給他的金銀財寶嗎!

雨住天晴,父親給廚房打滿一瓮井水,自己點燃一鍋旱煙,坐在房階看老牛咀嚼,看螢火來回飛舞,看銀河在頭頂嘩嘩流過。隨後,哼着花鼓,回到上房拾起線拐子,靠柱子坐着,幫母親拐線。

父親唱着,拐着,拐着,唱着,一陣鼾聲緩緩響起。停下紡車的母親,拿起棉襖輕輕蓋在父親身上,再和我點燃一撮艾草,驅趕蚊蠅。

聽着父親順暢的鼾聲,我回到方桌前,撥亮油燈,輕輕打開課本,一課一課逐題做作業。不時揚起線捻的母親,笑着給我鼓勁。我知道,只有我不斷地學着父母的勤奮模樣,不斷刻苦用功,我的將來,才能對得起父母的撫養和艱辛。

[1]

作者簡介

董建剛,男,黨員,公務員退休。近年有詩歌、散文、小小說在《星星》《人民文學》《中國校園文學》《陝西日報》《陝西農村報》》和《商洛日報》及香港《文學月報》等報刊發表。散文《這塊土地》被編入由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秦農絲語》一書。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