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由的聲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美第奇獎、龔古爾傳記獎得主鴻篇巨製

60萬字講述法蘭西的「光榮與夢想」

這是對法國知識分子的一次巡禮,也是對一個緊張、矛盾乃至絕望世紀的穿越。

大革命之後,統治法國數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歷史舞台,迎來的卻是法國近現代最動盪不安的世紀。在君主制與共和制輪番登場之際,知識 分子選擇發聲,在議院中成立黨派,成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腦。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賭徒貢斯當、戴着鐐銬跳舞的基佐、預見民主弊端的托克維爾、身着男裝的女作家喬治·桑、一度反對共和的「法蘭西靈魂」雨果……許多人白天還在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鄉。

儘管政治立場相去甚遠,但他們均共享對自由的熱愛,而正是這份對自由的堅持使19世紀末的法國毫無疑問地成了歐洲最平等的社會。

「我們如今更喜歡嘲笑崇高,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有時甚至喜歡挖苦19世紀的文學和政治,認為那些浮誇的言辭同當今的審美觀格格不入。然而,我們這些忘恩負義的繼承者尤其要感激它們留下的遺產——我們還需要自由原則來奠定未來,某種自由的激情也將繼續引領我們。」

維諾克是當今法國以著作多,取材廣,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稱的史學名家。在這本展現19世紀法國知識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歷程的書中,他所寫的不是一部乾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筆下,這些知識分子個個性格鮮明,血肉豐滿,呼之欲出。——呂一民 浙江大學教授

19世紀,「知識分子」一詞尚未誕生,但這並未妨礙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動……《自由的聲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個時代傑出文人的群像。這本書也如一部令人興奮的小說,米歇爾·維諾克是一位編年史作家,他的博學令人嘆為觀止。——《觀看》

作者簡介

米歇爾·維諾克(Michel Winock),法國史學名家,長期擔任巴黎政治學院歷史學教授,現已榮退。維諾克專攻法蘭西共和國歷史和知識分子研究,曾在法國第二大日報《世界報》中擔任記者,著作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屢次斬獲大獎,《法國知識分子的世紀》獲美第奇獎,《自由的聲音》獲法蘭西學院羅蘭·儒弗內爾獎,《法國與猶太人》獲蒙田獎,《斯塔爾夫人》獲龔古爾傳記獎。此外,他還創辦了法國知名報刊《歷史》,至今也仍常就時事發表言論,是法國知識界不容忽視的聲音。

原文摘錄

我一直崇拜他,但現在我憤怒了!我必須發怒。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到真實和崇高。至於文風,我覺得它錯誤和粗俗。這是討好民眾的一種方式。雨果對所有人都關心、體貼。……哪裡有類似芳汀的妓女、像冉阿讓一樣的苦役犯、像A.B.C.中的愚蠢傢伙一樣的政客呢?在他們的靈魂深處,人們從未看到他們受苦。自卞福汝主教以下,這些都是美化過的模型和人物。 我們如今更喜歡嘲笑崇高,將自由視為理所當然,有時甚至喜歡挖苦19世紀的文學和政治,認為那些浮誇的言辭同當今的審美觀和相對主義理論格格不入。浪漫主義、烏托邦主義和進步主義之類的詞彙,只是為了嘲笑它們的天真,有時是為了嘲笑它們的宗教感情而被匯集在一起。然而,我們這些忘恩負義的繼承者尤其要感激它們留下的遺產一一我們還需要自由原則來奠定未來,某種自由的激情也將繼續引領我們。

書評

今年4月,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法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都為這場災難深表遺憾。

但事實上,這不是巴黎聖母院第一次遭受大規模破壞,上一次破壞還需要追溯到法國大革命,而且大革命造成的破壞要比這次火災更加嚴重。

在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徵王權的巴士底獄,把國王送上斬頭台,普通民眾也血流成河,屍體多到要用馬車來拉。

大革命至今也還是轟動全世界的重大事件,它激動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首次讓窮人明白,原來自己也可以說「不」。

有人說,當時的巴黎人是最悲傷的人,他們為這個城市建了一座又一座建築,但特權階級對他們沒有絲毫憐憫之心,用微薄的報酬換來他們艱辛的勞動,哪個工人因為重負而倒下,他們馬上就能找到新的工人代替。

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沒有革命的意願,也沒有將自己的反抗表現出來。但大革命讓他們首次意識到,原來還有反抗這個選項。

我們都記得,在這場腥風血雨之中,民眾奮起將王室推入火坑,但之後呢?

事實上,在大革命落幕之後,法國人花費了一個世紀才獲得安寧。在這個世紀中,革命、復辟、戰爭、街頭抗議層出不窮,其中在短短60年間,政權更迭6次,就像是一個病人在短時間內連着做了好幾場大手術,每次都救了回來,但也很快再次被推進手術室。

面對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紀,許多文人或主動或被迫發出聲音。他們四處奔走,在議院中成立黨派,成為大臣甚至擔任政府首腦。

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喬治·桑、托克維爾都誕生於這個世紀,並且讓這個世紀成為舉足輕重的存在。法國著名史學家米歇爾·維諾克的《自由的聲音:大革命後的知識分子》便生動詳細地描繪了這個群星璀璨的世紀。

著名的滑鐵盧之戰終結了拿破崙的政治生命,也使得一度倒台的波旁王朝捲土重來,再次復辟。

但波旁王朝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樣統治,經受過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洗禮的法國人不會容忍獨裁君主統治這個國度。渴求自由的力量在暗中涌動,任何想回到過去的企圖都不再可能。

為了安撫國民,波旁王朝頒布《憲章》,聲稱保障言論自由,但卻在後期開始收緊統治。此時,知識分子坐不住了,紛紛起而反抗,就連狂熱的保皇分子夏多布里昂,也高舉新聞自由的大旗,反對報刊審查制度。

波旁王朝明顯已經不得人心。司湯達在《紅與黑》中借主人公於連之口,譴責復辟王朝「卑鄙無恥,崇拜金錢」,控訴那些腰包鼓鼓的顯貴竟然要處決一個窮人,僅僅因為他們為了填飽肚子而偷了一件銀餐具。

幸運的是,在《紅與黑》出版之際前不久,本已失去生存土壤的波旁王朝便在民憤之中轟然倒地,取而代之的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奧爾良王朝。


但很快,這些不甘被現實蒙蔽雙眼的知識分子再次發覺,新王朝所聲稱的自由、立憲,不過是裝點門面的工具。正如巴爾扎爾所說,奧爾良王朝的自由不過是為不知羞恥的非法買賣和唯利是圖的行為,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原則。

革命軍推翻了這個中庸王朝,緊接着開啟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普選產生議會和總統的共和國,選舉拿破崙一世的侄子為總統。但他們的總統很快又親手埋葬民眾的希望,在1851年發動政變,重建帝國,自立「拿破崙三世」。

「共和國之父」雨果厲聲控訴拿破崙三世「不只是殺人,還使人的靈魂變得衰退,使人的心靈變得狹小」。最後,雨果的抨擊在拿破崙三世下令燒毀圓明園時,達到最高潮。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終結了拿破崙三世的統治。雖然平日總是在批評國家的種種行為,但在國家獨立面臨危機之際,這些知識分子也沒有退居象牙塔,福樓拜甚至想上前線保衛國家。

雖然諸多文人熱情高漲,但德軍還是攻到了凱旋門下。戰敗後的法國異常衰弱,此時,巴黎公社起義,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曾經擁護共和國的喬治·桑、龔古爾、小仲馬都被列入黑名單。甚至有人闖入雨果的家,高喊「絞死雨果」。

在革命、復辟、巷戰不斷的混亂之中,法蘭西終於在19世紀後半葉建立起第三共和國。

幾乎與新共和國成立的重大意義齊名的,是1887年為雨果舉行的國葬。在雨果因病去世前幾年,曾與他作對或並肩作戰的知識分子也紛紛故去,與此同時,法蘭西共和國也逐漸站穩腳跟。最終為「法蘭西靈魂」雨果舉行的盛大國葬,標誌了這個動盪世紀的結束。


雨果葬禮 法國19世紀的每一次風起雲湧背後,都有知識分子四處奔走的身影。他們比常人更需要表達的自由,也比其他人更願意為此而鬥爭。正是因為有了他們,19世紀末的法國毫無以為地成了歐洲最平等的社會。


在這個世紀,法蘭西成了整個世界的思想試驗田,共和、自由、民主、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都從這裡開始生根發芽。

因而,如果不了解法蘭西的19世紀,也就難以理解這些偉大的人物和思想。

而且,相較於18世紀的法國史,風起雲湧的19世紀要更加緊張、複雜和精彩,國外針對這段歷史的大眾讀物更是數不勝數,但國內引進的卻不多,《自由的聲音: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本。


本書的作者米歇爾·維諾克是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專攻法蘭西共和國歷史研究,屢次斬獲圖書大獎,曾獲法國國家級獎項美第奇獎、重大文學獎項龔古爾傳記獎、蒙田獎和法蘭西學院羅蘭·儒弗內爾獎,等等。

國內法國史研究權威呂一民教授也十分看好這本書,稱讚這本書讓人聯想起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和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並且強調作者維諾克是一位難得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的史學名家。

聽到這裡,你或許會因為作者的咖位而敬而遠之,但維諾克的作品可不是只為專業讀者而寫。他曾在法國第二大日報《世界報》擔任記者,深諳將作品變得平易近人的秘訣。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在首次推出精裝版之後,往往還會出專門面向大眾的平裝本。

《自由的聲音》不是歷史教科書,一板一眼地書寫大事記,而是通過雨果這些人躍動的身影,讓你在小故事之中體味到大歷史,穿越到那個緊張、矛盾甚至絕望的時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