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自体免疫性疾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31日电)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今天指出,台湾受到Omicron BA.4、BA.5病毒入侵影响,中重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65岁以上年长族群,死亡率上升达33%。
  • 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秀熙今天带领研究团队,透过“新冠肺炎防疫科学线上直播”分析世界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发展。
  • 陈秀熙指出,台湾最近一周受Omicron BA.4、BA.5病毒影响,相较于8月中旬,中症率上升37%、重症率上升15%、死亡率上升近29%,值得各界关注。
  • 其中65岁以上族群,中症率上升43%、重症率上升17%、死亡率上升33%。
    • 陈秀熙指出,年长族群多慢性病、癌症,免疫较为缺乏,应尽快施打疫苗追加剂。

自体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攻击正常细胞所产生的状况。

  • 目前发现的至少有80种这类的疾病。
  • 几乎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 常见症状包括发烧、感到疲劳
  • 症状经常是断续式的发作。
  • 自体免疫性疾病罹患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年轻女士,脸上有常见的"脸颊红斑(malar rash)"(另称蝴蝶斑)。
  • 一些自体免疫性疾病,例如全身性红斑狼疮会在家族内传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由感染或其他环境因素。
  • 一般常被归类为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有乳糜泻、第1型糖尿病、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另称格雷夫斯症)、发炎性肠病多发性硬化症银屑病(另称为干癣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全身性红斑狼疮。
  • 有时不易诊断。
  • 治疗方式取决于病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常用到非类固醇抗发炎药(NSAIDs,或称为非甾体抗发炎药)和免疫抑制剂
  • 偶尔需要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 治疗通常能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
  • 美国约有2,400万人(占总人口7%)患有自体免疫性疾病; 女性发生率比男性要大; 通常在成年期开始发作。
  • 自体免疫性疾病首度在1900年代初期受到描述。
  •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
  • 自从Donath 与Landsteiner提出此概念以来,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上皮细胞胃壁细胞细胞核DNA抗体等。
  • 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
  • 要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一般需要根据:
    • ①有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
    • ②排除继发性免疫反应之可能,
    • ③排除其他病因的存在。
  • 自身免疫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免疫耐受的丢失 对特异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称免疫耐受。
    • 2.免疫反应调节异常 TH细胞和T抑制细胞(TS)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当Ts细胞功能过低或TH细胞功能过度时,则可有多量自身抗体形成。
    • 3.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

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 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 4.病毒因素病毒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已在小鼠的自发性自身免疫病中得到一些证明,例如NZB小鼠的多种组织中有C型病毒及其抗原的存在,在病变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也有此类抗原的存在。

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八种染病症状

  • 自体免疫疾患可不会每次都敲锣打鼓宣告病人患病; 很多人病情缓缓恶化却浑然不觉。
  • 正式确诊有可能要花五年左右,而每人平均得求诊六到十位医师才能确定祸首。
  • 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自体免疫疾患的症状模糊而迥异。
  • 是故,对症状有所认知,就显得很要紧; 这类疾病的常见迹象:
    • 脑部与颅部受影响,如:头痛、焦虑、思绪朦胧、注意力不足。
    • 脸部红肿脱皮。成因从粉刺、红斑,到湿疹、牛皮癣、皮肤炎都包含在内。
    • 鼻窦、嘴部、肺部出状况,如过敏、气喘、口干、经常感冒。
    • 甲状腺出毛病,导致疲劳或亢奋、体重增加或减轻,整个人心神不宁或焦虑。这可能是桥本氏症(甲状腺低下)或格雷氏症(甲状腺亢进)。
    • 关节不舒服,例如:僵硬或作痛。这说不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纤维肌痛的征兆。
    • 肌肉疼痛无力,或者有贫血或缺乏维他命B12等症状。你会感到酸痛乏力。
    • 肾上腺疲劳,会让你“又亢奋又觉得累”,又或者单纯只是筋疲力尽。
    • 消化道不适(也许是得了肠躁); 胃绞痛、胀气、腹胀、腹泻、便秘,不管只有一项或每项皆有,都是肠漏症病征。
  • 你也许患上一种以上的自体免疫疾病,也许离患病不远。有上述任一症状,请勿置之不理。光希望病症并不严重或是会自动消退,对你并无好处。
  • 你得防患未然,找个能检视你病史与症状的医师; 最好对方愿意将整合疗法列入考量,比如功能医学医师。
  • 请和医师合作,为自身及肠道拟定一套最佳方法来抵御自体免疫。
  • 自体免疫疾患鬼影幢幢,一开始可能很吓人; 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可以控制局面; 让免疫系统回复强健、妥善运作,对身体健康至关紧要; 而治疗肠道正是第一步。
  • 想同时强化免疫系统,并且让肠道具备多元微生物群系,得以迅速恢复活力,微量接触尘土是一大妙方。 [1]

32097232860_9eb5b41150.jpg https://www.edh.tw/article/14229

肺纤维化是自体免疫疾病患者死亡主因

  • 自体免疫疾病位居国内第3重大伤病,每年新增约4,000名病例。若疾病不慎侵犯至肺部引发严重的肺纤维化,致死率将大幅提升。
  •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应定期追踪肺部健康,一旦出现“3症状”且持续2个月未改善,就应向主治医师反映,把握治疗良机。
  • 人体免疫系统犹如驻扎体内的卫兵,伺机抵御外侮,如若失序,可能反过头来攻击正常组织,引发人体多变且难解的表现。
  • 这类自体免疫疾病的种类繁多,像是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症、全身性硬化症、全身性红斑性狼疮、过敏性血管炎、川崎病、克隆氏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人数持续增长,原因不明; 台北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蔡长祐指出,过去10年来,国内患者人数成长73%,目前年增4,000名病例,累计超过12万名患者。
  • 即便疾病本身获得良好控制,患者仍可能因免疫系统持续攻击,使得全身器官如心脏、肠胃道、肾脏、肺脏,陆续遭到侵犯。
  • 在肺脏方面,可能引发肺部纤维化。
  • 亚东医院胸腔内科主任郑世隆说明,患者的肺脏间质会因病产生大量异常的疤痕组织,导致肺部无法进行正常气体交换作用、肺功能下降,这个现象被称作间质性肺病。
  • 有研究显示自体免疫疾病引发的间质性肺病,约有3成会进一步发展成更严重的渐进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病,致死率大幅提升; 另有文献指出,约有17%的肺纤维化患者随时可能发生急性恶化,其中高达9成会在1个半月内死亡。
  • 整体而言肺纤维化的患者存活率比其他患者低出许多。
  •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患者的肺部一旦纤维化,10年存活率只剩其他患者的一半;再以干燥症患者来说,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人,10年存活率降低近3成。
  • 定期追踪检查有助及早发现异状。
  • 台北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陈明翰提醒,自体免疫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状态评估,包括每半年进行一次后背下肺叶听诊以及肺功能检测,确认是否有肺部纤维化的异常呼吸音或肺功能下降情形,必要时可搭配HRCT电脑断层扫描,借此提早对于尚未出现症状的疾病确诊、评估与疾病分级。
  • 生活中也要留心不寻常的症状,自体免疫疾病患者如果干咳、发喘、疲累持续2个月未改善,就应尽快寻求医师诊治。
  • 在过去自体免疫疾病合并肺纤维化的治疗会使用到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发炎等药物,不过这类药物仅能减缓原有疾病恶化,无法延缓肺功能下降与疾病进程。
  • 即使进行肺移植,新肺仍会持续受到免疫系统攻击,治标不治本。
  • 药物持续推陈出新,卫福部9月核准抗肺纤维化药物可用于持续进展的肺纤维化,这为长年无药可医的自体免疫疾病或其他成因引发的渐进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病患者带来一线曙光。
  • 临床试验显示新药可减少57%的肺功能下降,其中针对亚洲族群次分析的结果显示,可降低74%的急性恶化发生与死亡风险。 [2]

参考来源

  1. 乔许.雅克斯(自然疗法医师). 自体免疫失调致全身8大病痛!跟著医师这样做,过敏少一半. 早安健康. 2018-02-13 [2022-08-31] (中文). 
  2. 作者 罗真. 首页看文章医疗其他疾病自体免疫疾病患者出现3症状 当心高致死率“肺纤维化”找上门. 康健杂志. 2018-07-31 [2022-08-3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