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模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捨本逐末模式是中國的一個文化術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名詞解釋
「捨本逐末」成語中的釋義是: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所謂捨本逐末模式,是指在一個系統性的複雜問題中存在多個解。最明顯的解往往也是最表面的解,潛在問題常要等到症狀明顯時才引起注意,但這正是難處,因為問題的根源常是隱晦不明。或者即使發現了,大家也因為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去克服,而避重就輕,採用一些善意的、簡便的、立即見效的解決辦法。不幸較為容易的「解」經常只能改善症狀,並不能改變潛在的問題。更有甚者,潛在的問題不但未曾解決,反而更為惡化,但因為症狀已經暫時消除了,問題便不再引人注意,使系統因而喪失解決潛在問題的能力。
例如,隨着企業的規模增長,原來不曾出現過的問題浮現出來,而人們往往看到的只是症狀,對病根缺乏直觀感受。採取的措施無非是緩解症狀之舉,暫時解除了壓力,但不久問題再度出現,再度重複前面「行之有效」的舉措,最後自己給自己釀造出無法下咽的苦酒。最明顯的例子,如以喝酒來暫時緩解心理上的苦悶,下次可能要喝更多的酒。最後,形成了酒精依賴,苦悶只是一次次緩解,而自己卻變成了不可救藥的酒鬼。針對捨本逐末,聖吉推出「增強治本的反應與減弱治標的反應」 這一槓桿解,主張通過建立共同願景來治本,具體做法就是通過坦陳「症狀解」的真相,一步步追究到最根本的原因,描繪出更長遠的系統反應和演變前景,從而減弱治標可能帶來的長期損失。
「本末倒置」、「避重就輕」、「轉嫁負擔」、「治標還是治本」,都是「捨本逐末」這個基模中常用的語彙。
「捨本逐末」的結構
「捨本逐末」的結構在個人以及組織中常可見到。當人們看到問題的症狀,他們先是開始行動,大聲疾呼,之後快速地備妥對策除去症狀,因此維持有一陣子再沒有看到症狀。
以下是一個暫時使症狀消失,卻引來更大問題的例子。當個人的工作量增加到超出能力所能負擔時,壓力產生了。我們於是在工作、家庭與許多其他的活動中分身乏術。如果工作量的增加超出我們的能力,惟一的根本解決之道是限制工作量。這也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它可能是指放棄一個需要常出差的晉升機會;或者婉拒當地學校董事會的一項職位。也就是分辨事情的本末先後,加以取捨(尤其是「舍」的智慧)。可是大部分的人往往想什麼都兼顧,壓力就愈來愈大,於是上焉者以運動、靜坐,下焉者以酒精、毒品的方式解除壓力。這些方法當然無法真正解決工作過多的問題,只是暫時解除壓力,把潛在的問題遮起來。然而問題會一再出現,酒也愈喝愈多了。捨本逐末的結構在各個層面隱伏,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危害力量是無法評估的。如果不能警覺而及早對症下藥,組織或個人就會一直習於捨本逐末,無法根除此一惡習。
捨本逐末的結構會將許多有效解隱藏在後面。但是儘管看出那些有效的解,你仍總覺得不妥:問題似乎還是沒有充分解決。例如管理者可能認為應該把工作下授給部屬,但是仍感不安,所以一出現困難,就插手處理;部屬因此從未得到真正的經驗。又譬如,企業面臨國外強大的競爭,可能尋求關稅保護,久了以後就非保護不可,否則難以經營。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遇上財政收支大幅失衡時,也往往借着印鈔票來融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通貨膨脹成了習慣性的生活方式,人民愈來愈需要政府的幫助,逐年擴大的赤字變成無可避免的選擇。另外像食物救濟計劃、用殺蟲劑除蟲等措施,也是一種負擔暫時轉嫁,並非治本之道。
參考文獻
- ↑ 【每日積累】漢字的概述?漢字的特點是什麼?,搜狐,2021-06-26
- ↑ 中國書法:一門古老的藝術!,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