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芒苞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图连接芒苞草

芒苞草(学名: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 C. Kao)是石蒜科,芒苞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5厘米,密丛生。根状茎坚硬,叶片近直立,鞘披针形,浅棕色,聚伞花序缩短成头状,外形近扫帚状,花红色或紫红色;苞片宿存,鞘近革质,浅棕色,花外轮裂片卵形,花药长圆形,不等大,子房长圆形,蒴果顶端海绵质且呈白色,种子两端近浑圆或钝。6月开花,8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马尔康、乾宁、稻城、乡城)。生于草地上或开旷灌丛中,海拔2700-3500米。

芒苞草是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 中文学名 芒苞草
  • 拉丁学名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C.Kao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百合目
  • 亚 目百合亚目
  • 科石蒜科
  • 属芒苞草属
  • 种 芒苞草
  • 分布区域四川:乾宁、道孚、康定、马尔康、稻城、乡城。西藏:察雅。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科学研究

花粉形态

保护级别

相关文献

芒苞草形态特征

芒苞草多年生草本。 植株高1.5-5厘米,密丛生。根状茎坚硬,粗1-2毫米;根粗约0.4毫米,较长。

叶近直立,长2.5-7厘米,宽约0.3毫米,腹背面均具一纵沟,腹面沟明显较宽而深,中心有2个维管束,老叶则多少中空;鞘披针形,浅棕色,长6-13毫米,宽1-3毫米,老时常破裂。

花茎长2-5.5厘米;聚伞花序缩短成头状,外形近扫帚状,长8-10毫米,上部宽5-8毫米;花红色或紫红色;苞片宿存,在花序基部的2枚长8-10毫米,具近革质的浅棕色的鞘,鞘约占苞片全长的1/3;其余的苞片稍短,每花约有8-18枚,具膜质的白色的鞘,鞘约占苞片全长的3/5-4/5;花被长3.5-6.5毫米,宽约2毫米;外轮裂片卵形,长1.5-3毫米,顶端钝或急尖,具3脉;内轮裂片卵形,较小,长1.2-2.2毫米,略比外轮的狭;花药长圆形,不等大,外轮的位于下方,长0.8-1毫米,内轮的较小,长0.4-0.6毫米;子房长圆形,长1.3-2毫米,宽约1毫米;花柱长2-3毫米,下半部常略粗,有时基部在花后增大而呈白色;柱头裂片长约0.3毫米。蒴果长约7毫米,宽约 3毫米,顶端海绵质且呈白色,喙长约1毫米;种子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两端近浑圆或钝。花期6月,果期8月。 [1]

芒苞草生长环境

生于草地上或开旷灌丛中,海拔2700-3500米。

芒苞草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马尔康、乾宁、稻城、乡城)。模式标本采自乾宁。

科学研究

芒苞草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高宝莼研究员首次建立的第一个新科,是中国的特有科植物,是国家首批 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Ⅱ级),是一个十分古老而狐立的类群,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该项成果代表了植物学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现已被分子生物学所证实。得到了国内外植物学家们的承认,其文献广泛被引证。芒苞草科已写入国际植物分类学高水平专著《维管植物科属》中。芒苞草科是在编写《四川植物志》过程中,在横断山发现的新植物物种。这是一种形态特殊的单子叶小型草本植物,以它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新的单属单种亚科——芒苞草亚科。其分布也 局限于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狭小地区。

单子叶植物新科的发现在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中尚属罕见。本项目先后完成了芒苞草的形态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胚胎学、孢粉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芒苞草科在以上各学科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章不仅被国外著名只读光盘(CD-ROM)数据库BA,生物文摘(美国)全部摘录收藏,而且还被国际农业情报三大体系之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属的AGRIS情报体系所编辑、在罗马出版的英文期刊《Agrindex.》上刊出。此后英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国植物学家要求合作开展有关细胞、分植生物、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世界著名系统学家Klaus Kubitzki要求将芒苞草科收入他主编的《世界维管植物科属》(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中。

花粉形态

花粉具远极单槽,左右对称,异极,椭圆体形。大小为(13.1-)15.2 (-17.4)×(19.1- )22.1(-24.4)×(13.9-)18.4(-20)微米(极轴×长赤道轴×短赤道轴)。槽长而狭,边缘微不平。外壁厚度约1.5微米,分层不清楚(LM),皱块状纹饰。

保护级别

【濒危等级】: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易危 VU B2ac(i, ii)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