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菁甘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蕪菁甘藍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蕪菁甘藍(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一般指蔓菁甘藍
蔓菁甘藍(Brassica napus var. napobrassica (L.) Rchb.)是十字花科蕓薹屬二年生草本植物。蔓菁甘藍株為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莖直立,有分枝,無毛;葉子為基生葉倒卵形,大頭羽裂,頂端急尖,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波狀淺裂;上部及頂部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頂端急尖,抱莖,邊緣有裂齒,兩面無毛;花為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瓣淺黃色,倒卵形;果實為長角果線形,果梗較粗,開展;種子為卵形,黑棕色。花果期5-6月。
蔓菁甘藍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蔓菁甘藍適應性較強,抗病,耐肥,耐旱,耐瘠薄,耐貯藏。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和育苗栽培。
蔓菁甘藍鮮根、莖葉及種子可入藥;根、莖:味甘,性溫。清瀉濕熱,消食下氣,止咳,止渴;主治於熱毒風腫,肝虛目暗,瘡腫,黃疸等。種子:味辛、甘、苦、性溫。瀉濕熱,散熱毒;主治於黃疸,目疾,乳癰,無名腫毒,骨疽。 蔓菁甘藍塊根作蔬菜食用,可鹽醃或醬漬供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也可生食。
形態特徵
蔓菁甘藍是十字花科蕓薹屬二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蔓菁甘藍株為灰藍色,被粉霜;塊根卵球形或紡錘形,肥厚,無辣味,一半在地上為青紫色,有1紫色長根頸,上有葉或葉痕,一半在地下,兩側各有1條縱溝,從此生出多數側根;莖直立,有分枝,無毛。葉子為基生葉倒卵形,長11-15厘米,大頭羽裂,頂裂片長達25厘米,頂端急尖,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波狀淺裂,側裂片2-4對,越向下越小;葉柄長1.5-2.5厘米;上部及頂部莖生葉長圓形至長圓披針形,長1.5-4厘米,寬8-12毫米,頂端急尖,抱莖,邊緣有裂齒,兩面無毛。
花為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後延長達45厘米;花直徑1.5-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萼片線形,長4-5毫米;花瓣淺黃色,倒卵形,長約1厘米,爪長3-5毫米。長角果線形,長3-3.5厘米,喙長3-5毫米;果梗較粗,開展,長6-10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毫米,黑棕色。果實為長角果線形,果梗較粗,開展;種子為卵形,黑棕色。花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蔓菁甘藍適應性廣,耐寒性強,喜涼爽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在肥沃疏鬆的壤土生長最好,黏重低洼易澇的土地生長不良。幼苗能忍受-2至-3℃低溫,成年植株則能忍受短時間的-7至-8℃的低溫。生長的最適溫是13-18°℃。
分布範圍
蔓菁甘藍原於亞洲西部和歐洲。傳入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中國高寒地區如東北、內蒙古、河北壩上栽培較多,產量很高。 華北、華東、西南、中南及西北部分地區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有栽培。
生長習性
蔓菁甘藍抗病,耐肥,耐旱,耐瘠薄,耐貯藏。幼苗耐熱性較強,塊根形成期不耐炎熱,要求晝夜溫差大的涼爽氣候。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和育苗栽培。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