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的鐘聲(穆木天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蒼白的 鐘聲 衰腐的 朦朧
疏散 玲瓏 荒涼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萬重——
聽 永遠的 荒唐的 古鐘
聽 千聲 萬聲
古鐘 飄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鐘 飄散 在灰綠的 白楊之梢
古鐘 飄散 在風聲之蕭蕭
——月影 逍遙 逍遙——
古鐘 飄散 在白雲之飄飄
一縷 一縷 的 腥香
水濱 枯草 荒徑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觴——
聽 一聲 一聲的 荒涼
從古鐘 飄蕩 飄蕩 不知哪裡 朦朧之鄉
古鐘 消散 人 絲動的 游煙
古鐘 寂蟄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鐘 寂蟄 入 淡淡的 遠遠的 雲山
古鐘 飄流 入 茫茫 四海 之間
——暝暝的 先年 永遠的歡樂 辛酸
軟軟的 古鐘 飛盪隨 月光之波
軟軟的 古鐘 緒緒的 人 帶帶之銀河
——呀 遠遠的 古鐘 反響 古鄉之歌
渺渺的 古鐘 反映出 故鄉之歌
遠遠的 古鐘 入 蒼茫之鄉 無何
聽 殘朽的 古鐘 在灰黃的 谷中
入 無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瓏
枯葉 衰草 隨 呆呆之 北風
聽 千聲 萬聲——朦朧 朦朧——
荒唐 茫茫 敗廢的 永遠的 故鄉 之 鐘聲
聽 黃昏之深谷中
——1926年1月2日東海道上
詩歌賞析
關於詩獨異的世界,穆木天是這樣說的:「在人們神經上振動的可見而不可見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濃霧中若聽見若聽不見的遠遠的聲音,夕暮里若飄動若不飄動的淡淡的光線,若講出若講不出的情腸才是詩的世界」(《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這種對詩歌效果的認識,是吻合象徵主義「內心夢幻」、「詩是另一個世界裡的真實」的信條的。
這首詩的題目就使我們「若講出若講不出」。鐘聲,怎麼是「蒼白的」呢?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深切地意會了它。這還不僅是化聽覺為視覺的通感作用,還有更關鍵的東西在裡面,這就是詩人內在生命的情調:單調、慵倦、病態而又敏感。這首詩的總體情緒就是這樣「蒼白」,但作為藝術,這種「蒼白的和諧」恰恰表現了詩人的高超手段!仿佛是黃昏,山谷,樹林,遠方的夕陽,雲朵,孤寂的飛鳥,靜默的小河,一切都溶入了朦朧的暮靄。這時,古寺的鐘聲響了,那麼沉緩,那麼固執,那麼疲憊,那麼悠長……在鐘聲的召喚下,詩人的靈境洞開了,他找到了情感的對應物,好像聽到了孤寂生命內部的聲音。但詩人並沒有用議論的文字表達他這種情感,而是依靠冷幽的幻象去暗示讀者。這首詩不僅僅從聲音上給人以迴環往復的疊唱感,而且在視覺形式上,也給人以斷斷續續的、一記一記的鐘被敲打的印象。這種獨特的排列形式,是此詩的內容決定的,反過來,這種形式同時也決定着內容。它使我們在迷迷濛蒙的幻覺狀態中,產生一種類似黑格爾說的「朦朧的同情共鳴」。這正體現了象徵主義的萬物對應於我的契合說。這類詩歌,重要的並不是詩所表現的東西,而是這種東西在讀者心中引起的共鳴,引起的聯想,引起的對靈魂回音的再發現。
作者簡介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縣靠山鎮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家。象徵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
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範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詩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2]
詩歌創作
從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詩的旅途上對新詩的創作方法進行了曲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徵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創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貫徹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了《新的旅途》。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並適當吸取象徵主義的某些表現手法,可以把詩歌創作向前推進一步,這是穆木天經過艱苦探索而達到的新的認識。
穆木天曾經指出:「詩的世界是潛在意識的世界。詩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詩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處。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說明是散文的世界裡的東西。詩的背後要有大的哲學,但詩不能說明哲學。」這段話強調了暗示對於詩歌創作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充分運用暗示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徵詩派極為重要的詩學策略。
在《蒼白的鐘聲》一詩中,詩人充分利用了形式與意象上的暗示作用,借緲緲鐘聲的描摹,傳達了悠悠的感傷之情。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啟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調子低沉的詞語來寫飄渺鐘聲,寫出了鐘聲的蒼白、衰朽與灰黃。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人間詞話》)這首詩對於如此令人感傷的鐘聲的寫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寫出詩人心中的那種惆悵情緒呢?我們再仔細閱讀這首詩時就不難發現,詩歌中反覆提到了故鄉,諸如「故鄉之歌」、「永遠的故鄉」、「朦朧之鄉」、「蒼茫之鄉」、「古鄉之歌」等,由此可見,詩人在這首詩里,要抒發的是對故鄉的懷戀之情,正是那種揪心的鄉愁撩發了詩人的詩情,進而催生了這首獨具風格的新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