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苍白的钟声(穆木天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 永远的 荒唐的 古钟

听 千声 万声

古钟 飘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钟 飘散 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

古钟 飘散 在风声之萧萧

——月影 逍遥 逍遥——

古钟 飘散 在白云之飘飘

一缕 一缕 的 腥香

水滨 枯草 荒径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觞——

听 一声 一声的 荒凉

从古钟 飘荡 飘荡 不知哪里 朦胧之乡

古钟 消散 人 丝动的 游烟

古钟 寂蛰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钟 寂蛰 入 淡淡的 远远的 云山

古钟 飘流 入 茫茫 四海 之间

——暝暝的 先年 永远的欢乐 辛酸

软软的 古钟 飞荡随 月光之波

软软的 古钟 绪绪的 人 带带之银河

——呀 远远的 古钟 反响 古乡之歌

渺渺的 古钟 反映出 故乡之歌

远远的 古钟 入 苍茫之乡 无何

听 残朽的 古钟 在灰黄的 谷中

入 无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珑

枯叶 衰草 随 呆呆之 北风

听 千声 万声——朦胧 朦胧——

荒唐 茫茫 败废的 永远的 故乡 之 钟声

听 黄昏之深谷中

——1926年1月2日东海道上

诗歌赏析

关于诗独异的世界,穆木天是这样说的:“在人们神经上振动的可见而不可见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浓雾中若听见若听不见的远远的声音,夕暮里若飘动若不飘动的淡淡的光线,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才是诗的世界”(《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这种对诗歌效果的认识,是吻合象征主义“内心梦幻”、“诗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真实”的信条的。


这首诗的题目就使我们“若讲出若讲不出”。钟声,怎么是“苍白的”呢?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深切地意会了它。这还不仅是化听觉为视觉的通感作用,还有更关键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诗人内在生命的情调:单调、慵倦、病态而又敏感。这首诗的总体情绪就是这样“苍白”,但作为艺术,这种“苍白的和谐”恰恰表现了诗人的高超手段!仿佛是黄昏,山谷,树林,远方的夕阳,云朵,孤寂的飞鸟,静默的小河,一切都溶入了朦胧的暮霭。这时,古寺的钟声响了,那么沉缓,那么固执,那么疲惫,那么悠长……在钟声的召唤下,诗人的灵境洞开了,他找到了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听到了孤寂生命内部的声音。但诗人并没有用议论的文字表达他这种情感,而是依靠冷幽的幻象去暗示读者。这首诗不仅仅从声音上给人以回环往复的叠唱感,而且在视觉形式上,也给人以断断续续的、一记一记的钟被敲打的印象。这种独特的排列形式,是此诗的内容决定的,反过来,这种形式同时也决定着内容。它使我们在迷迷蒙蒙的幻觉状态中,产生一种类似黑格尔说的“朦胧的同情共鸣”。这正体现了象征主义的万物对应于我的契合说。这类诗歌,重要的并不是诗所表现的东西,而是这种东西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共鸣,引起的联想,引起的对灵魂回音的再发现。

作者简介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

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2]

诗歌创作

从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诗的旅途上对新诗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曲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征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贯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了《新的旅途》。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适当吸取象征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可以把诗歌创作向前推进一步,这是穆木天经过艰苦探索而达到的新的认识。

穆木天曾经指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的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这段话强调了暗示对于诗歌创作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充分运用暗示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征诗派极为重要的诗学策略。

在《苍白的钟声》一诗中,诗人充分利用了形式与意象上的暗示作用,借缈缈钟声的描摹,传达了悠悠的感伤之情。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启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调子低沉的词语来写飘渺钟声,写出了钟声的苍白、衰朽与灰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这首诗对于如此令人感伤的钟声的写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写出诗人心中的那种惆怅情绪呢?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首诗时就不难发现,诗歌中反复提到了故乡,诸如“故乡之歌”、“永远的故乡”、“朦胧之乡”、“苍茫之乡”、“古乡之歌”等,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首诗里,要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正是那种揪心的乡愁撩发了诗人的诗情,进而催生了这首独具风格的新诗。[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