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州市吴中区甫里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苏州市吴中区甫里中学诞生于一九四二年秋天,而此前学校所在的甪直镇上却只有小学。镇上的孩子们小学毕业了,要上中学,就得去苏州、昆山等地。去外地读书,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因为甪直处于水乡泽国,所以交通上也有诸多不便。因此,镇上的人们多么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办一所自己的中学啊。再说,当时,战乱频仍,时局不稳,抗日战争正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甪直镇及周边地区都为日寇所盘踞。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又怎么能放心地让孩子们去外地读书呢?因此,在家乡办一所自己的中学的呼声又一次高涨起来。

于是,去跟当时任甪直区区长、曾经当过草桥中学(苏州市一中)校长的曹伯荫交涉,要他为家乡、为大众办一点好事。曹伯荫答应了。经过地方人士公议,决定成立董事会,公推严子镕为董事长。先在甪直小学一院(即现在的叶圣陶纪念馆)借了一间教室,草草地开了学。不久,决定把已经停办了的严氏义塾改作校舍;一百二十余亩学田作为校产基金,另外,地方商会和田业会也捐了一点钱。学校定名为“私立甪直初级中学”。曹伯荫任校长,沈定钧任教导主任。学校只有一个班,三十一个学生,六名教职员。四三年,曹伯荫离开甪直,沈定钧继任校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由于经济拮据,学校发展缓慢,但却在一开始就为我们确定了办学方向——不是文化补习班,也不是乡村师范,更不是职业技术学校,而是正规的全日制[1]普通中学。吴县大地上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的甪直中学,几十年来,就是按照这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到了今天。

学校发展

抗战胜利以后,省教育厅规定私立学校不得以地方名称命名。学校遂易名为“私立鲁望中学”——取敬仰晚唐时隐居于此的先贤陆龟蒙(字鲁望)之意。同时改组了校董会,公推本镇教育家,一身正气、沦陷期间不与敌伪为伍的陈逖先为董事长,上海金城银行副总经理殷季常先生亦受聘参加董事会。复旦大学毕业的殷绥来先生任校长(是时沈定钧已辞职并赴昆山私立鸿钧中学任职;四七年秋,应殷绥来之聘复任鲁望中学教导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范敬贤任教导主任。教师也大多是闲赋在家又乐为家乡教育事业服务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学校没有操场,校长就和老师、学生一起动手,收拾残垣废墟,平整地面,修建了操场。至此,学校规模虽小,但却是办公室、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会议室、运动场、门卫、厨房一应俱全。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国统区内百业凋疲,民不聊生。鲁望中学也深受影响,虽蒙殷季常先生大力支持,但只能是勉强守业而已。幸有教职员工不顾薪金菲薄而努力工作,学校才得以维持下去,其教育质量也在县内名列前茅。

这一时期,国内的政治、军事斗争风云也波及到了鲁望中学。抗战胜利初期,部分青年对国民党尚有幻想,三青团也在学生中活动。这时,以严修桢为书记的中共甪直地下支部以“青年图书馆”和“自立健身院”为工作据点,在镇上展开了工作。他们通过借图书、交朋友、练身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镇上的青年,也包括鲁望中学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并形成了一支骨干力量,传播了革命思想,并抑制了三青团的活动 。与此同时,民盟苏州负责人陆庆墀也于四七年来甪隐蔽,并受聘于鲁望中学任教。经过教育、考察,先后于四九年一月、二月发展殷绥来 、唐立德为盟员,后来又有金慰仙加入,并成立了民盟鲁望中学地下支部。为团结教育广大师生,认清形势,准备迎接解放,民盟支部与中共甪直地下支部一起,在学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甪直解放,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镇上的庆祝解放大游行。学生们扭秧歌、打腰鼓、敲锣鼓、打莲湘,为游行队伍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晚上,全体鲁望学生还组织了火把大游行。鲁望中学从此走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解放后,党加强了对学校的领导。五零年,学校成立了团支部[2],一批解放前就受到甪直地下党组织教育影响的进步学生率先加入了团组织。人民政府又为学校输送了新鲜血液——包括三名共产党员在内的教师数人;并在教师队伍中发展新党员。至一九五六年三月,学校已有党员五名,并成立了党支部,副校长徐友伟兼任党支部书记。

一九五六年八月,学校由私立公助改为公立,更名为“吴县甪直初级中学”,增建校舍,修建操场,班级增至九个,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当时教育设备极其匮乏,为了能让学生比较直观地学习,唐立德老师率先用铁丝、三夹板等制作了一些简单的教具,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后来又与数学老师汪挺芝推广到数学领域,并且组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一起制作简易教具。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我们学校的“(平面)几何万能教具”。一九五七年春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教育代表团来吴县参观考察,县文教局将这套教具赠送给朝鲜代表团。代表团回国后,把这盒教具交给熙川中学推广使用。后来经两国外交部同意,两校结为姐妹学校,并互赠礼品。熙川中学赠送的朝鲜花瓶等,至今仍珍藏于学校陈列室中。两校常有书信往来,直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才中断联系。

一九五八年九月,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群众的需求,学校与木渎初级中学等学校同时增设高中,成为吴县五大完全中学之一,定名为“吴县甪直中学”。而每年不同数量的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引进,又为学校增添了蓬勃的生机与朝气。一九六零年,县文教局将曾有省教育厅工作和黄埭中学领导工作经历、深谙现代教育管理之道的刘织雯同志调任甪直中学校长。在刘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们刻苦学习,终于迎来了成为完全中学以后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个颠峰时期。一九六三年,我校高考升学率超过了当时唯一的县重点中学——吴县中学,名列五大完中之首。六四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鲁望——甪中,再次成为众望之所归。

一九六六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而知识分子成堆的学校则是首当其冲且创伤尤甚的重灾区。那时,学校被迫停课,教室变成了“牛棚”。学校仅有的几个干部,校长、书记、教导主任 、总务主任都受到冲击,或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或被打成地富反坏“牛鬼蛇神”,惨遭批斗、虐待;好多教师,也被关进“牛棚”,受到隔离审查,刑讯逼供。共产党员孙迎和沈大钧老师先后被迫害致死。几万册藏书,价值几十万的理化生实验器材,损失殆尽。校园里听不到琅琅的书声,操场上此起彼伏的是声嘶力竭的口号和“造反有理”的歌声。甚至有人提出把学校解散了,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去,而这里则专门用作大批判和“群众专政”的场所。此举虽然没有完全实施,但学校仍然遭到了肢解:许多外地教师被迫带着他们同乡的高中学生回到斜塘、唯亭等地去办学;同时,于六九年开设了陶浜、陶巷、光辉、蒋浦、田东(西塘)、大厍等下伸初中,把许多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赶到条件简陋到无以复加的片初中去。而甪直中学则仅仅留下了甪直市镇上的那些学生。

期间,与我们学校有关的还有三件事:一是甪直民办中学于一九六八年并入;二是一九六五年在甪直中学协助下创办的南桥农业中学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即自行停办;三是一九六五年创办的张林农业中学于一九六九年更名为张林初级中学,并划归甪直中学管辖。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拨乱返正,重获新生,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规模日渐扩大,设施日益完善。

一九七七年,陆家雄同志主持学校工作以后,一手抓教育常规工作,一手抓创收,开办了我校历史上第一个校办工厂——绒线加工厂。身为学校领导,他却与工人一起日夜苦干;他出差,从不用专车,乘的是轮船、机帆船,坐的是公共汽车,还经常带着两个铝制的饭盒,一个盛干粮,一个放钞票——虽不雅观,却极安全。他们从上海金山石化总厂运来原料(实际是石化厂废料),经过多次试验,纺成价廉物美的晴纶绒线。既满足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甪直市场的需要,又为百废待兴而又经济拮据的学校开辟了一道财源。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开始走上了正轨。刚从“文革”的凄风苦雨中走出来的鲁望,看到了希望。不料,一场灾难从天而降:七八年秋的一天,如同往常一样,操场上龙腾虎跃,课堂里书声抑扬;突然,因白蚁蛀蚀,高一教室的一架人字梁连同半个屋面轰然坍塌,学生多人轻伤,一人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校园的平静又一次被打破了。

一九八一年,县文教局调曹耀宗同志任甪直中学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董明光同志任教导主任。曹董两同志一上任就深入群众,遍访教职员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登门征求离退休老教师建议。他们看到了群众对重塑鲁望形象、重振鲁望雄风的渴望,他们看到了教职员工早就憋足了一股劲,准备大干一场的勃勃雄心。因此,他们迅速确定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突出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工作生命线的工作思路。针对当时往届考生大量积压并占有着高校招生绝大部分份额,而初高中还没恢复为三年制,二年制高中毕业生基础薄弱、竞争力差的现状,学校决定以中五班(补习班)为突破口,推动全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领导垂范,上主课,教毕业班。曹耀宗还在补习班推行了导师制,即让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带上几名学生,从思想、学习到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辅导。而他则带着五六个学生一起住在当年叶圣陶居住过的小楼上,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这一年高考中补习班一炮打响,以后又连续几年大丰收。这样就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的士气和斗志,调动了大家苦干攻关的积极性,应届毕业班及非毕业班的教学质量亦得到全面提升。甪中——鲁望,名声大振;学校工作又一次跃上了颠峰。

同时,为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集中优势以期发挥规模效应,从八一年开始,先后撤并了陶巷、光辉、蒋浦、田东(西塘)、大厍等下伸初中,让那里的师生重新回到甪直中学的怀抱中来。

一九八四年,在八零年恢复了学校教育工会的基础上,又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当家作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从这一年开始,学校以一年一幢楼的速度新建了两幢教学楼和一幢在当时来说够得上高标准的实验楼,因陋就简地重建了图书室。同时,将学校的围墙向南推进到了离眠牛泾浜仅差一片小场的地方,校园面积扩大到近五十亩。

为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八五年学校先于吴县各中学成立了第一个“政教办公室”(政教处、德育处的前身)。为活跃学生身心,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创办了每年一届的“甪中之春”文艺汇演。为训练学生思维,发挥教师专长,学校让周孟芳、凌祖成老师给学生开设棋类课——这也是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最早的尝试。为增强教研气氛,在教师中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发起了“一堂课”活动,即高级教师开一堂示范课,一级教师开一堂试验课,二、三级教师开一堂汇报课,从此,开课、听课、评课,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学校提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并于九零年开始编辑了每年一期的《教苑谈艺》,为老师们开辟了一个交流心得、发表论著的园地。

一九八九年,张林初级中学走完了她的征程,并入甪直中学。

一九九二年,学校迎来了她的五十华诞。起初是五七届校友率先聚会,他们一年一度,或回母校重新品尝当年做学生的滋味而再次领受母校的温馨,或请同学、师长共同赴会,忆当年校园风物而再续师生友情。接着,六七届、六八届……相继聚会。一次次的活动,一个个的发言,无不反映出这样一个美好的情景:众校友心系母校。于是,水到渠成,以五零届校友、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管正同志为首的鲁望同学会向全体校友发出为母校举办建校五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倡议。倡议一发出,就得到了各地校友的积极响应。他们寄来书信表示祝贺,纷纷捐款为校庆出力。而学校所在地的校友和那里的地方领导、群众更是把办好校庆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大年初三,镇党委书记顾子然来到学校询问校庆准备情况。市镇各单位捐款为学校建造了音乐室、篮球场、排球场。五七届校友为学校竖起了旗杆,建造了升旗坛……省委书记沈达人为校庆撰写了“发展教育事业,振兴家乡经济”的题词,并在校庆之前带领省委秘书长梁保华、市委书记王敏生等领导莅临学校视察,指导校庆筹备工作。于是,校庆活动于十月一日如期举行。那一日,车水马龙,校友如云;千里相逢,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五十华诞庆典成了学校办学史上空前的一大胜事。那一天,沈达人书记、省教委发来了贺电,《新华日报》、《苏州日报》、《吴县报》都在头版作了报道。校庆,让校友们的心与母校连得更加紧密了;校庆,也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吴县撤县建市,学校随之更名为“吴县市甪直中学”。一九九八年九月,我镇最后一所农村片中——陶浜中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撤并到甪中。

一九九八年开始,甪直镇人民政府对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按照高标准重新规划校园,并迅速付诸行动:向南扩展,征下原地园大队的预制场和两幢小别墅,架起水泥桥,跨过眠牛泾浜,将南围墙一直推到张家厍。至此,校园面积突破了一百六十亩。学校老区(北区)改造为生活区,建造了食堂——丰膳楼;南区东边建成运动区,建造了四百米标准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单双杠活动区;南区西边为教学区,造起了文新、文津两幢教学大楼,还有一幢办公大楼——致远楼、一幢实验大楼——致能楼。同时,在吴县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狠抓了思想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逐步形成了“严、勤、钻、恒”的学风,“敬业、爱生、求真、奉献”的教风和“文明、勤学、务实、进取”的校风。教学质量明显上升。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通过了省重点高中的验收;二零零零年四月,正式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确认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具有五十八年历史的“鲁望”——甪直中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崭新的颠峰!

“鲁望”——甪中,披着历史的风雨,以她全新的姿态,迈着雄健的步伐,跨进了二十一世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