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苏派盆景 |
苏派盆景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中心的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往往表现了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且增强人类保护、尊重自然的意识。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苏派盆景
评价: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史实记载:《忆江南》
中心:苏州
形成:成于唐宋
内容介绍
在中国的盆景中,苏州又是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根据记载,苏州的盆景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石湖时,就曾以英石、灵璧石、太湖石制成盆景,放在几案上,还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名称,供亲朋好友观赏。明清时期,苏州的盆景艺术已较为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平民设盆置景,成为一种时尚。明代黄省曾《吴风录》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清代,虎丘山塘一带盆景制作十分兴盛,较大的盆景园圃就有10多家。当时的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说:“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苏州的盆景逐渐衰落。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家周瘦鹃参与盆景技艺的复兴后,苏州的盆景才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周瘦鹃有思想,有点子,他和朱子安亦师亦友,周向朱学盆景技法,朱向周学盆景文化,使作品摆脱匠俗。到五六十年代,苏州的盆景在技艺上逐步形成“苏派”风格,影响远播海内外。
苏派盆景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之分,前者于盆内栽植高不盈尺的古老树桩,经精心剪扎和培养,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后者以拳石片岩,艺术加工后巧妙缀于盆内,“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苏派盆景还特别讲究盆与架的选择,若配置得宜,有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之妙。
近40多年来,盆景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虎丘新辟的万景山庄,陈列盆景数以千计,集苏派盆景艺术之大成。
历史渊源
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
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也有40公里;过去有桥梁325座,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
苏州曾有私家园林220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60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萃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所得改建为“寒碧山庄”,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缘”。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建筑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的创建者,有不少就是盆景艺术的爱好者、制作者。
苏州不但是一座商业城市,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一座文化城市,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名声之大,在全国也不多见。从唐朝初年起,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诗文书画蜚声全国。三国时期有陆逊,晋代有陆机、陆云,盛唐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做过苏州刺史,晚唐有陆龟蒙、皮日休,宋、元以后出自苏州的文坛名士更多,尤其是明朝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主将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影响更为深远。从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可以看出,当时苏州的树桩盆景已仿照著名画家的画意、著名诗人的诗情进行创作,追求诸如“云林山树画意”之类的艺术境界《姑苏志》:“虎邱人善于贫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苏州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就曾指出.“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沈石田即沈周,王烟容即王原祁,清初画坛“六大家”之一。)
苏派树桩盆景分为规则(即川派之规律)、自然两大类。专统的规则类的主要形式叫“六台三托一顶”,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参差有趣,层次分明。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所以很受达官显贵、富商豪绅的喜爱;普通百姓也十分欢迎,图个吉利,做到了雅俗共赏。
与规则类相互共存的自然类,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本世纪40年代,在以朱子安为代表的盆景艺术家们的大胆革新下,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采用 “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所谓“粗扎细剪”,就是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并按照树木的生长习性,为每根树桩结“顶”,从此不再向上,而是向侧枝伸展,使之更加丰满、美观。“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以期达到整个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有500年树龄的《秦汉遗韵》(圆柏)及《云蒸霞蔚》(大皈松)、《盛世铭》(雀梅)等都堪称该派的典型代表作品,在全国盆坛艺苑也属传世珍品。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苏派盆景的山水盆景也颇多古人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练,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常用的石材有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派之间的交流日多,也引进其他石材品种。
继承发展
苏派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而且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这里可供盆景制作的植物品种极其丰富。苏州也盛产适合于山水盆景的各种山石,如透剔玲珑的太湖石、昆山白百、苏州黄石等等。这就为盆景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建城已二千五百年的苏州,又是历史上人文荟萃、文化昌盛,诗、书、画闻名全国的地区。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做过苏州刺史。宋、元之后,出自苏州或曾居住在苏州的骚人墨客为数更多,他们给苏州留下了许多诗文和画卷。盆景既是饱含诗情画意的艺术品,这些诗篇、文章、画卷,就成了供盆景艺术家创作构思的源泉。[1]
苏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得天独厚。太湖石玲珑透剔,山崖溪边嘉树随手可得。苏州山水秀丽,风光宜人,在历史上早就有不少造园名手,把山林野趣摄于城市的园林艺术之中,因而“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的盆景艺术更有了借鉴的范本;加之苏州向为文人荟萃之地,盆景艺术长期受其文化艺术的熏陶,遂逐步形成苏派盆景艺术的区域特性和独特的传统风格。
苏派盆景以古雅拙朴见长。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爷,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则古趣盎然。
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
苏派盆景着重意境的创造,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吸引人们。它吸取古典园林艺术精粹,综合中国绘画技法之特长,以景寓情,以情抒景,运用“小中见大”等艺术手法,取得景中有情,景外亦有情的艺术效果。作品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1]
当今,苏派盆景后继有人,作品更为丰富多姿,它将以新时代的风貌,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广大园艺工作者正在为创造苏派盆景艺术新风格而努力。
对苏州盆景风格影响较大的,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沈石田、文征明、唐伯虎、仇十洲四大画家,后世称之为"吴门画派"。苏州历代文人自制盆景的,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焕章,现代有周瘦鹃等。周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仿照古人的名画来做。"他曾仿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代王烟客的"新蒲寿石图"等制作盆景。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所用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落叶树种、二类是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申以观花、果关主的有迎春、海棠、石榴、梅花、紫藤等;观根、枝、叶为主的有榆、三角枫、红枫、雀梅、黄杨等。常绿树伸观花、杲为主的有山茶、杜鹃、虎刺、栀子、南天竹、枸骨、桂花等以及观根、枝、吁的有黑松、五针松、罗汉松、地柚、真柏;桧柏、竹类、米叶冬青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苏州盆景制作有不少清规戒律,每一株树往往要扎成"六台三托一项”十片,才能称之办盆景。这就是将树干左右后三边各留三个侧枝,等它缓慢长大,左右每边各扎三片,即"六“,后面再扎成三片即"三托";最后将顶端扎成一片,即"一顶"。这十片全用棕丝扎成圆片状,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不仅耗工费时,而且过分造作,失却自然。
五十年代末,周瘦鹃和老艺人朱子安、张世锦等人。主张盆景应以自然美为主,反对矫揉造作。他们在初春树木末萌动之前,从近郊山林中搜集老树桩,栽人盆中,放置向阳背风处或温室内,保持一定湿度,待发芽成枝后,随剪随扎,入秋即成形。这是他们创造的当年挖掘、当年栽培、当年剪扎成形、当年欣赏的快速培育法。用这种培育盆景的方法,制作的盆景其形式各异,更富自然美。同时,在技法上开创了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先例,改变了过去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的办法,这项较先进的粗扎细剪法,深得全国行家们的赞许。当时曾有北京、天津、济南、烟台、青岛、兰州、西安、临潼、芜湖、合肥、桂林、景德镇等二十二个大中城市派出园艺工作者云集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学习"盆景快速培育法"。[1]
在福建泉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上,苏派盆景又一次载誉而归,获得一金三银三铜的佳绩。然而,在盆景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作为发祥地之一的苏州,盆景却越来越远离大众,盆景市场也是低迷不起。
具体风格
古雅
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树龄的枯干老枝,缩龙成寸,移植在咫尺的盆中,显得古朴苍劲。例如朱子安老艺人创作的一盆雀梅,有人称誉它为"盆景之王"。这盆古雀梅造型优美,姿态奇特,蟠扎粗枝,裸露盆面,三十七片叶片,亭亭似盖,苍翠欲滴,既显得苍老古拙,老而弥健,又是生机蓬勃,葱绿可爱。
灵巧人微
苏派盆景的第二个特点,是制作精细,灵巧人微,宛如江南丝竹乐那样,予人以典雅、绮丽、朋快、流畅的感受。但它的"精",绝不是细密繁琐,而是精巧在布局构思和气韵意境上,"体现了"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的中国画理。例如朱子安创作的小盆"一枝显秀",利用一棵盘根错节的树桩,以灵巧的艺术手法,使其长出一根枝条,古桩与新枝相映成趣。
深受园林影响
苏派盆景第三个特点,是深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有人称苏州盆景是浓缩了的苏州园林。江南的造园名手,明代有张南阳、计成;清代有张涟、石涛等,他们都是既擅长绘画,又以造园闻名。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人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可说是苏州盆景的模本,反之,苏州盆景也可说是苏州园林的小样。
讲究意境
苏派盆景第四个特点是运用中国绘画的画理,讲究意境。例如按照文征明诗意创作的水石盆景"倚空石壁",追求潘夭寿画意的千层石水石盆景"云起",以及榆桑合栽的"牧归桑榆晚"等,都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取法自然,意境深远,寓景抒情,妙趣横生。
具体特点
苏州盆景的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这里风物清嘉,给创作盆景提供了最好的范本,苏州盆景的特色之一就是真实地表现了太湖一带的天然景色。那种疏林远山雅洁淡远的意境。又因在温带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可供盆景制作的植物品种极其丰富,苏州也生产适于水石盆景制作的山石如透剔玲珑的太湖石,上等石料昆山石、钟乳石、沙积石等,为盆景制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从吴越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历史古城,士大夫在营造既可享受城市物质生活,又可领略自然野趣的风景园林之作,觉得盆景雅俗共赏,色形并美,又取材容易,制作方便,观赏时,咫尺盆内能瞻万里天地,方寸之中可辨千寻美景,满足了他们不出门而获山林之怡的要求。于是摆弄盆景就成了苏州一带的封建士大夫的自鸣高雅的一种风气。而苏州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诗文,正好成了盆景艺术家借此立意的对象,历代画家们笔下的画意,往往也是苏州盆景中刻意模仿的主题。
对苏州盆景影响颇大的是明代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在当时的画坛上以崭新的画风名满天下,被后世称之为“吴门画派”。苏州盆景在此派画风的影响下,显示出独树一帜的风格,苏州近代著名盆景专家周瘦鹃先生也曾说“我们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手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翠图》,清王烟客的《新蒲寿石图》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成就对苏州盆景的影响也很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是苏州盆景的模本,苏州盆景是浓缩的苏州园林。
苏州盆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树桩盆景,又盛盆栽盆景,苏州盆景的特点在这类盆景中表现最为突出;另一类是山石盆景,又称山水盆景与或是称为山石盆景,再从中分出水石盆景与旱石盆景。
好的盆景耐人寻味,具美的意境、美的画境、美的生境,盆景的题款也与中国画的题款一样,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如“衡云”、“盼归”等,仅几个字,就能触亮你心灵的明灯,把景“诗”化,增加盆景艺术性和思想性,开阔美的领域。
苏派盆景传统造型有顺风、垂枝、劈干、一顶、六台、三托等,以上所举各点可看出苏派盆景由取景到造型的过程。鉴赏盆景素有“一盆二景三架”之说,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古雅。用松、竹、梅、榆、榉等树种制作的树桩盆景将自然景色缩龙成寸,往往是树木中的“寿星”,将一二十年以至上百年树龄的枯干老枝精心培育在狭小的盆中,使其高不过盆尺之势,苍古拙朴,又生机勃勃,加上配以陶都宜与特产的紫砂盆和各式细巧的“苏做”盆架,更显古色古香。二是精巧。苏州盆景制作细腻精致,灵巧入微,宛如江南丝竹那样的委婉动人,它精在布局构思、气韵意境上,精在古拙之中,所谓“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的中国画理,在苏州盆景中的运用,既有严谨的艺术构图,又有高雅的艺术气度。三是意韵。苏州盆景是在吸引了我国传统古典园林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某些技法,独具匠心地创造,体现了“无声的诗歌、立体的画图、生命的雕塑”。
苏州盆景艺术具有自然纯朴的风貌,生动活泼的形象,变幻莫测的手法,韵味隽永的情调。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往往表现了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且增强人类保护、尊重自然的意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