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茶黑毒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茶黑毒蛾 學名:Dasychira baibarana Matsμmura 類屬:鱗翅目 毒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雌蛾體長15—20mm,翅展32—40mm,雄蛾稍小。成蟲體翅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橫線黑色,細而彎曲,近頂角處具顏色不一的縱紋3—4條,翅中部近前緣處具1灰白色近圓形斑塊,下方有1黑褐色斑塊,外下方生1白斑點。後翅色較淺,無斑紋,腹部縱列黑色毛叢3—4個。卵直徑0.8mm,近球形,頂部中央略凹陷,灰白色至黑色。末齡幼蟲體長23—32mm,頭棕褐色,體黑色,腹部1—4節背面各具褐色毛叢1對,第5節有l對黃色毛叢,第8節生黑褐色毛叢l對。胸部、尾部各具白色長毛2對。蛹長ll—17mm,黑色。繭棕褐色,絲質。[1]

發生規律

年生4代,安徽年生4—5代。以卵在茶樹葉背、細枝或枯草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孵化。2、3、4代幼蟲分別發生在6月、7月中旬一8月中旬、8月下旬一9月下旬。成蟲趨光性強,白晝靜伏,夜間活動,羽化後當天即行交配,把卵成塊或散產在茶叢中或下部葉背處。每雌產卵100一200粒,卵期7—10天。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群集老葉背面取食葉肉,2齡後分散,喜在黃昏或清晨為害。幼蟲期20一27天。老熟後爬至茶叢基部枝杈間、落葉下或土縫裡結繭化蛹。蛹期10—14天,成蟲壽命5—12天。該蟲喜溫暖潮濕氣候,高溫乾旱年份發生少。[2]

分布與危害

別名茶茸毒蛾。

分布浙江、湖南、四川、江西、安徽、貴州、雲南、台灣等地。   

寄主 茶、油茶。

危害特點 幼蟲咀食茶樹葉片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把葉片、嫩梢食光,影響翌年產量、質量。幼蟲毒毛觸及人體引致紅腫痛癢。

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冬季清園。生長季節注意摘除卵塊。修剪茶樹地下枝、內膛枝、病蟲枝,要求離地27—33cm以下的枝葉全剪乾淨,對改善茶樹通風透光條件,消滅部分茶毛蟲的越冬卵有效。

(2)幼蟲在2-3齡前噴施乙刻(20%氰戊菊酯)2000倍液、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必治(40%啶蟲毒)1500-2000倍液、崇刻(50%啶蟲脒)3000-5000倍液。

(3)提倡使用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每km2 用700一750×108 多角體病毒,相當於40頭病死蟲的含量,對水40kg,于越冬代幼蟲2—3齡高峰期對茶叢作低位傾向噴霧,當代幼蟲死亡率8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