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荊燕世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荊燕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卷五十一,該篇記述了劉澤之孫劉定國淫亂事發而自殺的情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的複雜及人心的險惡

原文

荊王劉賈者,諸劉,不知其何屬初起時。漢王元年,還定三秦,劉賈為將軍,定塞地,從東擊項籍。

漢四年,漢王之敗成皋,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脩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無以給項王軍食。已而楚兵擊劉賈,賈輒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漢五年,漢王追項籍至固陵,使劉賈南渡淮圍壽春。還至,使人間招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佐劉賈舉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會垓下,共擊項籍。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

漢六年春,會諸侯於陳,廢楚王信,囚之,分其地為二國。當是時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賢,欲王同姓以鎮天下,乃詔曰:「將軍劉賈有功,及擇子弟可以為王者。」群臣皆曰:「立劉賈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高祖弟交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因立子肥為齊王。始王昆弟劉氏也。

高祖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反,東擊荊。荊王賈與戰,不勝,走富陵,為布軍所殺。高祖自擊破布。十二年,立沛侯劉濞為吳王,王故荊地。

燕王劉澤者,諸劉遠屬也。高帝三年,澤為郎中。高帝十一年,澤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為營陵侯。

高后時,齊人田生游乏資,以畫干營陵侯澤。澤大說之,用金二百斤為田生壽。田生已得金,即歸齊。二年,澤使人謂田生曰:「弗與矣。」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后所幸大謁者張子卿。居數月,田生子請張卿臨,親脩具。張卿許往。田生盛帷帳共具,譬如列侯。張卿驚。酒酣,乃屏人說張卿曰:「臣觀諸侯王邸弟百餘,皆高祖一切功臣。今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又親戚太后之重。太后春秋長,諸呂弱,太后欲立呂產為王,王代。太后又重發之,恐大臣不聽。今卿最幸,大臣所敬,何不風大臣以聞太后,太后必喜。諸呂已王,萬戶侯亦卿之有。太后心欲之,而卿為內臣,不急發,恐禍及身矣。」張卿大然之,乃風大臣語太后。太后朝,因問大臣。大臣請立呂產為呂王。太后賜張卿千斤金,張卿以其半與田生。田生弗受,因說之曰:「呂產王也,諸大臣未大服。今營陵侯澤,諸劉,為大將軍,獨此尚觖望。今卿言太后,列十餘縣王之,彼得王,喜去,諸呂王益固矣。」張卿入言,太后然之。乃以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琅邪王乃與田生之國。田生勸澤急行,毋留。出關,太后果使人追止之,已出,即還。

及太后崩,琅邪王澤乃曰:「帝少,諸呂用事,劉氏孤弱。」乃引兵與齊王合謀西,欲誅諸呂。至梁,聞漢遣灌將軍屯滎陽,澤還兵備西界,遂跳驅至長安。代王亦從代至。諸將相與琅邪王共立代王為天子。天子乃徙澤為燕王,乃復以琅邪予齊,復故地。

澤王燕二年,薨,諡為敬王。傳子嘉,為康王。

至孫定國,與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定國有所欲誅殺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至元朔元年,郢人昆弟復上書具言定國陰事,以此發覺。詔下公卿,皆議曰:「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當誅。」上許之。定國自殺,國除為郡。

太史公曰:荊王王也,由漢初定,天下未集,故劉賈雖屬疏,然以策為王,填江淮之間。劉澤之王,權激呂氏,然劉澤卒南面稱孤者三世。事發相重,豈不為偉乎!

劉賈初從,首定三秦。既渡白馬,遂圍壽春。始迎黥布,絕間周殷。賞功胙士,與楚為鄰。營陵始爵,勛由擊陳。田生遊說,受賜千斤。權激諸呂,事發榮身。徙封傳嗣,亡於郢人。

譯文

荊王劉賈,是劉氏宗族的人,但不知他屬於哪一支。初起事的時候,是漢王元年(前206)。漢王從漢中返回來平定三秦,任劉賈為將軍,讓他平定塞地,然後從東邊進攻項羽。

漢王四年,漢王在成皋被打敗,北渡黃河,得到張耳、韓信的軍隊,駐紮在修武,深挖壕溝,高築營壘,派劉賈率領兩軍隊,幾百名騎兵,渡過白馬津進入楚地,燒掉那裡囤積的糧草,破壞那裡的產業,讓他們無法給頃王供應軍糧。不久楚軍攻打劉賈,劉賈總是堅守營壘,並與彭越保持互相依仗的態勢。

漢王五年,漢王追擊項羽到了固陵,派劉賈南渡淮水包圍壽春。劉賈很快到達,派人尋找機會招降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叛變楚王,幫助劉賈攻下九江,迎着武王黥布的軍隊在垓下會合,共同攻打項羽。漢王於是劉賈率領九江的軍隊,和太尉盧綰(wǎn,宛)一起向西南進攻臨江王共尉。共尉死後,把臨江改為南郡。

漢王六年春天,漢王陳會見諸侯,廢黜楚王韓信,並把他囚禁起來,他的領地被分為兩國。這時候,高祖的兒子年幼,兄弟少,又沒有賢才,想封同姓家族的人為王來鎮撫天下,於是就下詔令說:「將軍劉賈有戰功,應挑劉氏弟子中可以封王的人。」群臣都說:「應立劉賈為荊王,統轄淮東五十二座城;高祖的弟弟劉交立為楚王,統轄西三十六座城。」劉邦於是就立自己的兒子劉肥為齊王。至此才開始封劉氏兄弟為王。

高祖二十一年秋天,淮南王黥布反叛,向東攻打荊地。荊王劉賈與他交戰,沒有取勝,逃到富陵,被黥布的軍隊殺死。高祖親自打敗了黥布。十二年,沛侯劉濞(bì,必)被封為吳王,統轄原荊王的故地。

燕王劉澤,是劉氏的遠房宗親。高帝三年,劉澤任郎中。高帝十一年,劉澤以將軍之職攻打陳豨(xī,西),俘虜了敵將王黃,被封為營陵侯。

高后當政時,齊人田生出遊在外缺少旅費,就通過獻計來向營陵侯劉澤求助。劉澤非常高興,用二百斤黃金為田生祝壽。田生得到錢以後,立即回歸齊國。第二年,劉澤派人去對田生說:「不再和我來往了?」田生來到長安,不去見劉澤,而是借了一座大宅院,讓他的兒子求見並侍奉被呂后寵幸的大謁者張子卿。過了幾個月,田生的兒子請張卿到家裡做客,他親自準備酒宴。張卿答應前往。田生張掛起豪華的帷帳,擺設出精美的用具,好像諸侯一般。張卿一見很驚訝。趁酒興正濃的時候,田生就讓左右退下,向張卿勸說道:「臣觀看了諸侯王的住宅一百多座,都是高祖時候的功臣。如今呂氏平素來就扶助高祖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功勞非常大,又月親戚太后的尊貴。太后年事已高,呂氏族人力量弱,太后想立呂產為王,做代地的諸侯王。太后要鄭重出此事,又恐怕太臣們不同意。如今您最受太后寵幸,並受大臣們尊敬,何不婉言勸說大臣向太后稟告此事,太后一定高興。諸呂被封王之後,萬侯也會為您所有了。太后心裡是想這樣做的,而您是內臣,不趕快提出,恐怕災禍要落到您的身上了。」張卿對此非常同意,於是就婉言勸說大臣把此事稟告太后。太后上朝時,就此事詢問大臣。大臣奏請立呂產為呂王。太后賜給張卿黃金千斤,張卿把其中的一半送給田生。田生沒有接受贈金,並趁機又向張卿勸說道:「呂產被封王,大臣們並沒有完全心服。如今營陵侯劉澤,是劉氏宗族,任大將軍,只有他現在還很不滿。現在您稟告太后,劃出十幾個縣封他為王了,他得到王位,高高興興地離去,呂氏宗族的王位就更加鞏固了。」張卿進宮稟告,太后認為很對。於是把營陵侯劉澤封為琅邪(yá,牙)王。琅邪王就與田生前往封地。田生勸劉澤快走,不要停留。剛出函谷關,太后果然派人追趕阻攔他們,可是劉澤已經出關,追趕的人只好回去了。

到太后去世以後,琅邪王劉澤說:「皇帝年少,諸呂把持朝政,劉氏孤單勢弱。」於是帶領軍隊與齊王劉襄給謀西進,打算誅殺諸呂。到達梁地,聽說朝廷派將軍灌嬰屯兵滎(xíng,刑)陽,劉澤就回師加強自己西部邊界的守備,然後他迅速趕到長安。代王也正好從代地趕到。將相大臣與琅邪王共同擁立代王為天子。天子於是徙封劉澤為燕王,重把琅邪還給齊王,恢復齊王原有的領地。

劉澤做燕王第二年去世,諡號是敬王。王位傳給兒子劉嘉,這就是康王。

王位傳到劉澤的孫子劉定國,他與父親康王的姬妾通姦,生下一個男孩。又霸占弟弟的妻子為姬妾。還與自己的三個女兒通姦。定國打算殺死肥如縣令郢人,郢人等就把定國的罪行上告,定國派謁者假借其他法令告發、逮捕並殺死郢人以滅口。到元朔二年(前127),郢人的兄弟再次上書全部告發定國不可告人的醜事,定國的罪惡因此暴露。皇帝詔令公卿論處,公卿都議論說::「定國是禽獸之行,敗壞人倫,違背天理,應當處死。」皇帝准許。定國自殺,封國廢除,改設為郡。

太史公說:荊王能被封王,是由於漢朝剛建立,天下尚未完全統一,所以劉賈雖是劉氏的遠房,但以戰功被封為王,威鎮江淮之間。劉澤被封王,是用權謀激起了呂氏的結果,劉澤也終於有三代南面稱王。事情開始就互相牽制,難道不是出奇的嗎!

作品賞析

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同是劉邦的遠房兄弟,並且都因在劉統一天下中立有戰功而被封為王侯,所以司馬遷把他們列在同一篇中記述。

劉賈的戰功主要是在楚漢相爭中建立的,特別是在垓下之圍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因而高祖的群臣對劉賈封王都表示支持。司馬遷在論贊中說:「劉賈雖屬疏,然以策為王,填江淮之間。」態度是很明確的。

劉澤只是在擊敗叛軍陳豨中略有戰功,劉邦封他為侯。呂后專政時,他施用權謀而被呂后封為琅琊王。其代價則是暗示大臣建議封諸呂為王,以迎合呂后的野心。這種只顧私利而不惜害國的政治權術,司馬遷自然是不贊成的,所以在論贊中說:「劉澤之王,權激呂氏,然劉澤卒南面稱孤者三世。」語含譏諷,顯而易見。

劉澤還是一個善於投機的人。呂后一死,他立即要起兵誅呂,而一聽說漢軍屯兵滎陽,他又退兵自保,之後又趕到長安擁立代王為天子。其投機面目暴露無遺。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中對他的投機權詐還有更具體的記述。

田生是為劉澤出謀畫策的人,劉澤能被封王,就是他精心策劃的結果。此人行動似乎詭秘,實就是戰國時期的策士之流。

本篇最後記述了劉澤之孫劉定國luàn倫事發而自殺的情況。劉定國的禽獸之行為人所不齒,司馬遷嫉惡如仇,他對這種醜行的揭露是毫不留情的。[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2]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長,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