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菝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菝葜,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zchinaL.的乾燥根莖。秋末至次年春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片,乾燥。[1]

藥理簡介

中文名:菝葜

拼音名:Bá Qiā

英文名:Chinaroot Greenbier Rhizome

別名:金剛根、金剛骨、金剛藤、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溝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普貼、雞肝根、路邊刷、鱟殼刺、鐵刺苓、飯巴鐸、冷飯巴、金剛鞭、馬鞍宮、馬加刺兜、馬加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ilax china L.

出處

  • 1.《名醫別錄》: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 2. 陶弘景:此有三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短小,多細刺,小減萆xie而色深,人用作飲。
  • 3.《唐本草》:陶雲三種相類,非也。萆XIE有刺者,葉粗相類,根不相類,萆xie細長而白,菝葜根作塊結,黃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 4.《本草圖經》:菝葜,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又似菱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2月或8月採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曬乾。

原形態

菝葜,攀緣狀灌木。高1-3m。疏生刺。根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根,粗2-3cm。葉互生;葉柄長5-15mm,約占全長的1/3-1/2,具寬0.5-1mm的狹鞘,幾科都有卷鬚,少有例外,脫落點位於靠近卷鬚處;葉片薄革質或堅紙質,卵圓形或圓形、橢圓形,長3-10cm,寬1.5-5(-10)cm,基部寬楔形至心形,下面淡綠色,較少蒼白色,有時具粉霜。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幾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總花梗長1-2c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較少稍延長,具小苞片;花綠黃色,外輪花被片3,長圓形,長3.5-4.5mm,寬1.5-2mm,內輪花被片,稍狹。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2/3,花葯比花絲稍寬,常彎曲;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漿果直徑6-15mm,熟時紅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化東中南西南、及台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扁柱形,略彎曲,或不規則形,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結節膨大處有圓錐狀突起的莖痕、芽痕及細根斷痕,或留有堅硬折斷的細根,呈刺狀,節上有鱗葉;有時先端殘留地上莖。質堅硬,斷面棕黃色或紅棕色,粗纖維性。氣微味,味微苦。以根莖粗壯、斷面色紅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淺棕紅色。

  • ①澱粉粒類圓形或半圓球形,直徑5-30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飛鳥狀;復粒較少,2-4分粒組成。
  • ②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淡黃色或紅棕色,類圓形、長橢圓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0-195μm,壁厚8-45μm,木化,孔溝明顯,胞腔較小,有的含紅棕色物。
  • ③短纖維易見,淡黃色長方形或短梭狀,壁微木化。
  • ④草酸鈣針晶長75-140μm,偶有成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

化學成分

根含菝葜素(smilaxin),異內杞甙(isoengelet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氫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ylglucoside),薯蕷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纖細薯蕷皂甙(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等。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利尿,解毒作用

煎劑對犬急性利尿實驗,不能使尿量增加,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抗錐蟲作用

25%與50%的煎劑,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癒。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鼓腸。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菝葜水煎液6%濃度,醇浸液3%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炭疽桿菌有抑菌作用。

炮製

將原藥用清水浸洗,潤透,切成薄片,曬乾。

性味

甘;酸;性平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解毒消癰。主風濕痹痛;淋濁;帶下;泄瀉;痢疾;癰腫瘡毒;頑癬;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腸,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經疏》:「忌茗、醋。」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 4.《綱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 6.《醫林纂要》:緩肝堅腎,清小腸火,化膀胱水。治惡瘡,毒瘡,蟲毒。
  • 11.《四川中藥志》: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癧,跌打損傷。
  • 1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治腰腿疼痛,風濕性關節炎,腸炎腹瀉。
  • 13. 江西《中草藥學》:解毒祛風,為瘡癰要藥。治歷節痛風,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癬。
  • 14.《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XIE仿佛。

摘錄

中華本草[2]

參考資料

  1. 菝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菝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