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萎缩性鼻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萎缩性鼻炎是较常见的鼻腔慢性疾病,我国20世纪50年代报道较多,约占耳鼻喉科门诊初诊患者中的0.7%~3.99%。贵州的医院统计竟占门诊患者中的9.1%。在各种行业工人中,萎缩性鼻炎的发现率也很高,由2%(枕木防腐业)~16.6%(翻砂车间)~26%(锻工、钳工、砂轮工)。到80年代以后,我国各地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1]

症状体征

症状

  1. 鼻及鼻咽干燥感:由于鼻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和长期张口呼吸所致。
  2. 鼻塞:鼻腔内脓痂阻塞,空气不能通过,或者因为鼻黏膜萎缩,神经感觉迟钝,虽有空气通过,但不能察觉所致。
  3. 鼻出血:一般出血不多,由于鼻黏膜萎缩变薄和干燥,或因挖鼻和用力擤鼻致毛细血管损伤所致。
  4. 头痛、头昏:因鼻腔黏膜萎缩,过度宽大,鼻腔的调温保湿功能减退,鼻黏膜受大量吸入冷空气的刺激,或因鼻腔内有脓痂压迫鼻黏膜所致,常表现在前额、颞侧或枕部头痛。
  5. 嗅觉障碍:鼻腔内脓痂堆积,空气中的含气味分子不能到达嗅区、或因嗅区黏膜萎缩,无腺体分泌来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味分子以刺激嗅神经。或因嗅神经发生萎缩而致嗅觉丧失。
  6. 恶臭:呼气带特殊的腐烂臭味,是由于臭鼻杆菌等细菌使鼻内分泌物和结痂内的蛋白质分解而产生臭气。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有3种常见的各具臭气的
  7. 疾病:臭鼻症——旁人闻到臭气而自己闻不到。
  • 慢性上颌窦积脓——自己闻到臭气而旁人闻不到。
  • 胆脂瘤型中耳炎——自己和旁人都可闻到臭气。
  1. 其他:累及咽喉部则发生咽喉干燥不适、声嘶及刺激性干咳等,有时病人只因咽喉部症状来就诊,此时应注意检查鼻部。外鼻、鼻腔及咽喉所见:自幼发病影响外鼻发育者可呈鼻梁宽平——鞍鼻。少数患者外鼻可有特殊的外形,如鼻梁宽而平,鼻尖上方轻度凹陷,前鼻孔扁圆,鼻翼掀起。鼻内检查可见鼻腔宽敞,从前鼻孔可直接看到鼻咽部。鼻甲缩小,有时下鼻甲几乎不可辨认,但中鼻甲有时稍呈肥大或息肉样变。在轻型者,下鼻甲和中鼻甲的前端或嗅裂处见有少许痂皮,鼻黏膜常轻度萎缩。重者,鼻腔黏膜覆盖一层灰绿色脓痂,可闻及特殊恶臭,除去痂皮后,其下常见少许积脓,黏膜色红或苍白,发干,渗血;咽部黏膜,尤其是鼻咽及口咽部黏膜亦充血而发干,时有脓痂覆盖其上;甚者,喉部黏膜也呈萎缩性变化。[2]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鼻腔分泌物培养:常见有臭鼻杆菌(klebsiella杆菌属)和类白喉杆菌,但并非真正致病菌。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见鼻甲缩小,鼻腔增宽,鼻窦可发育不良。

并发症

萎缩性病变侵及咽鼓管则产生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生耳鸣及听力减退等。累及咽喉部则发生咽喉干燥不适、声嘶及刺激性干咳等。

预后

经过适当治疗后,有的嗅觉恢复。

发病机制

按病变程度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者,病变仅限于鼻黏膜干燥、结痂、上皮变性,常称之为干燥性鼻炎。重者,黏膜及鼻甲骨质萎缩,纤毛柱状上皮变为鳞状上皮,有脓痂,常伴有臭鼻杆菌感染而奇臭,又称之为臭鼻症(ozena)。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上皮变性,进行性萎缩,黏膜和骨部血管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供不良而导致黏膜、腺体、骨膜和骨质萎缩、纤维化以及鳞状上皮化。甚者,蝶腭神经结亦发生纤维变性。[3]

病理病因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目前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继发性者病因明确。

1.原发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可能与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维生素(如维生素A、B、D、E)缺乏、遗传因素、鼻腔黏膜和骨质的营养障碍以及血中胆固醇含量偏低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与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有一定关系。免疫学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大多有免疫功能紊乱;组织化学研究发现鼻黏膜乳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故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4]

2.继发性:由局部因素引起。

  1. 慢性鼻炎鼻腔肿瘤等手术切除鼻甲过多,组织损伤严重。
  2. 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时,鼻黏膜长期受脓性分泌物的刺激,发生纤维组织增殖,黏膜的营养发生障碍以致萎缩。
  3. 局部长期受有害粉尘、气体的刺激,长期处于干燥高热环境中。
  4. 特殊传染病如结核梅毒麻风天花等对鼻黏膜的损害,鼻黏膜后遗萎缩性变化。
  5.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晚期,因结缔组织过度增殖,压迫血管和淋巴管,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使鼻内血循环受到阻碍,以致发生黏膜萎缩。

疾病诊断

应与鼻结核鼻硬结病鼻白喉梅毒麻风等相鉴别。鼻结核很少见,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胃肠结核。常见症状为鼻塞、鼻痛及鼻臭等。病情发展,可出现流泪和其他眼部症状。鼻中隔前段可见浅表糜烂和边缘不整齐的溃疡,上覆薄痂,溃疡底部为苍白肉芽,触之易出血。病变向深层发展,破坏软骨,可致鼻中隔穿孔、鼻翼塌陷。胸部X线摄片常可发现病灶,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鼻硬结病是一种肉芽肿病变,可能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病程长,呈慢性进行性经过,常以鼻塞为初发症状,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咳嗽、声嘶及呼吸困难等,但此时常不引起患者注意,可持续数月甚或数年。病变进一步发展,出现外鼻畸形,鼻腔前部如鼻前庭、鼻中隔前端、下鼻甲前端及上唇等处可见结节状肿块样物,质硬如软骨,无痛,患者多在此时就诊。后期因纤维组织增生、挛缩及瘢痕形成,产生前鼻孔或鼻咽部的狭窄或闭锁、鼻翼变形及喉狭窄,出现闭塞性鼻音、声嘶或呼吸困难等。细菌培养可能检出鼻硬结杆菌,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为其特征性病理改变。

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杆菌侵袭力不强,但其产生的外毒素毒性强烈,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卡他型者鼻塞常为早发症状,流水样或粘脓性鼻涕,涕中带血,有臭味,局部改变与普通鼻炎相同;卡他溃疡型者鼻涕为脓性,常有鼻出血,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和痂皮,除去痂皮可见溃疡面;假膜型者鼻塞严重,常伴颈淋巴结肿大,鼻中隔黏膜表面覆有灰白色假膜,紧贴黏膜,不易分离。白喉常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等是病原学诊断依据。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期鼻梅毒很少,患者可出现发热及患侧眼部和头部疼痛,病变多发生于鼻前庭皮肤及鼻中隔软骨部,形如丘疹,表面溃烂,覆有干痂或浆液性渗出物,基底较硬。二期鼻梅毒感染性很强,可有持续性鼻塞,鼻中隔及下鼻甲前部黏膜红肿、糜烂,有时形成灰白色黏膜斑。三期鼻梅毒较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并流臭脓,病变侵犯鼻翼、鼻前庭、鼻中隔骨部、鼻甲及鼻腔底部等处,鼻腔骨质和软骨破坏,形成鼻中隔、硬腭穿孔及塌鼻。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鼻麻风时除全身症状外,还有鼻塞,流多量脓血涕或结痂,鼻黏膜苍白、干燥、萎缩,有时充血肿胀,或发生结节或弥漫性浸润,结节溃破后留有难以愈合的溃疡或瘢痕性粘连,重者鼻中隔软骨穿孔、鼻尖下塌。鼻分泌物涂片或组织切片中可找到麻风杆菌。


用药治疗

因为病因未能明确,所有的治疗也只是对症治疗。

局部非手术疗法

(1)鼻腔灌洗可以达到除痂、减少鼻内细菌数量、湿润鼻黏膜等减轻症状溶液的目的。可以用生理盐水、温开水、1%~3%碳酸氢钠溶液等自前鼻孔向鼻腔冲洗,1次/d。

(2)鼻腔用药可用作滴鼻、下鼻甲表面涂布,常用药物:

  1. 复方薄荷喷雾剂能促进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多、组织再生。
  2. 清鱼肝油或维生素A涂布、按摩鼻黏膜。
  3. 抗生素渗液滴鼻或雾化吸入,也可冲洗鼻腔。可选用0.5%链霉素溶液或是0.5%林可霉素溶液滴鼻。
  4. 蛋白水解酶溶液滴鼻,可以促进痂皮脱落。

(3)理疗:

  1. 雾化吸入,可用链霉素糜蛋白酶碳酸氢钠等溶液
  2. 鼻黏膜离子透入;
  3. 激光治疗。

药物治疗

  1. 维生素治疗: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黏膜上皮萎缩、角化、化生,补充维生素A利于黏膜上皮的恢复。维生素B2能促进细胞的氧化还原作用,缺乏时鼻黏膜干燥、纤毛活力降低。可内服维生素B2治疗。
  2. 抗生素治疗:肌肉注射链霉素可减轻鼻臭、头痛等症状,可控制鼻腔继发感染。
  3. 中药治疗:用养阴清肺汤、增液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也有用黄芩汤(。医宗金鉴〃方,含黄芩、山栀薄荷桔梗赤芍、麦冬、桑皮、荆芥、连翘、甘草)加减治疗萎缩性鼻炎及臭鼻症,不仅主观症状改善,而且部分患者可以鼻甲增大。

手术疗法

手术目的分为3类:

  1. 鼻腔缩窄手术:使宽大鼻腔变窄,减少吸入气流量,避免外界干燥、寒冷的空气直接刺激鼻腔黏膜,达到减少结痂、保护黏膜湿润的目的。目前应用最多的有鼻腔黏膜下充填术、鼻腔外侧壁内移术等。
  2. 腮腺管移植术:将腮腺导管口移植到上颌窦前壁,利用唾液流入鼻腔,达到湿润鼻黏膜减少干燥、结痂的目的。
  3. 针对萎缩性鼻炎并发症的手术:
  • 肥大的中鼻甲切除;
  • 鼻中隔成形术;
  • 鞍鼻矫形术。

饮食保健

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预防护理

根据已知的病因线索,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营养、改善全身健康状况特别注意儿童期要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上皮退化、萎缩;维生素B族缺乏可使细胞代谢紊乱。儿童期缺乏上述营养素者,待青春期后有可能发展成萎缩性鼻炎。
  2. 预防儿童期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患鼻鼻窦腺样体炎的儿童,由于长期慢性炎症的后果,有可能导致萎缩性鼻炎,对儿童期上呼吸道感染的积极治疗,有一定的预防意义。
  3. 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空气污染:高温车间应注意通风、降温、保持空气湿度。粉尘环境应注意采取防尘措施;积极治理大气污染、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将开放式燃煤灶具改为有除烟管道的煤灶等。

鼻炎针灸治疗

概述

现代针灸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报道,始于50年代。发现用温针有较好的结果。后来,不断有临床资料刊登。70年代,有人还试用穴位埋植肠线的方法治疗本病[2]。近年来,通过探寻萎缩性鼻炎的耳壳的敏感点,用耳针治疗,以及施行脉冲电穴位治疗等,均取得了某些成效。当然,截至目前,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还不能说完全成熟,有待于病例的进一步积累和认识的深化。但鉴于本病治疗困难,故特立本节予以介绍。

温针

(一)取穴

  •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迎香。
  • 配穴:禾髎、合谷、鼻通。
  • 鼻通穴位置:鼻唇沟上端尽处,鼻骨下凹陷中。

(二)治法

  • 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1~2个。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置1寸长之艾条段,点燃,燃尽后再加二段。迎香穴,斜刺进针,透针至夹鼻通穴,作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使鼻腔内有明显之酸胀感。
  • 余穴,针至局部得气。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 共治63例,2例为个案,余60例中,基本痊愈12例(20.0%),有效35例(58.3%),无效13例(21.7%),总有效率为78.3%。
  • 发现鼻塞、痂皮、头痛和鼻衄等症,改善较为明显[1,3~5]。

视频

萎缩性鼻炎如何防治?收好医生这几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