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葛亮
葛亮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978年
南京    
国籍 中国
知名作品 《朱雀》
《北鸢》

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 ,现居香港。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1]

简介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集《七声》、《谜鸦》、《浣熊》、《戏年》、《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2016年8月出版首部散文集《小山河》,10月出版南北书之《朱雀》《北鸢》。

人物作品

出版物

《问米》(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

《北鸢》(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小山河》(大陆: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绘色》(香港: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10年7月)

《朱雀》(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长篇小说﹐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当代小说家"书系入选书目)

《七声》(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07年3月)

《相忘江湖的鱼》(香港:汇智出版,2006年12月)

( 获第一届香港书奖、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

《谜鸦》(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06年9月)

( 获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二零零六年台湾"诚品选书")

《戏年》(大陆:新星出版社 ,2012年9月1日)

《浣熊》(大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获奖情况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2010 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

2010 中国小说学会 「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9 二零零八年度香港艺术发展奖

2009 中国小说学会 「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8年 第一届「香港书奖」

2008年 第二十一届「台湾梁实秋文学奖」

2005年 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

2004年 第三十一届「香港青年文学奖」

2017年 作品《问米》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文化活动

31/07/2010 应洛杉矶作家协会邀请参加第三届「美中华文文学论坛」

23/07/2010 应邀担任二十一届「香港国际书展」「名作家讲坛」主讲嘉宾

13/11/2009 应邀就长篇小说《朱雀》接受香港电台《思潮作动》节目访问。

31/05/2009 应邀接受香港电台《文化超现代》节目访问。

26/05/2009 「青年作家跟你谈创作」专题座谈会嘉宾讲者﹐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

16/4/2009 担任2009城市文学节「与青年作家对话」交流会嘉宾讲者﹐主办方﹕香港城市大学文康委员会﹐合办﹐香港艺术发展局

16/05/2008 应邀参加座谈会﹐讨论专题﹕「记忆」。主办方﹕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

13/04/2008 应邀参加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广州﹐南方报业集团。

29/03/2008 就首届「香港书奖 」获奖 接受香港电台采访。

5–7 /10/ 2007应邀参加「东西方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5–7 /10/ 2007 应邀参加Ampost杂志座谈「文学对话」

25/05/2005 应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邀请参加「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

家庭成员

葛亮的祖父是葛康俞,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邓稼先。

作品评论

北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我幼年就生活在军阀、梨园之中。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可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知名作家聂华苓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成就必可期盼。──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葛亮以家族记忆为理由,淡化了一部政治演化的民国史,有意凸显出民国的文化性格,成就了一部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这也是20世纪历尽创伤的中国要中兴复元的"一线生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

朱雀(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朱雀》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葛亮目前才三十出头,却展示非凡的创作力,写出雄浑大气、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诗。使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红高粱家族》,文学成就远超抗日亲历者作家,名动海内外。--《亚洲周刊》
《谜鸦》到《朱雀》,短短几年的成绩令人惊艳。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王德威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莫言
七声(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07年3月出版)
这个作品对一般政治和道德立场的超越性在于﹐它昭示了一个人对艺术的忠诚﹐对任何生命律动的尊崇和敬畏﹐对观察﹑描写以及小说美学的忘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这个时代感觉僵死症的疗治者之一。诸多"人已经退场" ﹑"个性已经消亡" ﹑"创作就是复制" 一类的后现代大话﹐都在这一位年轻小说家面前出现了动摇。在这一点上﹐〈阿霞〉堪称不可多得的范例之一﹐作者的少年成熟令人惊叹。--韩少功(作家)
《七声》以白描手法写出七则南京和香港的人物故事,包括了外祖父母毕生不渝的深情(〈琴瑟〉),一个木工师傅的悲欢人生(〈于叔叔传〉),一个叛逆的女大学生素描(〈安的故事〉),一个弱智餐馆女工的卑微遭遇(〈阿霞〉)等。葛亮不再诉诸《谜鸦》的神秘奇情,转而规规矩矩的勾勒人生即景;故乡南京的人事尤其让他写来得心应手。他的叙事温润清澈,对生命的种种不堪充满包容同情,但也同时维持了一种作为旁观者的矜持距离。〈于叔叔传〉﹑〈阿霞〉两篇特别动人,尤其是前者几乎可以当作是新时期以后市场经济崛起的寓言来读,颇有讨论空间,后者则是延续正宗欧西现实主义风格,以底层社会、心地简单人物的遭遇反映人生百态。正如张瑞芬教授所言,文字清新明净,配合叙事者毛果有情而又不失矜持的角度,显得温柔敦厚。的确在大陆出身的年轻作家中独树一格。--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
表现在葛亮身上的,是早熟、机警。看葛亮,不单看见他,也看着他丰厚的阅历跟站在他后头、漠漠但广袤的群众。这使小说跳脱一人、一物,而拔升到凝视一个群体跟其共同命运的悲天悯人,感染力十足。读葛亮,老是想起两岸新一代作家,大陆敦厚,烘托以大土地、大文化,常见惊艳之作,但也常受资源捆绑;台湾熟技巧、聪明惜阅历薄。两边各有限制了。《七声》除了写出「一抹时代的轮廓」外,倒相当生动地雕凿了葛亮的聪慧跟慈悲,让说故事的葛亮,成为非常迷人的主角了。--吴钧尧(作家、台湾《幼狮文艺》主编)
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他以一条清亮嗓音,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别辟蹊径,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他的语言,干净洗炼,节奏迅疾,有三月阳春的飒爽与清奇,冬雪落在地上般鲜明的印子,带领着读者步步寻向不可知的径外人世。早在写性爱人生的《谜鸦》里,他就展露了这样的绝佳天分,到了这本类自传的短篇小说集《七声》,葛亮鼓点频催,流畅依然。故事环绕着成分良好,背景优越的男主角毛果,总共七则小人物记事,像穿珠一般的串起边缘人、世间事,可分立也可合观的七段卑微人生。以孩童至少年毛果为视角,回忆往事故人,少了《谜鸦》的酷样与老成,《七声》寓热情于冷笔,各篇紧凑相接,比起《谜鸦》来,无疑进境显明,技巧愈隐,余味更厚。--张瑞芬(评论家﹐台湾逢甲大学教授)
整体而言,慈悲的质量以及节制的书写,构成葛亮作品里最动人的质素。他的文字极有叙事魅力,每每能逗引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作为一名聪慧的创作者,葛亮亦擅于在故事的结尾力求平淡收敛,是高潮以后刻意的低调。而从《谜鸦》到《七声》,葛亮不断展现其深具悬疑感与高潮迭起的叙事本领,这一点亦是大陆中生代作家莫言、苏童、余华等所擅场,然而故事的讲述之外呢?苏童辈的故事叙述既多,困境亦随之而显;这一点,亦是我对青年作家葛亮未来创作之路的担虑,或是多虑。也许在故事之外,仍有些什么是值得创作者去追寻的。--石晓枫(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 )
葛亮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把文字转化成一种衡器,用以衡量时空变迁中人的心灵变化,并将此作为一种指标体系,互为因果地评价时空纬度对人的影响。这仿佛科学研究一样的方法,令他的写作充满了历史感。历史感通常是一种使命感,但这种使命不是"受命于天",而是来自于作者本人对时空变迁充满的失力感和焦虑感。从总体上来讲,每个人类个体的生命都是悲剧,因为从时间上来看,人无一幸免地走向以死亡为结局的终点。但宿命的悲剧并不应该成为人类悲伤的理由,它的意义更在于将警示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拓展空间范围,实现密度的增加。人是时空中的一芥微粒,但它又可以无限大,因为它是时空这一超越现实场景的组成。历史感是人对自身这种客观身份所体现出的使命感。因而小说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将是对人生密度的称量与解构。--马季(批评家,作家)
葛亮是非常敏锐而细腻的作家,有宏大的叙事企图,文字干净冷隽,运用白描推动内在的叙事情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技术。--张大春
葛亮一直都是在用善良的目光看世界,因此他笔下的角色,很容易牵动读者的心。那是一种隐没的深情。非常喜欢《七声》里面,毛毛走走停停经过的那些人。他们被他聚集在一起,想起来让人觉得很温暖。--张悦然
相忘江湖的鱼(香港汇智出版公司﹐2006年12月出版)
语言文字流丽,有风格。人物塑造,情节铺排,时代背景的衬托,小说的调性,皆见匠心。反映部分社会阶层在价值、感情、思想范围上的重大变化。作者文才横溢,期望有更深宏的视野。--陈映真(台湾作家)
也许我们不必过早谈论风格,但他那种感伤的基调,始终回荡在他的这组小说里,牵动读者的心;葛亮确是展示了他的小说天赋。--陶然(香港作家﹐《香港文学》主编)

WeChat:travellingwith專訪

葛亮生長在南京鼓樓一帶,是今天南京較核心的部分,還留有舊都氣質。雖然是從小生長之處,但他卻是在千禧年到香港落腳教書之後,才開始寫南京。短篇集《問米》是他第一次涉獵懸疑題材,看似現代起來,但他寫懸疑不同於歐美或日本,他的故事裡埋著的神祕與魔幻都有個「古典」的內核。

葛亮在文字裡暗藏敘事懸疑和殺機,將東方文化裡的外人難窺虛實的玄怪,放置到當代生活,讓當代小說重拾回古代「筆記體小說」的勾人魅力,凸顯跌宕傳奇背後的人生蒼涼。 [2]

參考資料